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2019-06-05 07:41:50鲁学婷方杰李之豪王海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性病变胰管夹角

鲁学婷,方杰,李之豪,王海宝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22;*通讯作者 王海宝 wanghaibao916@163.com

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发病率较低,其中胰腺囊性病变的总患病率约为2.5%[1]。两者种类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指上皮和(或)间质组织形成的肿瘤或非肿瘤性含囊腔的病变。胰腺内囊性病变主要包括胰腺囊肿、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囊变等;胰周囊性病变主要包括神经鞘瘤囊变、囊性淋巴管瘤等。既往研究报道的胰腺囊性病变主要是涉及实性成分相对较多的病变[2];但对于胰腺及胰周实性较少的囊性病变(囊性>75%)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胰腺及胰周明显囊性病变的相关影像学特征,为提高其影像学诊断准确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16年1月—2018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48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9例,女29例;平均年龄(44.5±11.7)岁。胰腺内囊性病变34例,其中真性囊肿2例、假性囊肿5例、IPMN 6例、SPN 5例、SCN 8例、MCN 5例、PNET 囊变1例、胰腺癌2例;胰周囊性病变14例,其中淋巴管瘤4例、神经鞘瘤囊变3例、囊性畸胎瘤4例、嗜铬细胞瘤囊变2例、间质瘤囊变1例。48例患者中,27例行MRI检查、18例行CT检查,3例同时行MRI 及CT检查。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或腹胀17例、腹痛或隐痛20例、腰部不适感6例、头晕心悸2例、腹部扪及包块3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 3.0T MRI 扫描仪。检查前禁食、禁水6 h,所有患者均行轴位T1WI、T2WI和T2WI 冠状位、多期增强T1WI。T1WI 采用LAVA 序列,扫描参数:TR 2.6 ms,TE 1.2 ms,TI 5.0 ms,层厚5~7 mm;T2WI 采用脂肪抑制FSE 序列,扫描参数:TR 6316 ms,TE 90 ms,层厚5~7 mm。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0.1 mmol/kg,流速2.0 ml/s,获得轴位动脉期 15~20 s、门静脉期 55~90 s 和延迟期180~240 s 及T1WI 冠状位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成像参数同平扫LAVA T1WI。

采用GE LightSpeed pro 64 层螺旋CT 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50 mA,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所有患者检查前需禁食8~12 h。对比剂采用碘海醇(含碘300 mg/ml),以3 ml/s 行动脉期(20~30 s)、静脉期(50~60 s)及平衡期(120~180 s)扫描。

1.3 影像学诊断 经 2 位副主任及以上高年资医师审阅。如有异议,则讨论后达成一致。观察指标包括病灶边缘与胰腺夹角或与胰腺延长线夹角(>90°为钝角、<90°为锐角)、胰胰腺走行(腺偏离正常解剖位置即走行改变)、胰腺“蛇吞蛋”征(胰腺内或周围病变压迫胰腺实质,胰腺被撑开样改变)、病变最大直径位置(分为胰腺主体内、外两类)、胰管是否扩张(胰管直径>2 mm 为扩张、≤2 mm 为不扩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影像学比较 两组患者病变与胰腺夹角、病变最大直径位置、“蛇吞蛋”征、胰管扩张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胰腺走行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胰腺内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本组胰腺内囊性病变34例,包含8种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类型病变的发生部位、性别比、有无出血或钙化、平扫及强化特点见表2 及图1~3。

表1 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相关影像学表现比较[例(%)]

表2 胰腺内囊性病变一般情况及影像学特征

图1 男,40 岁,胰腺假性囊肿。CT 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液信号不均,可见分层(箭),胰尾部可见“蛇吞蛋”征(箭头,A);门静脉期冠状位重建病变最大直径位于胰腺内(箭头,B)

图2 女,54 岁,寡囊型浆液性囊腺瘤。T2WI 见胰头区囊性病变(箭,A);T1WI 增强囊壁轻度强化,囊壁周围可见2 枚小囊肿(箭),病变与胰腺夹角为钝角(箭头,B)

图3 女,30 岁,黏液性囊腺瘤。T1WI 横断位平扫见胰尾部低信号(箭,A);T1WI 横断位增强扫描后可见“蛇吞蛋”征(箭,B);病变中心粗分隔延迟强化(箭,C)

2.3 胰周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本组胰周囊性病变14例,其中神经鞘瘤3例,2例位于胰腺后方,起源于脊神经根;1例位于右侧腹腔,起源于腹腔神经节,此病灶几乎完全囊变,呈均匀长T1 长T2 信号,增强后囊壁可见轻度延迟强化。淋巴管瘤4例均起源于淋巴管,其中2例位于胰头右前方腹腔内,2例位于腹膜后间隙。4例病变均有分隔,MRI 囊液成长T1长T2 信号,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可见轻度强化。囊性畸胎瘤4例,病灶均位于腹膜后,起源于多功能生殖细胞,肿块内可见脂肪、软组织及钙化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可见均匀轻度延迟强化。胃间质瘤囊变1例起源于胃底,囊壁可见少许实性软组织结节且延迟强化(图4)。嗜铬细胞瘤囊变2例均起源于左侧肾上腺,少许实性位于边缘且明显强化(图5)。

图4 男,50 岁,胃间质瘤。CT 示胰腺体尾旁囊性病变,动脉期轻度强化(箭,A);MRI T1WI 增强囊壁实性成分强化(箭,B);T1WI 冠状位增强可见病灶与胰腺夹角为锐角(箭,C)

图5 女,64 岁,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 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实性成分明显强化(箭,A);病变与胰腺的夹角为锐角(箭头,A、B);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实性成分强化程度减低(箭,B);病变的最大直径位于胰腺外(箭,C)

3 讨论

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相对少见,但种类繁多,尤其当病变囊性成分较多时,影像学表现有重叠,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近年,影像学对胰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升高[3]。CT 及MRI 可以较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 对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显示优于CT;CT 在判断脂肪及钙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两者结合可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3.1 胰腺内、外囊性病变的鉴别 胰周,尤其是体积较大或浸润性病变较难与胰腺来源的病变鉴别,除非与胰腺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4]。本研究主要从病灶最大直径位置、病灶与胰腺夹角、胰腺走行、胰管扩张程度、胰腺“蛇吞蛋”征等方面鉴别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①病灶最大直径位置:本研究胰腺组大多数(61.8%)病变最大直径位于胰腺内,呈膨胀性生长,38.2%的病变最大直径在胰腺外,可能与部分病灶较大或呈外生性生长有关;胰周病变主体常位于胰腺外。本研究中胰周组 85.7%的病变最大直径位于胰腺外,2例(14.3%)病变最大直径位于胰腺内,其病变体积均较小,可能张力较大,局部突入胰腺内。②病变与胰腺夹角:胰周病变对胰腺实质有压迫,局部与胰腺常成锐角。本研究中胰周组85.7%的病变与胰腺夹角为锐角,2例(14.3%)病变与胰腺夹角为钝角,均为淋巴管瘤,可能与其匍匐性生长方式有关。胰腺内病变膨胀性的生长方式使得病变与胰腺形成钝角多见。本研究中胰腺内组67.6%的病变与胰腺夹角为钝角,32.4%的病变与胰腺夹角为锐角,这可能与部分病变以外生性生长为主有关。③胰腺走行:胰周病变对胰腺压迫程度较重时,对胰腺产生推移,其走行容易发生改变。本研究中胰周组与胰腺组对胰腺走行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组病例多为囊性病变、质地较软有关。④胰管扩张:胰腺本身发生病变时易压迫或侵犯胰管使得胰管扩张。本研究中胰腺组58.8%的病变胰管扩张,而41.2%的病变胰管不扩张,这可能由于本研究多为质地较软的囊性病变有关,且部分病变以外生性生长为主;胰周病变不容易压迫或侵犯胰管,胰管一般不扩张(78.6%),21.4%的胰周病变胰管扩张,这些病变均与胰头关系密切,可能压迫主胰管造成远端胰管扩张。⑤“蛇吞蛋”征:为胰腺内病变较特征性的表现。本研究中胰腺组 61.8%的病变见“蛇吞蛋”征,与既往报道相符[5];13例(38.2%)病变未见此征象,其中8例体积较大,5例位置表浅,呈外生性生长,推测“蛇吞蛋”征可能与病变体积、生长方式及位置有关;胰周组92.9%的病变无“蛇吞蛋”征,仅1例(7.1%)畸胎瘤有此征象,可能由于肿瘤较硬,突入胰腺体尾部。

3.2 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本研究胰腺囊性病变中,假性囊肿80%为男性,60%既往有急性胰腺炎病史,并可见液-液分层,与既往研究一致[6]。本组IPMN 中女性占33.3%,男女之比约为3∶2,病变沿胰管分布呈葡萄串状,与既往报道相符[7]。SPN 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多见于胰腺体尾部[8]。本组病例均为女性,且80%位于体尾部;囊性SPN 较少见,假包膜为其特征性表现[8-9]。本组SPN 中80%的病变有假包膜。SCN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10],本组SCN 均为中老年女性。SCN 在病理上微囊型和寡囊型常见,微囊型最多见,由多个无数小囊构成。本组中2例见星芒状瘢痕和钙化灶。寡囊型一般容易误诊为 MCN。本研究中2例寡囊型SCN 均可见沿囊壁排列的微小囊肿,这种表现较MCN 具有特异性。MCN 瘤体内分隔及壁结节均较 SCN 多见。本组 MCN 均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增强后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呈中度强化,与以往报道一致[11]。本组中 1例 MCN 可见蛋壳样钙化,蛋壳样钙化对MCN 诊断有特异性[12]。PNET 为富血供肿瘤,囊变较少见,本组1例病变发生囊变坏死,呈环形车轮状强化,与既往报道类似[13-14]。

胰周囊性病变中神经鞘瘤较罕见,容易发生囊变,有完整的包膜,呈延迟性强化[15]。本组1例神经鞘瘤几乎完全囊变,囊壁见极少量的肿瘤实性成分,容易误诊为囊肿。因此,当囊壁伴有实性成分时应多考虑非囊肿性病变。囊性淋巴管瘤体积较大。本组3例直径均大于10 cm,病变不侵犯周围组织,肿块常沿周围组织间隙呈匍匐性生长[16]。

总之,病变与胰腺夹角、胰腺“蛇吞蛋”征、胰管扩张、病变最大直径位置等特征可有助于胰腺内、外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部分囊性病变病例数相对偏少。未来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可能有助于不同病种的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性病变胰管夹角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下径向超声引导联合测量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
广西电力(2016年5期)2016-07-10 09:16:44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2015年1期)2015-12-23 08:52:19
高频宽带超声在学龄前儿童胰腺主胰管显示中的应用
肿瘤影像学(2015年3期)2015-12-09 02: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