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研究述评及其启示

2019-06-05 03:41林冬梅潘云云
武陵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图思维研究

林冬梅,潘云云

(1.喀什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844008;2.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一、引 言

当前,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以黑板为主要教具,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知识传输的方向是教师向学生的单项传输。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思维的碰撞,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个有效的课堂需要学生的全面参与。思维导图是以图像化的方式将大量信息表征为一类有用的知识库,并且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之下将知识库联系起来,可以增强大脑对知识的“欲望”。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改变以往将知识内容书写成段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知识内容放在一幅图里面,学生只需要看图就能回忆起学过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技术,方便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加速知识的内化,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导图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生成更好、更新的知识,因此被作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

二、思维导图的国外教学应用研究综述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思维导图首次被东尼·布赞提出。东尼·布赞在大学的时候,发现学术阅读量的增加,对人脑的思索能力、创造能力、记忆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等的要求更高,导致大脑出现疲乏状态,学习效率降低。东尼·布赞在神经语言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心理学等领域展开研究,他假设,如果能够协调调动大脑物理方面的因素和智力技巧,大脑运行的效率更高。最初,东尼·布赞将自己的构想实践于“问题少年”这类无药可救学生。当这些学生开始转变为好学生之后,东尼·布赞着手编写相关研究的丛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东尼·布赞在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导图的概念。东尼·布赞曾指出:“利用思维导图,你可以有效地提高记笔记的效率,提升你的记忆力,增强你的创造力,并使你做事时充满乐趣。”[1]

关于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Hallen,D认为思维导图是表征思维和想法、任务以及其他和中心思想以及主题相关的其他事项的图形[2]。Issam Abi-El-Monaren认为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特别有用的工具,以非线性的、整体的方式促进思想之间的概念联系,并激发人们利用人际关系、经验和创造力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对学科内容的概念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成就[3]298。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够将复杂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有逻辑意义的知识网络图[3]311。

关于思维导图的形式,John M.Coulter认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像表达核心概念或者核心主题。多个分支和中心图像相连,每一个分支都有一个子分支与之相连。中心图像是概念的核心点,每一个分支连续的层级为此核心概念或主题提供详细信息,并且体现他们是如何与中心图像相联系的。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发挥左右脑潜能,通过呈现颜色、线条、图片、关键词等元素,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大脑处于清醒状态[4]。

思维导图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教学实践。在美国,教师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中都应用了思维导图。在新加坡,每一个学校都要求配备思维导图软件。国外关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学科教学的效果研究。

Suhasini Kotcherlakota在护理专业的研究和教育中,为了更好地发展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将思维导图用于博士课程中,得出思维导图有益于学术专注、组织复杂信息[5]。Harashit Kumar Mandal在协同创造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他的研究表明,在个人头脑风暴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使用者组织和拓宽思维[6]。Martha Inés Gómez Betancur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英语学习中,发现通过使用手绘和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能够主动去联系相关概念和词汇,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的信息[7]。台湾学者洪春明利用实验对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和思维导图融合到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移动学习行为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将思维导图融合到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效[8]。Anna Buran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现,作为视觉表征工具的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术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组织能力[9]。S O Adodo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二年级的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发展,有助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10]。Glhan Y1lmaz在初一数学课中,进行了使用思维导图与三角图表来学习多边形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成绩更优异,知识的持久性更长,因此思维导图的三角图相结合的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11]。Nur Miftahul Fuad探究三种学习模式,即分化科学探究学习模式、分化科学探究和思维导图的组合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模式哪一个最能有效地促进初中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将分化科学探究和思维导图的组合学习模式最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12]。Chanaz Gargouriz在大学商务课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讨论商务问题并作出商务决策。研究结果表明,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知识的习得,形成科学的决策[13]。

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外学者对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研究现状如下所述: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对大学、初中和高中的研究居多。面向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验证思维导图是否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的发展。研究对象为中学生时,将思维导图作为认知工具,以此来验证思维导图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研究结论来看,大部分结论是对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作用的肯定。主要有以下结论: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主动去联系相关知识,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框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概括能力,并促进其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从研究方法来说,近几年国外关于思维导图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思辨类的论文数量近几年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进行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对比实验,以量化的实验数据来验证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中是否有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从理论到实际,国外在思维导图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思维导图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思维导图的国内教学应用研究综述

思维导图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而国内相关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1年,许亮第一次将思维导图和图式理论结合起来,认为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结构改变了线性思维方式。2003年,董海韬将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创立HEARTMAP新生活方式。2005年,东尼·布赞到中国来访问,对于思维导图在中国发展来说是里程碑的标志。2005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教育实践者投身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教育界先行者黎加厚、赵国庆、张国正等纷纷投入思维导图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实践研究。在思维导图理论在国内普及的情况下,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思维导图。编制相关学科思维导图的书籍,积极推广思维导图教学法。吉桂凤在2015年出版《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词句教学、综合板块等环节进行教学实验和教学探索。在借鉴国外思维导图技术的基础上,国内思维导图软件的开发,经历了从汉化国外软件到自主研发的过程。这为国内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

笔者整理了2012—2017年间关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文章。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笔者利用高级检索工具,分别以“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为主题进行搜索,论文的发表时间限定为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总论文的发文量为1 130篇。2012—2017年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2014—2017年发文的数量增长得很快,2017年发行的论文量达到377篇,见图1。数据表明,近五年,我国教育领域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文章,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学者在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上的研究推动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图1 2012—2017年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总体趋势

关于思维导图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研究对象。知网搜索结果显示,研究学科涉及英语、数学、语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护理、政治、商务、化学等。研究对象涉及小学、中学、大学、中高职乃至成人各阶段的学习者。

关于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首先阐述思维导图相关理论基础,如定义、特征、性质和绘制方法等,然后思维导图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来探究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是否有效。如,闫守轩在《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中,首先陈述思维导图的涵义和应用优势,然后在思维导图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探究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设计、记录课堂笔记、巩固课堂教学的可能与路径[14]。刘智敏在《思维导图方法的教学实践》一文中,首先表述思维导图的发展起源以及特征,然后研究思维导图应用于高校测绘教学的有效性,并进行实践调查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测绘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实现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目标[15]。叶东新在《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呈现中文古文对学习内容识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首先阐述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从语速、重复率和错误率三个维度进行思维导图对学生记忆古文影响的对比研究。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联想机制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良好的记忆效果[16]。第二种研究思路是将思维导图和其它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理论结合。徐丽华在《基于微课和思维导图的混合式实验教学研究》一文中认为,虽然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易于开放共享等优点,但因自身的短小破碎化的特点,只能呈现碎片化、孤立的知识点,不利于学习者在知识点之间联系。他在微课教学模式之下,将思维导图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线上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和巩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研究结果表明,微课和思维导图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上学习和在线课堂的优势,为学生呈现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记忆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17]。赵佳娜在《思维导图在认知结构建构中应用模式研究》一文中,基于认知结构理论,构建了思维导图的三种应用模式,分别是:模式一,思维导图促进知识建构;模式二,思维导图促进认知扩充;模式三,思维导图促进认知主动性。其研究表明,在认知结构建构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支架、扩充学生新的认知图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18]。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的论文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说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就研究成果的推广而言,许多研究仅限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比如词汇教学、语篇教学等,应用范围狭窄。研究者需要深入挖掘思维导图法与人脑思维的潜在逻辑关系,形成具有专业或学科特色的体系和方法,从而促进该方法的应用,并产生巨大的效益。从整体来看,关于如何评价思维导图教学效果的研究以及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

四、关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几点建议

思维导图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且被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所提倡。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许多理论素材。这些丰厚的研究材料不仅丰富了先有的研究理论,也为思维导图的应用带来诸多启示。

在课前,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和理解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选定核心关键词和次要关键词。以核心关键词(教学主题)为起点,根据知识的重要性及相关性,通过层级向外发散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知识点需要更正或补充,教师可以在图上直接进行修改。

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迅速了解当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在教师思维导图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头脑风暴,以提问的、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原始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思维的延伸。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展示对知识联系的个性解读的机会,鼓励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过于重视外在形式的呈现而忽视知识的建构的现象,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

在课后,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和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工具。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阐述自己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层级是否科学,次要的知识是否联系到核心关键词,是否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整体布局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导图思维研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维跳跳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