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
(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的手术在妇科治疗中也日益广泛,因妇科手术时采用全麻方式较多,故术后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故临床及时有效的护理方式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对于妇产科手术加行气压治疗仪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从我院2018年3月-12月在我院进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两组(n=30)。其中,试验组中患者年龄31-52岁,平均年龄(42.51±9.59)岁,其中12例剖宫产术、8例子宫肌瘤剔除术、6例子宫全切术、4例卵巢囊肿剔除术;17例患者采用插管全身麻醉,13例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9-51岁,平均年龄(39.47±8.50)岁,其中11例剖宫产术、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5例子宫全切术、7例卵巢囊肿剔除术;16例患者采用插管全身麻醉,14例持续硬膜外麻醉。所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加人工按摩,患者于卧床期间应每2 h进行一次体位更换,进行下肢肌肉活动,及时进行下床活动,并辅以人工按摩,及时进行补水,避免血液出现浓缩。对试验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及气压治疗仪护理。气压治疗仪是脉冲式气压,仪器接入电源便可,检查性能无误后,令患者取平卧位,下肢放置于套管内部,将空气压力套扣好后,选定好ABC模式后,调节治疗压力,接通电源开关。于患者术后回病房时治疗一次,随后2次/d,连续治疗2 d,每次20-30 min。
观察患者妇科手术后,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
以计量资料(n,%)表示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状况,行x2检验,上述数据资料以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
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状况对比,试验组患者的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状况3.33%(1/30)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0.00%(6/20),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状况对比(n,%)
通常因患者静脉内部血液流通不畅,出现凝结现象时便会出现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当患者静脉血栓一经形成,血栓远侧的静脉回流便会受到阻碍,患者的小静脉毛细静脉便会淤血缺氧,增加了渗透性,并出现压力升高现象[2]。妇科手术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属于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患者手术时间较长,全麻时间较长,患者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因此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
传统常采用人工按摩的方式,但因人工按摩过程中因手力的控制较难,且个体性差异较大,故临床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气压治疗仪以机械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按摩[3],患者在应用过程中无不适感出现,较人工按摩而言具有更高的舒适度,患者的术后静脉血栓状况也减少许多,且并未出现不良影响。但在气压治疗仪治疗过程中应保证套管的舒适无褶皱,包裹正确,避免不良现象出现。本文主要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以不同的护理模式对妇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出现率。研究结果显示,气压治疗仪护理显著优于人工按摩护理,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出现状况显著减少,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