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 南宁 530699)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之一,其中最常见疾病为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以往妇科查体及B超检查对病因诊断不清晰,特别是直径小于1 cm的病变组织B超检出率低[1],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宫腔检查中开始通过内镜发现子宫疾病,宫腔镜的应用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同时明确病灶部位,逐渐成为宫腔检查的“金标准”[2]。为进一步准确评价宫腔镜检查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近年经病理证实的22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本文观察对象选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诊断证实的治疗的220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宫腔镜检查和B超检查方法。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者;(2)非围绝经期妇女;(3)存在子宫穿孔或子宫修补术病史;(4)由于阴道病变及宫内节育器导致的子宫出血。患者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为(46.72 3.63)岁。
仪器选用本院妇科的宫腔镜,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作为膨宫介质,膨宫压力设在80~100 mmHg范围内。患者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对检查部位进行消毒清洁,使用扩张器扩张宫颈后,通过宫腔探针检查宫腔的情况,输入膨宫液,将宫腔镜轻柔置入到宫腔内,顺着宫腔方向缓慢推进宫腔镜,宫腔充盈后转动镜体,依次观察宫颈管是否存在异常,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宫腔整体状况,重点检查子宫前壁、左宫角、输卵管开口、后壁、后宫角和子宫底等,注意观察宫腔形态、深度、色泽、厚度、内膜息肉、肌瘤情况、内膜增生、内膜癌情况等,如存在异常进一步仔细观察局部,并缓慢退出宫腔镜,对于发现的异常部位进行定位活检、诊刮,送至病理明确检查,参照《妇科内镜学》[3],作为宫腔镜诊断标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患者研究数据处理分析,使用%来代表计数资料,以x2验证,P<0.05表示存在差异,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理诊断与宫腔镜、B超诊断符合结果比较,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例,占比91.94%,子宫粘膜下肌瘤23例,占比82.14%,子宫颈管内膜息肉21例,占比100.00%,子宫颈管粘膜下肌瘤6例,占比75.00%,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2例,占比80.00%,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1例,占比87.50%,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占比73.91%,萎缩型子宫内膜10例,占比83.33%,增生期子宫内膜7例,占比77.78%,分泌期子宫内膜8例,占比80.00%,子宫内膜炎11例,占比73.33%,子宫内膜癌3例,占比100.00%,总体诊断出170例,与病理诊断相比较,总诊断符合率为84.58%,B超诊断出105例,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诊断符合率为52.24%。详见表1。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往往是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表现,宫腔内发生病变使得对应功能失调,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这些都是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因素。传统诊断中依靠刮宫的方式来明确病灶,但由于手术进行中没有内窥镜扩大手术视野,医师盲目搔刮子宫壁会严重破坏子宫结构[4],甚至影响了病理诊断的正确性,同时如遗漏部分宫腔组织,将会对患者未来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现阶段临床检查方法以诊断性刮宫、阴道超声和宫腔镜为主,传统诊断性刮宫是以往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手段,但在长期应用中发现宫腔内病变组织遗留情况普遍,同时还存在假阳性问题。根据资料文献报道,经验丰富的妇科临床专家也并不能做到100%搔刮宫腔面积,至多清除组织的80%,其子宫内膜癌的漏检率达到5.6%~9.6%,对于细微子宫内膜息肉和粘膜下肌瘤更容易遗漏,甚至由于刮出组织过少而无法进行病理诊断。阴道B超操作简单,其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子宫内膜病变,为诊断子宫与宫腔内组织的关系提供依据,且费用较低,经济适用,但临床研究报道阴道B超对组织判断的特异性较差。
表1 病理诊断与宫腔镜、B超诊断符合结果比较
宫腔镜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应用诊断中具有以下方面优势:一是能全面观察子宫颈管、子宫颈内口、宫腔内膜等组织,清楚观察腺管开口、分泌期内膜,在满足膨宫压力时可见宫角处输卵管开口情况。二是宫腔镜在诊断宫腔粘连效果良好,准确区分宫腔中央型粘连的位置,是在子宫前壁、子宫底或侧壁等位置,同时准确判断是否宫腔混合性粘连,准确分明粘连范围,并且分辨轻、中、重宫腔粘连程度[5]。三是宫腔镜观察子宫畸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检出宫腔狭窄、宫腔偏向一侧、不完全纵隔子宫、单个宫角及单个输卵管等畸形情况。四是宫腔镜直接观察到宫腔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光泽或者异物等,能够放大病变,对特异性判断准确率高。
综上所述,宫腔镜检查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一种有效检查手段,对发现早期子宫病变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