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一般的语言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湖北自古是文化富集之地,分散于民间的古村镇,作为湖北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省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由此,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慎重策划了《湖北古镇》出版项目,此项目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高度重视,被省局列为“十八大”重点出版项目并予以扶持。
为了尽快使项目落地付梓、出版发行,我们组织精兵强将,历经两年时间,行程三万余公里,实地探访了全省42个县市区、91个传统文化实体。尘封百年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一个个呈现在眼前,镌刻在心田。走近这些斑驳厚重的载体,如同走进了一座座时光隧道,近距离地去拥抱历代圣贤所推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些华夏文化基因的最强音,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激荡心田。
湖北,不仅历史底蕴厚重,还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和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千百年来,荆楚儿女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散落于民间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融入天地与山水间,其建筑风格十分鲜明,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民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紧紧依附于这些古建筑的灿烂文化,以乡愁的方式,活跃在大地上,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优良的文化基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们看到,但凡保持完好的村落和古镇,都有共同的遵循,那就是不能忘记家国社稷,不能忘记祖先,不能忘记感恩,不能忘记根本。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族规。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地方,已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采访过程中,有太多的故事,时常让人为之动容。全国闻名的“将军县”——红安县地处大别山麓,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把“忠、敬、信、勇”视为大孝,历代历朝人才辈出。1925年春,一本《共产党宣言》在七里坪镇秘密传播。从此,共产党组织在七里坪发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从黄麻起义的爆发,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到创建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诸多与共和国党史、军史相关联的重大事件,都与这块神奇的红土地息息相关。在长达27年的革命斗争中,七里坪镇先后有7500多名共产党人为国捐躯。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军战士,先后有143人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刘伯承、叶剑英、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上善若水。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领略到,我们的祖先生在天地间,道义担在肩。从羊楼洞古镇开辟万里茶道,我们看到的是商道诚信;从宝石村祠堂文化,我们看到的是责任担当;和平使者王昭君,身负民族和睦重任,自愿出塞和亲;伟大诗人屈原,不顾个人安危,以祖国、人民的疾苦为念,忠贞耿直。他们都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仁爱和正义。
湖北还是一个多民族省区之一,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镇形态,每个村镇都体现出独特的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和聚落形式。它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如同一座座露天博物馆。风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尤其在村落选址方面,强调村落用地优先于“枕山、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后有来龙山,有形为狮象和龟蛇的夹峙把守水口,河水缓流似玉带环绕。
从南漳县漫云村秀美的山川,到宣恩县彭家寨翠绿的竹林,从来凤县舍米湖村茂盛的金丝楠木群,到通山县宝石村至清至洁的一泓清水,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我们的先辈们把保护生态环境视为生命,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宜昌市远安县翟家岭位于荆山深处,这是一个被参天大树环绕的古村落。村里老人告诉我们,当年他们的祖先落籍时,为了改变地貌,不惜用一斗米换取栽植一棵树的高昂代价在岭上植树,还把保护林木写入家训族规:宁可死一人,也不能死一棵树,违规者将在翟氏祠堂接受杖击、鞭打、跪拜、向列祖列宗请罪等处罚。我们的先辈们为后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做出了表率。
作为出版人,我们是多么幸运,能够以这种方式,来亲近秀美山川、亲近我们的祖先、亲近传统文化。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偶尔用手机把走过的地方发到朋友圈里,不敢相信,竟然有四面八方那么多的朋友为此点赞、喝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多么厚重,多么甘醇,多么富有感染力。这也表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华夏大地根深叶茂,花开四季,万里飘香。
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到,为什么国人一旦没有了故乡的概念,漂泊感就来了;一旦没有了乡愁,无根感就来了。这种感觉正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迷失了来路的民族难以复兴。
我们通过对全省91个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实地探访,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信息及文字资料100余万字,拍摄、收集图片5000余张。通过编辑整理,从中筛选了50个入书出版。有了这50个故事,则可进一步弄清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就有了自信,有了定力。孔子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如今,他的思想正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我们祖先过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如今,其习俗正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为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伴随着喜悦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忧伤时常在脑海里萦绕。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一些古村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有些古村落,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的“空巢化”。在这些地方,映入眼帘的只有老房子和老人。我们很担心再过些年,一旦这些老人逝去,古村落——我们依附文化的根就不复存在了。好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写进了中央文件,融入了治国方略。保护古村落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一路上所见所闻,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欣喜,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就在家门口打工,这些古村落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还有不少地方的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一些濒危的古村落、古民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于是,作为出版人,我们意识到“记住乡愁”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祖国传统文化出一份力量。记住乡愁,就是要守住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千秋不衰的民族魂魄,乡愁是继往开来的基因传唱。记住乡愁,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