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旧改造过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公共空间的变迁与保育研究

2019-06-04 10:46梅策迎张虹逸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5期
关键词:宗祠城中村祠堂

梅策迎,张虹逸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1 广州三旧改造概述

2000年广州市亚运会的前期工作中包括系列城市装饰工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广州市推进“城中村”(旧村)整治改造的实施意见》,其目标是将全市138个城中村整治改造任务在10a内完成,其中52个全面改造项目在3~5a内完成。[1]在2010年11月,广州市已有猎德、冼村、棠下、林和、文冲等25条城中村完成了改造方案并经由“三旧”改造小组通过。

此次“三旧”改造过程中关于旧村的拆迁安置方法共有8种,分别为补偿安置方式、确定住宅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基准建筑面积、复建补偿标准、货币补偿标准、非本村村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安置住房建设、安置房确权和交易办法及拆迁安置争议办法。这一轮改造是政府与市场进行合作,具有广东特色的经济优先考虑,其灵活合理的拆迁方式大大加快推进了“三旧”改造的工作进程。当然,广州市的三旧改造在提高用地经济效率、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但也往往忽略了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合理改造城中村的传统公共空间,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保育其特有的岭南水乡文化和传统人文关怀,这在将来进行的三旧改造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

2 广州城中村传统公共空间改造模式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其性质划分包括政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和生活性公共空间。[2]这些村庄改造前大部分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以祠堂为核心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和谐团结的宗族观念。笔者通过调查广州市三旧改造城中村的传统公共空间变迁现状,发现在改造过程中传统公共空间大多数被忽视,缺乏应有的设计及保护。改造后传统公共空间的功能被弱化甚至消失,导致宗族凝聚力下降和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异。作者经过调研广州市40多个改造的城中村,总结出目前传统公共空间的核心-祠堂的改造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拆除、保留与迁移(异地重建)。

2.1 林和村传统公共空间的改造-拆除模式

林和村地处天河CBD核心商区位置,村的东面是幼儿师范学校,西面靠解放军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南面至天河北路,北面达瘦狗岭。改造前的林和村具有9条历史悠久的巷子,分别是西华里、兴华里、余庆里、积善里、细巷、大巷、和龙里、兴龙里、福龙里。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约 6.5×104㎡,总建筑面积约 40 ×104㎡。其中北部将建成回迁区,总建筑面积约 21 ×104㎡。南面商品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 18.5 ×104㎡,当中包括七栋住宅及一栋公寓,同样也是超高层住宅。这七栋超高层住宅及一栋公寓将由地产商和林和村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进行开发。

此次林和村的三旧改造采用“以村集体为改造主体,整村地块整体出让引进开发商同步建设村民回迁房和商品房”的改造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为以市场化改造和物业经营为主调,使其促进社区城市化。通过一系列沟通程序,2010年村民已基本搬离林和村,然后在新鸿基地产公司的建设下于2017年成为天河北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的新型社区。据村民口述,村中曾有多座大型祠堂,主要包括何氏宗族祠堂、余氏和梁氏祠堂。祠堂前有一口6000㎡的水塘,祠堂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马头石。但在2009年林和村被整体改造,几乎夷为平地重新建设。例如何氏宗祠被拆除改为信用社、医务所,余氏和梁氏祠堂用地改为幼儿园。祠堂被拆除后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的公共空间,替代的只有现代化的街心公园。

2.2 东漖村传统公共空间的改造-保留模式

东漖村位于广州市西南面,东临珠江、南临佛山水道,西与南海接壤,北邻石围塘街、茶滘街、白鹤洞街。据文献记载村中梁氏、陈氏、何氏、郭氏以及李氏为村中的主要姓氏。村南河道岸边曾一字排列祠堂群落,各祠均坐北向南,自西向东分别为秋江郭公祠、郭氏大宗祠、恒斋郭公祠、大夫祠、西峦郭公祠等;建筑群正面气势磅礴,各祠自成七路三进。[3]该村在2005年已出台相关的村落规划方案,但进入拆迁施工阶段,不少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被任意推倒,原本的梳式村落结构被打破。到2013年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査要求出台后,该村拆除旧房施工才被正式叫停,文化、规划部门对该地区历史遗存进行重新普查核定,仅存的18座历史及传统风貌建筑始得到保存,修建性详细规划重新调整。因此在此次三旧改造过程中,东漖村为荔湾区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采取以村为改造主体、村企合作的改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搬积木”的建造方式,先拆除集体物业,腾出地块进行居民安置房建设,完成安置后再进行下一地块村民的搬迁、改造(表1),因此部分祠堂和传统公共空间得到了一定的保留。荔湾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数据库资料显示,东激村现存两处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为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

表1 林和村、文冲村和东漖村改造情况

3 猎德村传统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变迁

猎德村作为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属下的行政村,位于珠江新城南部,东与誉城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邻,南与临江大道紧靠,西与利雅湾接壤,北与兴民路及花城大道相连,村址面积470多亩。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庄分为东、西村,一河两岸景色秀美。猎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城市化征地演变而来,改造之前村总用地面积33.63×104㎡,总建筑面积68.62×104㎡,全村户籍人口7865人,外来人口超过10000人。[4]

猎德村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岭南水乡,如今村内仍保留赛龙舟活动这一传统活动,每逢四月初八村民会把沉在河底的龙船挖出,这一形式称作“起龙”。而在农历五月初五便正式开始赛龙舟,据村民口述当天会有120条龙舟来猎德村到贺,祠堂内会备下380桌宴席招待各方宾朋。猎德村主要氏族有李氏、梁氏、林氏、陈氏、黄氏、麦氏,以及钟氏、刘氏、罗氏、凌氏等。据考察,猎德村原有祠堂与寺庙共32间,改造后仅剩15间,猎德村在改造前保留的祠堂多为明清时期兴建,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进行了1次或多次的修复与重建(见图1)。

图1 改造前猎德村范围

图2 变迁后的猎德村范围

图3 李氏宗祠变迁前后比较

2002年猎德村改为城市街道后,专门成立猎德经济发展公司,开始了与发展商合作的改造模式。首先,在日常的局部规划中,采用的是“市、区政府主导,村为实施主体”的原则,充分抓住政府出台政策有关背景下,村集体土地有权置换开发商物业。其二,东部13.1×104㎡、西部11.41×104㎡、南部 3.21×104㎡的地块分别用于村民回迁安置房、商业用地、已继续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含综合性商业物业),同时,在拆迁补偿方面,民房有合法产权证明的建筑面积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实物补偿。其三,补偿面积采用阶梯式安置方法,主要是以4层为界限,所有基建面积不足二层的将补贴及第二层,原二层及以上不足三层的补平至三层,原三层及以上不足四层的补平至四层,四层及以上的按证内合法面积安置回迁,取得了明显的激励效果。在此基础上,采用新方法进行安置,村民以3500元/㎡的价格购买;此外,违章面积也给予1000元/㎡的材料损失补偿。以上3个方案,为创造了政府、开发商、村民三方共赢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推动改造的顺利进行。

由于改造规划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并且尽可能的建造更多的住宅楼宇,因此原有分散布置的祠堂被统一重建于西南侧,让出整体的住宅地块(见图2)。猎德村的宗祠群作为村民的核心公共活动空间,承载着村内各姓氏祭祖及宗亲活动。从现代功能上看,重建后的祠堂丧失了原有的族内法政和族外交涉的功能,变成了村民娱乐休闲的区域。复建后的宗祠往往成为摆宴席的一个重要场所,据原村民口述,凡村中李氏办喜事都到宗祠拜祭祖宗,祈求先人保佑。另外,异地重建的祠堂外观上尽量模仿了原有祠堂的样貌(见图3)。但是,由于用地有限,大部分祠堂已被拆除,保留下来的几个祠堂也由于用地限制,内部空间、进深都做了相应简化,从其建筑空间结构上看,新建的中堂庭院等空间发生了变化,祠堂原有的天井风水格局完全被改变。

三旧改造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争议,其原因在于过度追求城市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学者蔡云楠在《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策略》中认为“在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极易成为三旧改造的主导因素,历史文化往往受到冲击,城市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5]猎德村作为广州市宗祠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改造过程中应保留其建筑原貌,片面的追求美观的外表会使其丢失历史信息,掩盖了岭南建筑中的精粹。猎德宗祠在此次改造中被异地复建,祠堂外观添加装饰,改变其原有的架构,、材料以及工艺均使用现代手法,导致祠堂失去原有味道。

4 结语

在广州市政府“三旧改造”政策的推动下,许多村庄通过改造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居住和发展问题,村民的收入及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另一方面,谋生方式及其农民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生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将是一个长期适应及调整的过程。通过对广州城中村三种典型的传统公共空间变迁与保育方式的调研,笔者认为类似林和村这种拆除宗族祠堂的改造方式不能适应原住民对传统保留的需求,而猎德村对其传统公共空间进行异地重建方法可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处理不太得当,离开了历史文脉的仿古建筑最终只能成为形象摆设。因此,作者认为把祠堂保留、传统公共空间经过设计再利用是目前三旧改造过程中最合理的模式。

传统公共空间是村落最具内涵的文化符号,规划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延续这种旧村肌理,以片区传统公共空间与周边新建空间产生联动效应,开发其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资源,使城中村焕发新的活力。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必要时对祠堂进行异地重建是可行的;但在复建过程中应保留其祠堂的尺度、工艺、建筑材料等,尽可能的还原祠堂的原本风貌。传统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村的精神与灵魂的归属之地,其价值应存在建筑的原状之中。

猜你喜欢
宗祠城中村祠堂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梁家祠堂史话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