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9-06-04 03:05顾均玉林锦仕林晓锐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海绵状占位性受检者

顾均玉 林锦仕 林晓锐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珠海 519000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学对肝脏病变的诊断描述,在磁共振以及CT 检查的结果中较为多见。肝脏占位性病变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良性病变以及恶性病变,前者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囊肿、平滑肌瘤等,而后者主要包括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肝囊腺癌、淋巴肉瘤、肝肉瘤等,均对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健康构成严重不良影响[1-2]。因此,临床应重视对肝脏病变的检查以及诊断,以便及时对肝脏病变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进而早日减轻疾病对患者的损害[3-4]。以往临床通常给予患者CT 或肝脏B 超检查,对临床诊断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应用价值较高,该检查法可清晰反映受检者的肝脏情况,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5-6]。本研究给予疑似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受检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6 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受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相关检查、诊断以及治疗。观察对象的年龄最大为68 岁,最小为19 岁,平均(46.6±2.7)岁;男41 例,女25 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查;既往均无肝脏占位性病变史;均无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经病理学研究证实,受检者全部确诊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

1.2 方法

用1.5T 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美国GE 公司)对所有受检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相关的扫描参数均和扫描序列设置如下:T1WI[TR/TE(重复时间/回波时间)为180/4.7ms],层间距设置为1mm,层厚为6mm,扫描矩阵为(288×170),FOV(视野)为320~420mm。T2WI(TR/TE 为:2400~6000/70~119.9ms),层间距以及层厚和T1WI 相同,扫描矩阵为(288×256)。序列为SE/EPI,B值为600s/mm2。以3D LAVA 容积扫描为增强扫描,其中TR/TE 设置为6.1/1.1ms,将层间距设置为2mm,而层厚设置为4mm。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为0.2mmol/kg 的钆喷酸葡胺(Gd-DTPA),流率为2.5mL/s,注射完成毕后采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8]。采集DWI 数据(弥散加权成像),结束扫描后在ADW 4.4 工作站重建矢状位、横断位以及冠状位的图像,并收集ADC(观弥散系数)。

由2 名年龄和资质均较高的影像科医师共同查阅每一位受检者的影像片,主要分析的内容如下:图像上显示的肝脏形态、病变部位以及信号特点;将DWI 数据分为低、等、高3 种病灶信号,其中低信号表明低于肝脏实质信号,等信号表明和肝脏实质信号相同,而高信号为高于肝脏实质的信号[9-10]。在测量观弥散系数图像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大的病灶,应避开伪影、血管以及坏死部分,共测量3次,最终取3 次测量的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结果,包括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的信号表现、表观弥散系数,并观察该检查法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信号表现分析

本次检查中,胆囊肿全部为低信号,转移瘤以及海绵状血管瘤均为高信号,胆管细胞癌和大部分为高信号,少数表现为混杂信号。见表1。

2.2 表观弥散系数分析

转移瘤、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病灶表观弥散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绵状血管瘤和肝囊肿的系数均高于其他三种肝脏病变类型,P<0.05,且和其他四种病变类型相比,肝囊肿的系数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1 信号表现分析

表2 表观弥散系数分析(±s)

表2 表观弥散系数分析(±s)

注:肝囊肿与转移瘤比较,t=7.844,P=0.001;与肝细胞癌比较,P=0.001,t=13.069;与胆管细胞癌比较,P=0.001,t=9.524;与海绵状血管瘤比较,P=0.001,t=9.134。海绵状血管瘤与转移瘤比较,t=4.871,P=0.001;与胆管细胞癌比较,t=6.214,P=0.001;与肝细胞癌比较,P=0.001,t=7.796

病变种类 n 表观弥散系数(×10-3mm2/s)胆管细胞癌 7 1.74±0.32海绵状血管瘤 18 3.08±0.53肝囊肿 22 5.51±1.02肝细胞癌 14 1.80±0.35转移瘤 5 1.81±0.45

2.3 诊断准确率分析

本次研究中,该检查法对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肝囊肿的诊断准确率高达均100.00%,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5.71%,转移瘤诊断准确率为80.00%,胆管细胞癌为85.71%,总体而言,诊断准确率较高,见表3。

表3 诊断准确率分析(%)

3 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指的是在对受检者进行肝脏CT 以及B 超检查时显示受检者的肝实质中密度区以及回声区发生异常,这些异常主要由良性肝脏肿瘤(如肝腺瘤和肝血管瘤等)以及恶性肝脏肿瘤(原发性以及转移性肝癌)所致。由于多种肝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肝脏占位性病变,这就需要临床对肝脏疾病患者进行各种检查,综合各种因素以及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肝脏病变进行诊断,从而及早给予患者相关治疗,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1]。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活体组织水分子运动的技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病灶组织的良性、恶性病变的反映程度较高,该检查法在颅内病变尤其是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价值[12]。故本研究给予66 例疑似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受检者的机体细胞和微循环的水分子运动可导致磁共振出现弥散加权信号,肝脏恶性实质肿块的自由水含量相对较少,水分子扩散较少,故表观弥散系数较低[13]。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窦中血液充足,分子运动较自由,并容易扩散,但因为血液的黏度较高,故表观弥散系数呈中等[14-15]。肝囊肿病灶中无细胞成分,水分子运动不受限,故表观弥散系数较高。本次研究给予疑似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发现本研究受检者的肝囊肿表观弥散系数最高,其次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他种类肝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较小。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法对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均高达100.00%,对其他类型的肝脏病变诊断准确率也较高;除肝囊肿外,大多数肝脏病变均表现为高信号;表明该检查法对受检者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的结果与苏艳华[16]的研究结果(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1.82%,对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率为100.00%)相似,可见该检查法可很清晰地反映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断肝脏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在临床早期治疗以及控制患者肝脏病变的恶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受检者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海绵状占位性受检者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浅谈牛海绵状脑病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ARFI 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体检受检者采血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