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乐(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现阶段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其中对于健身的需求自然也不断增长。然而现阶段的社会体育资源不足,制约了城乡体育事业的均等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在场地及设施配置、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信息服务等社会体育领域的各方面,其建设水平都还与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相距甚远。
城乡健身方式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强调所有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都完全相同,而是在承认人群、城乡、地区间差异的基础上,确保居民能够享有满足一定标准的公共服务。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居民获得公共体育资源、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居民获得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数量均等。
对于全民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对全民健身提出了要求:“要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全民健身,其内涵也是要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减少城乡健身方式差异。
为了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民体育权利,减少城乡健身方式差异,有必要分析城乡健身方式差异的成因,得出对策,。笔者通过分析现阶段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认为现阶段城乡健身方式差异形成主要由于以下几类原因。
在我国的公共体育事业发展中,政府占据主要地位,政府出台的体育政策法规、管理机制等必然会影响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在一直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的公共体育事业发展一直由政府包办,这使得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分配不均衡,体育事业财政预算过少,过度关注竞技体育忽视社会体育等等,造成了城乡健身方式差异。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里,农村的健身方式由基层政府引导,统一进行,如广播体操、眼睛保健操等,然而基层政府一旦失去引导,这种健身方式习惯便会很快瓦解,这与农村居民的文化意识有关,他们没有很好的健身意识。
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以村为居,聚集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闭塞、淡漠的心态,表现在较难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兴事物不太关心,较多关注物质生活和传统的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没有形成体育权利和健身意识,很多农村居民认为健身就是为了参加比赛,为了获得荣誉,对于健身的认识过于片面,没有认识到健身是一项完全开放,人人平等的活动,没有认识到健身在增强体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将保证身体健康的希望寄托于食物、药物等非运动的方式,喜静不喜动。
在现阶段,仍有一定部分的农村居民仍需要完成相当数量的农业生产生活活动,这也使得他们无暇进行健身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身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身的认知和意识,引导不同人群科学健身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才能更好地开展。
我国体育指导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一般活跃在各健身活动点,凭借自己兴趣爱好义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往往不收取劳动报酬;一类是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一般活跃在经营性场所。
尽管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健身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地区没有很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这是造成城乡健身方式差异的成因之一。
(1)场地设施分布不均等。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健身活动的前提,我国的体育场馆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分布不均等的现象。
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96.27万个,占58.61%;场地面积13.37亿m 2,占68.61%。而分布在乡村的体育场地67.97万个,占41.39%;场地面积6.12亿m 2,占31.39%。在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中,室内体育场地和室外体育场地数量分别为12.87万和83.40万个。而分布在乡村的体育场地中,室内体育场地和室外体育场地数量分别为2.73万和65.24万个。城镇地区拥有的体育场馆所占的比例最高,农村地区拥有的较少,两者在数量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室内体育场地明显少于室外运动场地(见表1)。
表1 室内外体育场地城乡分布情况
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城镇的体育场地设施因为处于一些学校、单位,并不对外开放,也造成了体育场馆资源分布的不均等。
(2)农村场地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维护。
为了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我国在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就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财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经调查发现,《全民健身条例》贯彻落实不到位,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城市地区获得的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和各类资源比农村地区所得要多得多,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有公共体育服务,这也就造成了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差异的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稳中有进,稳步增加,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专业维护,由于农村广大居民的知识能力有限和器材的设计期限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做到自觉维护场地设施,难免会产生故障,同时因为缺乏专业的维护指导,往往导致这些场地设施的废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也会影响农村居民的健身,很多地区存在体育场地设施被占用的情况,如将地面作为晾晒粮食的场所、停车场、小市场等等。还会经常看到广场舞大妈侵占篮球场,阻止人们在篮球场打篮球的新闻。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与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相脱节。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进程中,本应是农村主体群体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居住在农村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年人,这类群体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多较为简单、缓慢、技巧要求低,与以“篮球场和乒乓球台”为主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最重要的是明确和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为了服务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有法可依,如相关管理办法、实施标准等;同时完善相关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级体育组织、人事制度,以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顺利落实。
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机制,加大对于健身相关的预算投入,为了缩小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差距,还应当适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支出率。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先进经验,通过政策手段,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对体育事业投入。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探索把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高现有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并逐步将此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由于广大居民并没有健身的观念,卫生部门、体育局、医院、学校及相关单位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对广大居民进行宣教,使大家明白健身对于防病治病、增强体魄的积极作用,使大家积极地接受健身这一生活方式,并且尽量多地进入近来。
充分利用“8月8日全民健身日”、迎接“冬奥会”等各种契机,在街道、社区宣传健身方式,举办健身培训班,开展集体的区域性的健身活动,举办“趣味运动会”等,增强居民的健身参与感,营造全民的健身氛围。
健身方式的传承需要健身专门人才的教学指导,只有加强专门健身人才的培养,才能帮助居民形成正确的健身方式,真正的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以及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应加强对这些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育培训。
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如秧歌、腰鼓、踢花毽、武术等等,对于广大居民来说接受度高,成本低,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应当积极地加以引导传承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也能避免某些传统体育项目的衰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A P P健身软件也日益盛行。健身 A P P在个性化的健身、健康教育、甚至社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A P P开发商创新内容、更新形式,加强对A P P开发的引导与规范约束,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