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雨
关键词:威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9日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威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2年创建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模式发展逐渐完善,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模范园区。然而,由于政府缺乏相应经验、相关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科技园区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创新发展还未完全实现。本文基于分析调查威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程与发展模式,并从政府政策方面来论述区域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和政府引导机制,最终就威县的产业发展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发挥威县科技园区的自我发展影响力,促进其在河北省的带头模范作用。
(一)威县概况。威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南部,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11镇5乡1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522个行政村,总人口63.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7万人,耕地总面积7.6×104公顷,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2014年的数据统计中,威县生产总值达到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1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113公顷,比上年增长2.4%;粮食单产达每亩389.1公斤,总产量175,771吨,同比增长3.3%;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化经营率57.5%,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7,80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90.77万千瓦。
(二)威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园区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完成2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粮棉种植业、蔬果产业、畜牧产业等特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园区经营主体壮大,聚集效果明显,目前入驻的企业25家、合作社46家,其中涉及粮食种子、蔬菜育苗、畜牧繁育、特色种植、农副产品物流加工等产业。政府政策支持,《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邢台市加快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邢台市园区科学发展规划》等指导文件,对威县园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园区管理机构完善,成立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河北威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相关工作。
(三)威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园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农业体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变迁,打破了威县“一棉独大”的农业生产局面,确定了精品蔬菜、粮饲、畜牧和加工物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三带一园”的优化空间生产布局,以林果产业带、设施蔬菜带、畜牧养殖带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共同发展,并且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的方式总体布局,从而提升产业功能板块;设计了“一心双轴三板块”的空间结构布局,即管理培训中心、园区主干道“两横两纵”的井字状路网和“现代农业板块、农产品加工物流板块、农业科技展示板块”;威县现代农业园区将继续坚持“接二连三、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科技化支撑、机制化创新“五化战略”,创造 “路网、绿网、水网、产业网、旅游网”五网合一的新局面。
(一)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鉴于我国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出让和流转没有完善的价格体系来支撑。因此土地流转过程中,收益分配不规范和收益主体界定模糊容易引起各种纠纷。实际受益主体界定模糊,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之间存在“三权”不清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地位被虚化,土地的各种权益模糊不清,承包地的产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利益保障有待加强,由于城市社会文化建设对土地的征收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化,农民面临无地可种,无业可从的再就业难题,也因此土地一体流转制度难以得到推广。
(二)投资融资机制不完善。园区建设和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纯的招商引资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而由于园区所在地威县的财力十分有限,难以对园区建设投入持续的资金,进而影响园区的建设进度。资金筹集过程中面临渠道不通畅、融资规模小、缺口大、成本高等问题;地方金融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小,资金利用不充分,并且对园区建设活动积极性不高。此外,园区对行政手段过分依赖,缺少自身造血能力与吸引外部企业投资能力;而在项目进行时,园区面临资金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投资效益。
(三)农业人才匮乏。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运行资金得不到保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与当地发展不完全匹配,农业科技要素在当地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园区发展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的科技人员学历偏低、经验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职业型农民培育不足,当地新型职业型农民素质偏低,没有接受系统的培养,工作进程中存在主体认识不足,转型速度缓慢;政府引导资金缺乏;认定过程繁琐缓慢等等问题急需改善。
(四)產业体系创新发展能力薄弱。园区三产融合进程缓慢,二三产业薄弱。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规模小、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现代服务业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园区的粮食、棉花、小麦等大宗作物与周边地区比较,粮油、蔬菜、畜牧等主导优势不明显,急需调整种植结构,选好地区性特优产品,树立自身品牌,实现地区性“突围”,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接程度不高,园区种养殖业发展基础良好,但是农产品加工落后、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
(一)完善政府土地制度和政策支持机制。完善当地土地流转机制,切实符合当地具体条件,切实解决农民思想保守、抱着土地不放、无序流转纠纷多等问题。政府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同时更要保证机制发挥最大效率。政府统一接收土地,保证土地转让双方权益,缓冲企业和农民的直接矛盾,使得项目利用土地更有效率;政府制定标准价格,避免价格差异产生纠纷,围绕农民利益最大化原则,激励农民流转土地主动性;对农民提供就业帮扶,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面临的困难。
(二)完善投资融资机制。加快实施威县园区的财政金融支持计划,实现融资、贷款、投资、政府、多方位一体化的方式,并且切实保证资金管理有序,有效整合。政府带动公司資本运作,建设好园区基础设施,创新园区运作模式,从而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入园投资。园区建设项目要向国家农业发展投资方向靠拢,积极申报成为国家、省、市批准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贴和国家有关的专项低息或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加快完善资源整合,对涉农资金定期规划方案,统筹安排,创新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取得政策性扶持的企业给予资金担保和政策支持。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出资聘请专家,提高园区科技创新造血能力,储备各层次知识技术人员,并且普遍展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家庭农业和园区农业合作,促进当地共同发展;开展定向培训项目,培育园区建设各方面需求人才;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机构方式,开拓培训单位影响力,扩大农民接受培训范围;加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招生规模,使更多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业专业院校学生的助学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减免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资金回乡发展,并且积极引导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
(四)创新现代科技农业发展模式。园区需构建以服务经济为核心,发展智力资本创新,加快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接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更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如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优质农业科技项目和新技术,以及取得更多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深度发掘威县园区自身优势;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发展模式,精品旅游平台搭建,区域环境建设,人才引进模式等经验,完善园区自身建设,加大自身吸引资金能力;完整产业链模式,为威县产业网与小农户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延长威县当地畜牧、果蔬产业链,带动威县周边现代农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编著.基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战略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11.
[2].河北威县人民政府.河北威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15-2018年)[Z].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2015.10.
[3]张媛.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4]张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战略转型的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