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骉
摘 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迎来新的发展良机,其教育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因此,需要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重要性进行明确,结合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互动 构建措施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ou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ushering in a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 background, combin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ive interaction; construction measures
1 “互联网+”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挑战
(1)网络交往的随意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在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占据着主导位置,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转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状态逐渐发生一定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复存在,对教育者的权威性造成影响。[1]
(2)网络的快速更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其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更新性和实效性。致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其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并具备多样化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另外,学生在此背景下,会忙于对信息的不断更新,自身接受他人信息也变得较为频繁,致使学生无法对信息将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产生影响。
(3)网络的虚拟性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现实性。互联网自身虚拟性为主要特征,并与教育主体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差异,无论动作传递还是表情传达,都转变成数字符号的虚拟传递,造成人的虚拟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背景可以实现平等对话,促使学生对现实中存在等级的沟通交流感到厌烦。如若学生长期在虚拟环境中生存,没有对“线上”、“线下”之间的关系进行均衡,极易对教育主体关系的现实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4)网络的碎片化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整体性。在当下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往往会以双主体的形式进行互动,但是在网络碎片化的影响下,教育主体的互动关系朝着多元传递关系的方向不断转化。致使原有的双主体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与学生而言,都会交流互动感到混乱和复杂。网络碎片化的发展,导致教育主体产生多元的价值取向,如若无法进行统一,则对教育主体互动的整体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特征
2.1 双方平等、民主化的交流方式
在当下思政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互动的核心内容,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是促进主体互动模式有效构建的关键所在,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互联网+”的有效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构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营造氛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脱离现实的束缚,并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实现对自身的不断完善。[2]
2.2 交互影响过程中的互动形式
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其实效的主要体现就是互动系统的构建,实现对主客体之间的有效交流。而传统思政教育中灌输式教育形式的使用,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影响。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可以以网络为载体,实现“一对多”、“多对一”以及“一对一”的教育形式,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有效性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2.3 传播模式的多元化
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为满足教育需要以及大学生的诗句学习需求,对互联网传播的平台有着更多的需求。而微博、QQ、Facebook、微信以及MSN、的出现,促使思政教育传播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人学思想资源
3.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主旨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部分与核心内容,人学思想是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及理论技基础,也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互动模式提供有效的方法论。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基础,其中人为“现实的人”,不是任何带有符号和工具的形态。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以“现实的人”为根据,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思政教育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
3.2 要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人学思想
西方人学思想源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学思想内容得到有效的创新与发展。而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查尔斯·泰勒对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平等关系有着高度的关注,西方的人学思想成为丰富良性社会互动的思想资源。因此,在实际思政教育中,需要注重对西方人学思想的积极借鉴,因此来为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撑。[3]
3.3 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人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人本思想,也是我国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在我国传统人本思想中,人伦关系呈现出和谐性发展的状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本思想将自我与他者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进行充分体现。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需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进行有效融合。
4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措施
(1)教育模式向“关怀模式”转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人本主旨。在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方式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效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例如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授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位置,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则以主宰者的状态进行直接性灌输传播,学生在此模式下记忆产生抵触心理,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实际教育情况为基础,从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转变成“关怀”教育模式,秉承著“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保持一定的尊重。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进行实时了解,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对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时,以实际思政教育情况为基础,结合“互联网+”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关怀平台,促进学生任务价值与观念的正确树立。当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性互动,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有效构建,提升教育主体互动的人性化、生活化。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想实现对主体互动模式的有效构建,需要重视对主体性朝着主体间性的方向不断转化。[4]首先,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主体性进行彰显,将主体交互关系有效建立,让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网络话语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师独自占据话语权,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学生也逐渐占据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教育主体双方的独立对话。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引导功能,在平等互动关系下,进行“主—主”、“我—你”关系的建立。
(3)回归生活世界,促进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相结合。学生如若长期处于虚拟世界,容易产生虚无主义的不良心理,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对虚拟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合理利用。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育情况,利用网络的非实名认证特征,将教师自身形象进行虚拟化,为师生构建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正面形象的渲染,为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氛围。教师需要以教育课堂为分界点,网络为基础,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关系的构建,提升教师的正面形象;课下通过网络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关系建立。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组织者,注重对思政教育的积极引导,进而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形式,促进现代性和科学性协同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通过网络媒介不断强化其教育水平,并且教育主题互动也需要符合当下社会现代性与科学性的特点。教育主体的互动的科学性是指需要将科学理论融入到互动之中,对实际互动情况与规律进行掌握,实现对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实际心理等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并对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通过相应互联网平台强化与学生的沟通过交流,实现学生心理思想的培养,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对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明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互动面临的挑战,结合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梓烽.“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
[2] 刘晓慧,韩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J].理论建设,2015.18(6):83-87.
[3] 全凤英.“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J].高教学刊,2016(14):210-211.
[4] 台春玲,吴志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