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
摘 要:低效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非常重要。有效教学具备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目标具体准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落实、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图景是教学目标随意模糊、课堂提问存在误区、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效。破除高中语文课堂无效教学的窠臼,实现有效教學的策略,应当强化目标意识,教学有的放矢;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注重课堂组织,保障教学秩序。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了,但是,至今学校的视角情况仍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仍然视分数为“至宝”。每天拼时间、拼题海、拼消耗,靠延长时间、增加习题总量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家长心疼又抱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课堂热闹的表象之下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提升。这些低效教学耗尽了学生的潜能,消磨了学生的乐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笔者真切感受到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起来多么重要,能够做到“有效”又多么必要。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学者余文森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的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学界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对有效教学具备的基本特征,学者们基本达成了一致。
1.教学目标具体准确。
课堂教学的核心其实就是教学目标,这是不可更改、不可忽视的要素,只有正视并认真落实教学目标,才有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开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们都要认识到: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指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绝对的基础。
第一,有效的课堂要很好地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认识能力来量身确定教学目标,切勿好高骛远。只有在备课时认真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接受程度,教学目标才会合理、可行而有效,也只有这样实实在在根据学生实情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科学合理的自我学习目标。
第三,要根据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而适时进行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听课和参与状态,不能一味按照自己备课的教学设计,马不停蹄眼中无物的只顾着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只会导致学生越发被动地学习参与,最终失去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致。
2.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落实。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应该“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少不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由此可见,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缔造者与最终受益者。可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一切言行举止,即反应状态,配合程度,参与热情等都与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判断一堂课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效益大还是小,并不是以老师讲了多少,准备了多少课件或相关内容为准,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领悟出了多少道理,掌握了多少技巧与内容。可以说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在每一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累积起来的。而在以往的高中课堂中,教学却总是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老师讲的很累,且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又很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让课堂“有效”起来,就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3.教师进行有效引导。
在短短四十分钟时间里,把要讲授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学习记忆,并能够熟练掌握来应付高考,是每个老师的的“教育梦”。如果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作支撑,没有扎实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机敏睿智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于自己学生的了解熟悉,就无法影响学生的心境,与学生较好的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拓展自己的教育发展空间,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尽自己所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畅游语文学科底蕴丰厚的学海中,升华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这才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引路人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图景
参照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表现:
1.教学目标随意模糊。
教学目标是课题教学的方向和灵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可以说,这些理念从宏观到微观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随意模糊的状况并不少见。表现为:
一是没有目标。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就完全放权于学生,让学生自己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处在旁观者的位置,课堂呈现出无序混乱的局面。
二是目标随意。有些教师伸手一摸脑袋,或是到教学参考书上随意抄个一两条写在教案上当摆设,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一到课堂上,教师明显感受到什么好像都要讲,但什么都讲不透。试想,以教师之昏昏,焉能使学生昭昭?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是目标罗列。有些教学目标罗列一大堆,教师唯恐挂一漏万,总是面面俱到,空洞而庞杂。真正到教学过程却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面面俱到势必会造成面面不到,与其这样,还不如一节课寻找一两个重点突破。但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联,既落实了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训练,又形成了知识系统,保证了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
2.课堂提问存在误区。
一是缺乏问题设计的意识。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互动的重要形式,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零乱无序,随意性强,不经思考脱口而出,信口设问,缺乏设计。
二是浅显琐碎问题过多,缺少整合。近年来,“满堂灌”受到了口诛笔伐,但有的老师走向了极端,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频繁使用“为什么”“怎么样”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样的提问到头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主见,只答不思,只听不悟,难以发展、激活思维,相反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是问题设计的角度欠佳,思维僵化。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提问非常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学实践表明,同一个问题,因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应该回避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
四是记忆性问题多,思维性问题少。启迪学生思维是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提问角度的着眼点。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己进行判新和推理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进而作出比较和评价,因而,思考性的提问是最有价值的提问。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课堂提问要以思考性提问为主,以记忆性提问为辅。
3.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效。
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太看重形式,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教学活动形式化。不讨论似乎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不合作探究就无法与时俱进。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是屡见不鲜,一节课安排多次分组讨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的激活。其次,教学内容形式化。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生成”,“生成”即师生与具体的教学情境发生交互作用,师生、生生在交往与对话中产生的超出教師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死抠自己教案或课件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固守传统,重预设而忽视生成;或一味地将学生往自己预先设计的程序里拉,往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套。这些都是形式化的教学,没有真正地考虑学生的发展。
三、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根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成因,笔者认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强化目标意识,教学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是对学习者应达到行为状态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从语文课程教学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就越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强化教学目标,首先要细化课程目标,将其分解、渗透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其次,每一堂课要有重点地完成一到两个教学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使语文课程具有多维教学目标。多维教学目标要在某一堂课中都完成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课文的特点,将目标进行分解,进行细化,每一堂课注意取舍,重点完成一到两个教学目标,切忌贪。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才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 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拨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课堂组织,保障教学秩序。
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有一点纪律观念,课都上不成。”而学生则认为:“这个老师真没本事,连学生都管不住,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啥都学不进去。”由此可见,组织课堂教学多么重要,保证教学有秩有序,有效的组织课堂,才有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能。因此,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不要一走进教室就讲课,应该先停顿几秒钟,用目光扫视整个教室,把学生注意力集中道教学上再开始讲课,效果最好,课堂上要留心观察,及时捕捉学生对讲解的反应及听课的情绪。从表情和神态上观察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要求,根据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整教学。要多以表扬、鼓励、激发为重要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必要时也应给予适当批评,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境而异。只有教师组织好课堂秩序,才能保证教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