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江
【摘要】为了提高运动解剖学科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新形势背景下运动功能解剖教学现状,针对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策略。通过完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方法组合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善测试机制,加深学生对运动功能解剖学科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运动解剖 改革途径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74-02
运动解剖是体育专业必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影响机理,属于基础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由于体育院校减少了此门课程课时数,给教学带来了压力,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改时代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当前首要研究问题。
一、运动功能解剖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大纲有待完善
传统教学计划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适当添加实践课程,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运动解剖学一直被列为体育专业基础学科之一,但是实践课程设置较少,部分院校忽略了实践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也有所减少,导致教学質量难以提升。
2.授课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方式以灌输方式为主,将与运动解剖相关的知识书写在板书上,为学生讲解名词和运动解剖技术含义。而此门课程属于形态学,仅通过板书讲解缺少直观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3.缺少实践探究
从运动解剖课程安排情况来看,学校在减少总课时的同时,大幅度缩减了实验课时数量。而运动解剖学需要直观性教学来理解,这种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另外,学校在实验课程方面的拨款较少,无法购买先进仪器设备,虽然开设了实验课程,但是教学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学校教学设备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4.测试机制不合理
在检验运动解剖课程教学效果时,设置的考核方式是以理论测试和实验测试为主。其中理论测试占据比例为90%,实验操作测试占据比例为10%[2]。这种测试模式以理论为核心,忽略了实践测试,导致学生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当前设置的运动解剖课程测试机制不合理。
二、运动功能解剖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1.完善教学大纲
在新形势下,需要继续完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在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运动解剖学教学重点。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一些关联性较大的重点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采取集中式讲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如果课程关联性较小,可以采取阶段性讲解,在完成一个集中内容讲解之后插入这些课程内容,以此降低学生学习压力。
2.多方法组合的授课方式
虽然近几年PPT课件逐渐融入课程中,但是讲解方式未发生改变,仍然是以灌输方式,课堂仍然是枯燥的,无法激起学生对运动解剖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图片和视频的讲解作用有限,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帮助较小。针对此问题,应该在借助教学辅助设备的同时,通过创办课堂活动,在实践动手活动中理解运动解剖名词和相关技术内容的含义,实现动作、听觉、视觉、语言多方面结合体验。
3.注重实践探究
运动解剖课程内容涉及到大量人体形态结构和专业名词,仅通过课堂板书讲解很难理解。因此,应该注重实践探究。在实验课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安排课程教学时间时,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并且减少实验班人数,将一个班级拆成2到3个实验小组,每名实验教师负责一组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操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改善测试机制
传统测试以理论测试为主,导致在备考期间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理论知识,即便通过了考试,对运动解剖课程内容也没有理解。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测试机制改善方案。增加实验测试比例,将其调整至40%。其中,20%为实验课程平时表现测试,根据实验课程操作表现打分,20%为期末课程测试,从本学期实验随机抽取一个作为考试题目,将测试结果作为本学期测试机制的一部分,占据20%比例,剩余60%为理论测试部分。采用上述新型测试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运动解剖教学质量。
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新形势下功能解剖教学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改革途径进行探索。提出完善教学大纲、多方法组合的授课方式、注重实践探究、改善测试机制4项解决措施,以此达到提高运动解剖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碧波,史晓伟,张新定.创新教育理念下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4):4-5.
[2]成李杰,杨健科,蒋宁.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