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舰 陈庭萱 吴宇捷 邵青
【摘要】新形势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社会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逐渐产生了理论知识层次高于实践技能水平、教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轨、对行业发展状态一无所知、脱离校园环境后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等种种问题。上述问题造成了目前社会企业人才紧缺,而毕业生又能力不足,无法得到社会企业认可的局面。面向企业要求,也为应对新经济的挑战,高校积极推动发展新工科建设,调整人才培养体系计划势在必行。
【关键词】企业需求 新工科 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04-02
1.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进行,综合国家战略发展、新经济现象形势、提升国家硬实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国家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的计划。新工科建设启动于2017年,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更是一项国家级的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
2017年6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代表了新工科建设逐步迈近,标志着新工科建设计划正式登上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舞台,并对新工科建设计划建立了进一步的指南;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公办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细化了新工科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深刻内涵,确立了新工科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完善了新工科建设计划;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计划书结合基本态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对本计划做出了总体要求,从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方面点明计划的重点任务,并确定了四点计划的政治措施,对新工科建设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地区以河南和广东为例,2018年河南省高校新增了169个本科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而广东的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透露,2018年入学的本科生有机会修读新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虽然仍旧处于相对稚嫩的阶段,但总体上稳步前行,新工科建设以面向产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要求,应当成为高校“自觉行动”和“自主行为”,任重而道远。
2.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新工科建设分析
高校新工科建设引领高校教育改革,高校教育则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终输出到社会企业当中去,所以新工科建设始终离不开面向企业。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为基础,对企业视角的高校新工科建设进行分析:
(1)“复旦共识”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达成了多项共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展开的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新技术支撑其产业竞争,使得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相对地增加了大量的新机遇。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抓住新机遇,只靠固有工科建设水平难以满足需求,人才的输出要求必然随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而升高。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发扬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工科,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实现新兴工科,创新综合多面体式新兴工科,结合区域经济、依靠地方政策、与企业合作、放眼国际培养新兴工科的新工科建设计划对于满足企业需求必不可少。
(2)“天大行动”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工科发展新模式由产业需求、技术发展共同塑造,产业需求决定工科发展方向,技术发展决定工科发展速度。以此为参照更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工科人才培养手段,建立合理的、自主的高校培养机制,创造企业协同环境。打造不仅满足我国企业要求,甚至可以满足国际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从而支撑我国战略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3)“北京指南”
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與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指南对于目标要求、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分类发展、示范成果有了更深地研究。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合理的工程教育体系为目标,培养并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结构和模式上,增加社会企业与高校教育的交流,推动社会企业与高校教育的合作,使高校教育不断向企业需求贴近,达到教学过程到教育成果始终保障高质量完成,输出高端人才的最终结果。
3.以高校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企业视角下对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思考
(1)增强研究及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人才来说,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最为基础,缺乏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他发展都是空谈。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扎实学生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发散研究式思维,增加实验性课程,开设实验室,提升学生实践设计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基本素质。当然这也需要学科专业等的一些教学结构发生些适当的更新,在面向新工科,企业需要的新型社会改变,抓中技术性人才发展,迎合时代的发展,结合优秀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新型人才的培养改革上去。
(2)鼓励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开设基础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科普,对于在创新创业项目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及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且可以融入地方院校的特色,利用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增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组建包含多专业、多学科人才的科研队伍
构建结构合理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科研队伍,明确队伍人员任务分工,保证队伍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更能大大提高团队效率,把团队模式代入到社会企业当中去。
(4)加强与社会企业交流,与社会企业保持良性合作
开展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的活动,不是仅仅地将实习当作一项任务敷衍了事,而是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企业的要求结合起来,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以适应社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工作经验。
4.结语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逐渐发展,高校对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也正在逐步重视,特别是以新工科为背景的情况下;针对“新工科”“企业需求”这两个关键词,高校可以为大学生开辟一条特色道路,发展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并在各深厚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有对之后自己即将要进入的企业状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2]杨毅刚,唐浩,宋庆,等.企业视角下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3):18-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