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霞波
摘 要: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各级学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为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作为基础教学阶段,必须要提高认识,重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本文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奠定人生观和世界观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育,行为习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实施“5S+”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极为显著,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班主任教师在“5S+”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说的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班主任教师是除了父母以外,陪伴青少年最长时间的人,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班主任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会将教师作为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并模仿教师的行为。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以身作则,主动承担培养低年级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班主任教师在“5S+”习惯养成教育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还是低年级学生的监督者和约束者。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分析
学校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在培养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将“5S+”行为习惯培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所谓的“5S+”包括自信(self-confidence)、自律(Self-discipline)、自护(self-care)、自主(self-determination)、自强(self-improvement),这些都是成功学生必备的品质,因而学校应秉持“知行合一,差异成功,让每一个流动花朵都能美丽绽放”的办学理念,注重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实际之中。因此,班主任应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将自信自律作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应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且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良好行為习惯的认知和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事物会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都渴望尝试。因而,班主任在实施“5S+”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将一些不良习惯及其后果告知给学生,避免学生尝试一些危险的行为,或养成不良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将“自信”和“自律”作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播放一些吸烟、偷窃的危害,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谈一谈自身对这些不良习惯的看法,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不良习惯的认识。此外,班主任教师在平时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行为和礼仪方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从而为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实践训练,助力“5S+”教育实施
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培养小学生“5S+”行为品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只有抱着坚持的决心,才能真正实现“5S+”行为品质的教育目标。因而,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积极开展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并将拓展训练活动进行系统化分解和调整,形成分级的训练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5S+”实践训练体系。在天天做、周周练、时时导的基础上,丰富训练内容,趣化训练形式,实化训练手段,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彩舞台,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例如:学校可以举办自护之星活动,该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防护技能竞赛,考察内容按照学年进行划分,一年级学生的考核内容为各类安全标识;六年级学生的考核内容为救生绳制作和灭火器使用。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第二阶段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递交至学校;第三阶段,学校为表现优异者颁发自护之星证书和奖状,并倡导其他同学向获奖学生学习。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防溺水”主题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溺水的危害,讲解溺水的自救方法,并让专业人士对溺水自救措施进行演示,以此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强化活动开展的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绝非易事,需要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并在教学中贯彻“5S+”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完整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8(13):151.
[2]王肖,颜晓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