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方法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理论与运用

2019-06-03 02:53王晓龙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概论直观信仰

王晓龙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思想与建立信仰的双重使命,思想与信仰问题亦是西方哲学认识论讨论的核心。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践中,以近现代西方认识论成果为理论基础,探索一种以情感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思想走向信仰的新方法,从而为解决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尝试。

[关键词]思想;信仰;理性;直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6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3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与能力,进而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课程。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大学生学习理解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主要平台。但长期以来,因为《概论》内容宏富庞杂,涉及面广,而且百年来史实人物众多,这门课的教学和学习都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伴随历史的进程但又不完全按照史实发展的线索向前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极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离开思想理论的主线而大讲历史,二是偏离历史单抛理论。前一种从根本上背离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政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承担起历史部分的教学;后一种过于生硬地处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单调、空洞,学生感觉味同嚼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教学需要怎样的有效教学方法?它的思想内核是什么?如何建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一、《概论》课的思想本质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中之重,它叙述的是党的思想历程,是中国社会百年来筚路蓝缕的思想收获,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政治智慧的总结,无论其重要性还是内容实质都使《概论》配享“思想”之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什么叫思想》一文中说:“当我们亲自思想时,我们才通达那召唤思想的东西。”只有我们将“思想”进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理解思想。那么《概论》是何种思想?《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果的概括,它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的东传,它的发生地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在最激烈的民族矛盾中走向成熟,又在历史大转折中回溯深入。它的丰富和完成反映了一代代革新者对于前人的批判与继承,而这已被《概论》提炼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思想精髓。中外思想史早已证明,对于思想的研究,与其说我们是在捕捉其中的某个阶段性的点,不如说是在把握思想总体的流向和发展线索。《概论》课本质上作为一门思想课,其教学必然落脚于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概论》课上要讲到的历史必然是思想的发展史,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

历史学的研究表明,历史在叙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历史规律自身也在阐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内在肌理。思想史(作为历史的分支)整体反映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些内在问题,换句话说,思想史本身在揭示思想的深意或思想发展的深意,或者说,思想史本身也是一种思想,它是“史”的思想和哲学。《概论》作为中共思想史,实际上是一部无产者的奋斗史(或物质的演化史)。只有抓住了思想史这一内核,我们才能说抓住了《概论》内容的灵魂。《概论》课将历史和思想高度统一在一起,在这里,历史是思想的历史,思想是历史中的思想。思想既不能和自身的历史相分离,也不能和普通史实相混淆,它反映的是哲学的历史和历史哲学两个层面的内容。

《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它最直接的内容是党和国家百年来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熟悉和理解这些理论政策的发展脉络,从而产生深深的历史认同感和使命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执着的信念。与其说《概论》课面临“双重教学任务”,不如说它不止于讲解一门理论知识,或传授一项技能,而是旨在教学内容背后价值意义的延伸,通过对理想信念的过程塑造,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综合品质,最终将共产主义信仰确立起来。

通过思想找到现象界的本源,为人的精神奠基,这是《概论》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思想的信仰等同迷信,没有信仰的思想仿佛无根的浮萍。没有信仰的“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二、从思想到信仰:“直观”的认识论基础

那么,如何建立思想与信仰的联系以及将思想与信仰统一在一起呢?

思想与信仰的关联问题是西方哲学一直在思考的重点领域,这种关联性的讨论最终都会深化为认识能力的讨论。理性主义哲学认为通过理论理性或实践理性、通过逻辑思维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本质性理解,从而找到世界与思想的“始基”。理性能力一度成为认识论讨论的主流,但就算在其高峰——康德哲学也没有彻底走通这条路,最后,康德不得不承认,在理性限度内,“物自体”不可知。现代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度滑向另一极端,不仅公开批判康德哲学,认为“唯理智论”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妄图用理性来主导其他认识能力的路径是方向性错误。而且通过构建“非理性”认识论来进行纠偏,意志、心灵、情感、潜意识等精神领域逐一被发掘出来。现代哲学向我们展现了两条思想到信仰的进路:一条是由非理性层面经过理性到达信仰,另一条则是由非理性层面直接通达信仰。后一条在尼采哲学那里终于演变成为一场对“强力意志”的信仰,最终认识能力化身信仰,抛弃了真正的信仰,从而失去了获取信仰的功能。尼采哲學以极大的破坏力颠覆了传统知识论,西方思想界一度由批判理性哲学陷入信仰危机。相对而言,前一条路则是对理性哲学的继承和批判,它不仅显得更加温和,而且更加符合我们的认知。在这一认识中,非理性(情感、意志等)起基础性的能动牵引作用,理性是必然环节。布伦塔诺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现当代哲学学派均延续和发展这一观点。但是在二十世纪上半页,这一认识论思潮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就被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等)对语言限度的拷问搅扰了,语言哲学彻底摧毁了认识论讨论的基础。

西方哲学的经验一再证明理性(10gos)的巨大作用,它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将世界抽象化为理念和语言,从而将现象界还原成最初的“本质”,这一过程对于我们认识现象界至关重要。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理性”还原的理念世界不仅不能究诘现象界,而且,理性在抽象为本质的过程中剥离掉了很多现象界的深刻层面。这些层面或许能被非理性捕获,非理性认识能力的功能值得我们深思。二十世纪以来,在现代性危机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探计情感等认识能力的价值。

从认识论主流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理性能力在人类把握外在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情感等认识能力也具有特殊的认识价值,在通达信仰的道路上,情感等认识能力至少能够成为理性能力的补充。

理性能力的认识方法主要为逻辑思辨,而情感等认识能力主要借助直观手段。康德将直观分为外部直观和内部直观,他认为外部直观与经验杂多相关,内直观则不依靠经验而主要与理性相关。在理性哲学里,康德的直观主要是指“理性直观”。在非理性哲学思潮中,内直观逐渐形成表象、默祷等非传统理性的方式。在大乘唯识学中,外部直观主要为眼、耳、鼻、舌、身等外感官对现象界的“表象”,内直观则是超越第六末那识(理智)的观审,是分别意识之后的了别。

近现代哲学关于认识能力的研究将对高校思政教学起到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如果按照西方哲学的视域来看,高校思政教学(尤其是《概论》)最基本的能力培养是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适用的方法是借助声光化电等手段刺激外感官,以获得直接性的情感体验,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对理论的兴趣,促进大学生整体理性能力的提升,从而加快信仰的建立。

三、《概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直观教学方法举例

由此,我们得出《概论》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学目标上,由单一的理性能力培养转变为情感能力培养为主;在教学手段上,以直观手段作为情感体验的主要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引进直观材料,替代部分理论内容。

经验世界最凝练的直观材料是艺术。康德说判断力(艺术的直观)是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意味着艺术在认知上具有特殊价值。后来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也一再阐述艺术在本源之思中的巨大作用。在思政教学中,艺术作品作为教学材料和理论内容的呈现具有学理上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下面我们以《概论》课“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节来具体探讨艺术作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实践。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节,“本质”范畴意味着这是整个社会主义概念体系的核心,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个本质并非易事,“社会主义的本质”被邓小平概括为一句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关键词“生产力”“剥削”“两极分化”“共同富裕”非常抽象,内涵了改革开放前后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和人们在社会主义认识观念上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背景并不熟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只能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而同时代大量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素材:

(一)背景解读。观看戏剧作品“革命样板戏”,让学生体会“文革”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追求是平等,最大的阻碍是阶级,通过观看样板戏让大学生了解阶级斗争的时代主题;阅读知青小说、伤痕文学代表性作品,了解阶级斗争时期知识分子阶层的人际命运、思想困惑和社会理想,以及在片面追求平等观念之下人民的苦难和伤痛;观看以路遥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让大学生切身体会贫穷对青年前途的限制,了解一代中国青年对富裕生活的强烈渴望,说明改革和开放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之辩。阅读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和共产主义者诗歌,让学生感悟理想、体会共产主义理想;阅读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小说和话剧,让学生理解国家意志和集体劳动的强大力量。阅读苏联斯大林时期小说,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理想和制度形态,让学生理解为何要解放生产力。让大学生深切感受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方式下发展结果的不同。

(三)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解读。阅读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经典小说《雾都孤儿》《漂亮朋友》等片段,让学生体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拜金主义价值观等社会病,使学生对私有制所引起的社会不平等有直观的认识。

(四)综合直观材料的说明。在解读苏联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方面的基础上,展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它意在将绝对公有制的优点(平等价值)和私有制的优点(激发经济活力)结合起来。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实现国家富裕和人民富强的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均衡物质财富、走向大同的必然。共产主义到来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有了物质基础之后更应该不忘初衷。

(五)课后研究。搜集20世纪80、90年代的歌曲并写出推荐意见,写明推荐理由(挖掘歌曲背后的时代问题和人民心声)。

四、应用直观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以上直观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出它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思政教学,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理论探索。作为一种大胆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不断试错中磨炼教学理论,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整体而言,应用直观教学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在部分章节,要注意理论被直观材料替代的可行性,或调整理论与直观材料的比例,这些都需要反复试验,并提升为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直观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重大调整,但要牢记《概论》课锻炼理性、树立信仰的终极目标。要避免偏离该主题,也要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艺术作品吸引,教师的带入应把握好度,哪里的教学内容适合被艺术作品取代,哪里适合艺术作品表现,哪里需要辅助说明,哪里又需要理论升华,都要做到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三)直观材料的选择要慎重。艺术作品既要能深入表现理论主题,又要符合主流价值,还要具有艺术感染力。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的文艺作品及翻译的外国文艺作品本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创作和引进的,能用作教学素材的材料比较丰富,在思政教学实践中也正好提供了文艺作品反哺意识形态教育的机会。但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部分作品体现文化多元,但和主流价值有一定偏离,对这部分素材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四)直观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教师对课堂氛围的引导和把控能力异常重要,既要避免学生陷入纯艺术欣赏,也要避免学生陷入敏感的政治问题讨论中。教师应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锻炼,增强反复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直观教学方法需提前调研大学生的文艺鉴赏基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文艺基础和艺术鉴赏水平是不同的,教学时要注重将直观教学材料与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缘背景挂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小结

综上我们对直观教学方法在《概论》课中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直观教学法充分发挥艺术作品“文以载道”作用,用知识体验代替知识记忆,用直观认识触动逻辑思维,以认识论原理为理论出发点,以教学实践为本,不仅对改善高校思政教学现状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将我们带入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深度思考中,带人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宏大教育主题中。

《概论》直观教学方案的最终完成有赖于各章节方案的进一步探究,将为该方法在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提供借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新教材加大了当代新思想的篇幅,寻找与之匹配的当代文艺作品将会是完善该套方案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概论直观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简单直观≠正确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