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题运动会的构架与实施

2019-06-03 04:00石峻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校

【摘   要】主题运动会是针对传统学校运动会的弊端而进行的形式创新和项目开发,可以从主题的确立、项目的设置、比赛方法的改进、器材与场地准备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就主题运动会的构架与实施的技术策略进行探索,从而为广大体育同仁组织实施学校主题运动会提供参考和借鉴,因地制宜地开展“主题运动会”。

【关键词】学校;主题运动会;构架与实施

当下,很多中小学校运动会通常是以“跑、跳、投”三大类竞赛项目为主的田径运动会。由于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严密,竞赛水平要求高,“少数人赛,多数人看”的竞赛场面屡见不鲜。同时,“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与学生品行养成教育脱节”等弊端日益显现,背离了“学校运动会为学生”的思想。如何改变这些弊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尝试着“学校主题运动会”的形式创新和项目开发,先后举行了“篮球”“民族民风”“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童年童话”等主题运动会,旨在通过实践与探索,探讨“学校主题运动会”的组织与实施,使广大体育同仁能够认识到“主题运动会”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掌握“主题运动会”的主题选择、项目设置、场地器材、组织形式与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主题运动会”。让那些有趣的、“有赛无类”的项目走进学校运动会,让学生、家长、教师一起享受运动、享受阳光、享受竞争、享受合作、享受成功的比赛,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欢快而难忘的比赛经历。

一、对标理念,科学确定主题

“主题运动会”有别于“全员运动会”,虽然同属于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属于活动范畴,但“主题运动会”是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来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突破了以“发展学生跑、跳、投能力”为主的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思想。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确立主题

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发布,框架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在“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领域中就明确要求“全面发展的人”要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抗挫折的能力、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及规则与法治意识。基于此,主题运动会必然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运动会主题的确立必须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如“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等以文化为主题的运动会,不仅能传承千百年来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知识,丰富学生人文底蕴,还能让他们在比赛实践中掌握农耕、海洋劳作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基于课程改革的焦点确立主题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5年3月正式发布与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建设已成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的热点。主题运动会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创生点与焦点。以课程的视角,可以把某一项体育拓展性课程作为运动会的主题,如以“篮球”“足球”“轮滑”等为主题的运动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另一方面能够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基于体育学科的性质确立主题

“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性质与特征,主题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因此,主题运动会的设计不能偏离体育学科的性质,所有项目的设计不能偏离“身体练习”的本真。如“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体质达标”等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题的运动会,包含着“身体练习”的特征,操作简单,目标明确,在比赛中比的是素质、技术、技巧与意志,更是团队协作精神。

(四)基于儿童中央的立场确立主题

“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提出的教育立场,主张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儿童理应站在操场、课堂、舞台、活动的正中央。同理,学校在设计学校主题运动会时,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站在操场的最中央。如“童年童话”“民族民风”“新兴体育”等主题运动会,把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校园,与运动会有机融合,让学生充分体验童年的快乐,感受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新兴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二、围绕主题,合理设置项目

一旦有了明确的主题,我们就必须围绕主题设置运动会的项目,选择适切的竞赛内容与主题配套。

(一)项目设置要切合主题

“主题运动会”反对传统的“锦标赛”式的、成人化的、枯燥的项目设置,也反对没有挑战性的、过于简单的、只强调趣味性的比赛项目,因此,基本上不采用传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不主张把一些常见的、平庸的、幼稚的娱乐活动作为比赛项目。“主题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既要切合主题,还要有新意、有竞争、有挑战难度,能使人耳目一新、催人振奋,具有鲜明的项目特色与独特的内容体系。

如“排球”主题运动会并不是传统的班与班、年级与年級之间的六人制、三人制比赛,也不是常见的垫球、传球、发球等指向比多、比准的比赛,而是紧贴“排球”主题,设置了“集体排球素质操创编(展示)”“垫球入筐”“拦鞭打球”“滚翻接球”等项目,既有创新,又有突破。再如“农耕文化”主题运动会,是基于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积累的生产、生活技能来挖掘其体育运动元素,设置了“播种与收割”“插秧”“锯木头”“抛绣球”等具有传统农耕劳作特点的项目,突出了运动会“农耕文化”的主题。

(二)项目设置要指向运动素养

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游戏,更不是嬉戏娱乐,所以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体育的性质,含有“身体练习”的成分,指向体育素养的发展。“主题”下可以按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置12-15个项目,分为水平一(一、二年级)、水平二(三、四年级)、水平三(五、六年级)三个组别,确保每个学生有3-5个项目可以选择。如“海洋文化”主题运动会设置的每一个项目,都指向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及攀爬、投掷、奔跑、跳跃等技能的发展,指向了集体主义精神等体育品质的形成(见表1)。

(三)项目设置要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学生在“主题运动会”中展示出来的优异的身体素质及优良的体育品质,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与锻炼,也能客观反映出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要结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力求将主要体育知识与技能融入运动会。如“爬渔网”“章鱼爬行”“抛缆绳”是“海洋文

[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2年级][1—2年级][1—2年级][1—3年级][1—3年级][1—3年级][1—6年级][1—6年级][1—6年级][3—4年级][3—6年级][4—6年级][4—6年级][5—6年级][5—6年级]

化”主题运动会中的比赛项目,通过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判断出学生对攀爬、投掷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有了主题运动会项目的任务驱使,也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去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三、指向特性,有机改造内容

虽然主题运动会的很多项目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实践,但是劳动实践与体育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含有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方法。因此,主题运动会要通过移植、改进、嬗变等方法手段,将劳动内容改造成符合体育活动的要求及竞赛的形式。

如“海洋文化”主题运动会中“抛缆绳”项目,是源于渔船靠近码头时,渔民将缆绳抛向码头固定渔船的一个操作过程。“抛缆绳”项目保留了文化特色,对其进行了改造:学生将一段粗麻绳盘绕成若干圈,从体侧把绳子向前抛出,看谁抛得远(见图1),以发展上肢及腰腹力量。再如“农耕文化”主题运动会中“赛龙舟”项目,源于多人水上划桨竞赛,嬗变后的“赛龙舟”是多人跨坐在“龙舟”上,集体双脚蹬地使“龙舟”向前滑行,先到终点者为胜(见图2)。“赛龙舟”项目由“水上赛龙舟”嬗变而成,虽然都是体育运动项目,但嬗变后的“赛龙舟”重点发展的是学生下肢和腰腹力量及团队协作精神。

赛龙舟改造融入了体育运动技术元素及竞技元素后的项目,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趣味性、竞技性及比赛价值,凸显了运动会的主题特色。此外,学校要注重研制项目的比赛方法及规则,这也是比赛公正和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四、厉行节约,科学制作器材

主题运动会厉行节约,主张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利用已有的器材和用具,力避奢华和铺张浪费。例如,学校可以把教学中常用的体操垫、垒球、沙包直接作为“章鱼爬行”“你种我收”项目的器材;可以用一些生活用品或废弃的物品代替器材,如“大海寻宝”中用各种颜色的纽扣代替“宝贝”,用玻璃弹珠代替“种花蛤”中的“花蛤”,用围棋子来代替“捡泥螺”中的“泥螺”;还可以自己动手改造、制作一些特殊器材,如废弃的拔河绳稍加处理就可以当作“抛缆绳”中的缆绳,体操凳稍加改装就可以作为“龙舟”(见图3),把儿童滑板车底盘用木箱加高就可以当作“踩泥马”中的“泥马”(见图4)。这些自制器材虽然特殊,但制作起来并不难。

主题运动会所有的竞赛项目都是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自主创生的,基本上是原创的,因而具有特定的練习方法与要求,甚至包含一定的运动技术成分。如“踩泥马”项目,学生不仅要在比赛前学会“泥马”的握法及熟练掌握支撑腿用力蹬地与上体平衡协调的方法,还要在训练中不断地熟悉竞赛规则。这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难度。

五、突破常规,丰富比赛形式

由于没有跳高、跳远、铅球等项目,主题运动会对场地的要求并不苛刻,甚至连环形跑道都不需要,只要有一块平整的场地就行。因此,主题运动会更适合场地小的学校来开展,也符合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校情。

主题运动会一般分为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两个板块,赛程要根据学校场地、学生人数、竞赛项目设置等进行安排。如果赛程安排两天,以第一天安排集体项目板块,第二天安排个人项目板块为宜;如果赛程只有一天,那么就按每个板块半天安排。

集体项目板块可以按项目及年级分两个场地同时进行,个人项目板块按项目分设场地与裁判组,多个场地同时进行。个人项目板块裁判遵照“四不四定”要求组织竞赛,即不设检录处、不用佩戴号码布、不使用发令枪、不进行预赛,只需定点、定项目、定裁判、定比赛时间段即可。学生只要在比赛规定的时间段参赛就行,随机分组,随到随比。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只有一次比赛机会,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比赛成绩不满意还可以申请再比一次。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运动会规则严格、赛程严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比赛自由”的原则。为避免个别项目因人数过多而影响比赛进程,大会专门成立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协调小组,负责各比赛场地参赛人员的调度,确保各比赛项目的进程同步,顺利推进。

在名次录取和奖励办法上,主题运动会突破了“按成绩录取前N名给予奖励”的传统做法,淡化成绩排名,忽视成绩的优劣,更关注比赛中竞争精神、意志品质、团队贡献等,同时根据主题运动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奖项,以精神奖励为主。如“海洋文化”主题运动会授予优胜者“鲨鱼奖”“鲸鱼奖”“鳗鱼奖”;“童年童话”主题运动会授予优胜者“格林奖”“安徒生奖”“小王子奖”;“篮球”主题运动会授予优胜者“乔丹奖”“詹姆斯奖”“姚明奖”等。

实践证明,主题运动会的学生参与率超过了100%,凸显了“人人参与”的学校运动会宗旨。从主题的确立、项目的遴选、比赛器材制作与改进、比赛方法的适应性学练到入场式、比赛、闭幕式的每一个环节,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一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需求、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理念及地域资源等特点进行的校本化设计。集体项目注重“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个人项目强调“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三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主题运动会是一个新鲜事物,其项目设置与组织形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主题运动会也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平台,其生命力来自于比赛项目与比赛形式的创新,来自于教育因素的导入与交融,来自于学生的参与、家长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来自于学生每年的期盼,更来自于学校领导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每个教师的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1]刘玉海.基层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67-79.

[2]周国强.谈学校运动会的改革——以育才中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4(2):89-90.

[3]石峻.走进校园里的全民运动会[J].运动,2015(3):124-126.

[4]石峻.学校主题运动会的设计与实施[J].运动,2016(12):70-71.

(浙江省乐清市智仁乡寄宿小学   325615)

猜你喜欢
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美人鱼学校
酷虫学校
破学校?好学校!
你会选择国际学校吗
学校推介
上学校
短路学校
短路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