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媚
(广东开放大学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091)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由清华大学牵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37 所高校、众多知名创新型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联合成立。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等纷纷制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实施。纵观现有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大多数只是针对普通高校,而有359 万注册在学学生的成人高校(国家开放大学)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人们普遍认为在职成人学生不需要接受创业相关教育,因此开放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课程等实践操作层面的建设都非常薄弱。开放大学的使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相通的。因此,构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适应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挥双创课程在开放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这和我们认真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等是分不开的。但是,要想超越发达国家,取得更大成绩,一味地学习、模仿是不行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将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向全体开放大学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这对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开放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于为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国开放大学的办学体系遍布全国城乡,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开放大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多数学生基于岗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少数学生自己创办企业的能力,提升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能力,不但能提高就业质量;如果进行创业,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于解决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民生问题也有重大意义。
开放大学的定位是新型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培训机构,因此不能仅对学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而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即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体现”。[2]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形式,使其由精英行为向大众行动转变。当前众包、众创、创客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可以抓住机会进行创新创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全部创新中有67%来自于创新型的小企业。[3]开放大学的学生大多数在他办或者自办的中小企业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其进行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创新工作,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终身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想培养开放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创新”和“创业”,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具体要素。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创新包含“破旧和立新”两个层面的意思,而创业是指创办事业。从字面意义上看,创新与创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创新不一定创业(如产生新思想、新理论等),创业也不一定创新(如基于传统产业的创业等)。 “创新创业”的提法具有中国特色,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以创带就”进入“双创”驱动发展新时期,从单纯的创业教育拓展为以创新为基础进行创业教育。[4]因此,在国家大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将创新与创业相互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创办事业的本质和核心。
创新创业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其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创业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既包括创新能力,又包括创业能力。鉴于开放大学学生大多数为在职成人学生,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立足工作岗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新技术、开创新事业的能力。基于此,笔者构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素模型(如图1)。
由模型可见,开放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素包含创新创业人格品质和专业、方法、社会应对等三大结构。
图1 开放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
1. 创新创业人格品质。它是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开展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包含创新创业原动力和创新创业品质。稳定的创新创业目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勇气胆识、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体现。
2. 专业能力。指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包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行业和企业的知识、投融资知识等,以及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方法能力。即开展创新创业所须的谋略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机会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
4. 社会应对能力。指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抗压坚持能力等。
为了解开放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笔者于2018 年11 月至12 月,面向广东开放大学体系的师生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工作,调查结果如下。
开放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为在职成人学生,学校一直以来都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甚至认为学生不需要接受就业创业教育。随着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几年开放大学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广东开放大学为例,2015年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总共开出七门课程,但都是选修课,这就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问卷调查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本次调查共回收了2061份问卷,参加过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或讲座)的学生占比只有41.5%,还有40.2%的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科缺乏独立性,课程尚未形成体系。从广东开放大学目前开设的课程来看,七门课程分别是“创业基础、创业基本功与精益创业方法论、创业启蒙与案例分享、移动互联网思维、打造无敌商业计划书、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开放教育学生创业案例分析”,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缺乏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没能很好地体现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课程教材的选择主要参照普遍高校,与成人在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契合,缺乏针对性。相关的文字及视频资源稀少,对网上教学活动的支撑不足,无法体现远程教学特色。
当前开放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教学,包括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和创业讲座,属于常态化的教学活动。而课外的实践活动稀缺,原因一方面在于开放大学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另一方面是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在职学生不需要开展实践学习了。课程教学的保障机制缺乏,课程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均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于保证。关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对创新创业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44.6%的学生选择“有,但帮助不大”,6.6%的学生选择“没有帮助”。
调查发现,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化师资非常少。从广东基层开放大学的师资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几个学校具有SYB 创业培训讲师外,其余学校的师资大多由学生管理部门人员或经管类专业教师兼任,创新创业教育只能“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纸上谈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保证。
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课程体系为载体,即在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的关照下,对课程体系内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具体而言,是为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各类课程,将实施载体落实到各类课程上并处理好各类型课程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保障,从而形成课程体系,以至更加全面有效的展开创新创业教育。[5]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能力等方面达到的程度。”[6]课程目标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体现办学特色。鉴于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新创业课程可设置为三类,第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式课程,旨在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性以及创新创业通用素质的培养;第二类是融合式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性,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类是创业专业课程,面向少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以培养他们把握机会、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与运行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
根据“水平层次结构”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了不同类型的课程,将此理论移植于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则可确立创新创业“三级”课程目标(见表1)。
课程内容体系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根据开放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兼顾学校、学科及学生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三模块”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
1. 基础能力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品质,为在职成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助力,为他们在现有工作岗位上进行创新创造提供帮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批判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创业发展概况等。
表1 创新创业“三级”课程目标
图2 创新创业“三模块”课程内容体系
2. 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本模块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的整体认识,掌握开办创新型企业以及运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创新创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应对能力三个方面的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为创新创业提供方向,为其可能落地做好铺垫工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创业案例研究,专业与创新创业等;方法能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以创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并运用经济学知识以实现成功创业,主要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与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等。
3. 延伸能力课程模块
本模块课程是由基层开放大学组织实施的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非学科性特征。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常以某一案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
博比特在其《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提出“要为达到教育目标而提供的各种活动、经验和机会加以设计——制定详细计划。”[7]为实现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三级目标,可按知识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这三类课程进行组织并实施,课程实施体系见图3。
图3 创新创业“三类型”课程实施体系
1. 知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相对于实践课程,学生所读的专业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可统称为知识(理论)课程。对于成人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乏味和晦涩难懂,因此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创新创业讲座等。教师可选取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并可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讲解中,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知识。小组讨论法非常适用于远程教育的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突破时空限制,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网上讨论活动。讲座的形式是通过邀请创业经验丰富人士与学生交流,可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直接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深化对创新创业的认知。
2. 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实践课程主要指能力训练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操能力为目标。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创新创业模拟训练”,指课程里规定的实操内容,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来开展,甚至组建团队,实实在在的开展企业经营行为等;第二类是“创新创业大赛”,指学生在前期创业训练或实际创业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文字或作品参加比赛,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实务操作。可以从开放大学体系办学的特色着手,各基层开放大学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工作岗位或地方经济发展来创新创业。
3、隐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构筑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物质环境和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润物无声地熏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8]开放大学可抓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一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如在网络上对杰出校友和创业成功案例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热情;开发创新创业微课、微视频等资源,通过多终端推送给学生学习;结合当前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各级开放大学均可组织开展创新或创业活动(大赛),鼓励师生参赛,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课程保障可分为师资保障、实践保障和环境保障。师资保障是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量与质的保障,实践保障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环境保障主要是指校园内的隐性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9]
1、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师资保障的重点在于从教师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质,针对开放大学现有的师资而言,创新创业导师必须凭证上岗,要加快无证教师的培训,取得“SYB 讲师资格”、“KAB 创业教师讲师资格”等才能任教;其次,要加大对校内理论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求下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后方能上岗。针对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可聘请创业人士(或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导师,专兼教师组成导师库,并构建新型合作模式,共同制作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分工协作,以导师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指导等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搭建方便实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开放大学应理顺体系内各级学校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省校应加大校内实训(实践)模拟平台的建设力度;基层开放大学充分利用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的优势,推进与社区、行业企业的合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甚至边学习边创业。省校与基层开放大学还应进一步明确权责,做好育人分工。如省校负责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交由基层开放大学;省校可组织策划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基层开放大学可根据当地实际,组建学生团队或带领学生参赛。总之,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实践平台,确保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
建设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包括政策解读、资金、人力与场地等资源支持,为创业学生贷款等牵线搭桥等;同时,学校可为创业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对创业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帮助等。利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增加创新、创业相关信息服务,应用移动终端,为学生开展远程的指导、支持服务,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此外,可在线上图书馆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图书资料库,方便学生查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