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荣,吴志明
(江南大学 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全成形毛衫是指下机后不需要裁剪,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水洗、柔软、熨烫等后整理工艺便可以直接穿着的服装。全成形毛衫减少了裁剪和缝制工序,不但大大缩短制作时间,而且减少了原料的浪费,符合绿色制造发展的趋势,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针织服装所舒适轻便,款式多样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全成形毛衫的局部编织工艺与其局部造型相关,在发挥其成形优势的同时,为满足人们对全成形毛衫局部造型多样性的要求,在掌握局部编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以全成形毛衫的局部造型为研究对象,对局部编织工艺在斜线结构和弧形结构中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全成形毛衫局部造型设计提供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局部编织也叫线圈休止编织、楔形编织、引返编织,指在编织过程中,有些织针暂时退出编织,但是织针上的线圈不从针上退下来,当需要时再重新进入编织,并可根据需要随时使停止编织的织针恢复工作,从而编织出各种不同的衣片造型和织片外观[2]。图1为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四针床电脑横机上的织针编织图。全成形四针床电脑横机包括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针床,机头有3个系统,分别为S1、S2和S3系统,其中S1和S3为翻针系统,S2为编织系统;此外,只有后针床可以摇床,图1中L 0.5表示后针床向左摇0.5针位(下同)。编织全成形毛衫时,肩部采用的是局部编织工艺,使参加编织的织针逐渐减少至处于休止状态,以此形成肩斜效果[3];不对称下摆采用局部编织工艺,参加编织的织针休止后再逐渐加入编织,以此产生斜面效果。局部编织工艺具有高效、高速和节约原料等优点,在款式设计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局部编织工艺已经不局限于常规部位的设计使用,为丰富全成形毛衫的款式,常在服装各部位使用局部编织工艺来形成斜线结构、弧形结构等。
图1 局部编织工艺的织针编织图
全成形毛衫的款式变化丰富,利用局部编织工艺可以在织物外沿形成斜线结构,为追求多变的局部造型,斜线结构既可以运用在肩部,也可以运用在不规则下摆和喇叭裙的接片中。
全成形毛衫的肩部结构有平肩式、落肩袖以及马鞍肩[4]等。肩部作为服装的支撑点,肩部的造型直接影响服装的风格,也影响穿着舒适度。人体的肩部有一定的倾斜度,故而在进行毛衫设计时要考虑到肩斜的存在。采用不同的肩部造型设计,会形成不同的毛衫风格。平肩式肩部结构前后身片的落肩相同,肩部最后以平收处理,其在毛衫中应用广泛。由于平肩式结构在肩膀处的贴合程度比较高,所以在设计贴身程度比较高的服装中适合使用。落肩式肩部结构中前片无肩斜,前肩呈水平状态,后身片有肩斜,从而导致衣片的肩线后移。落肩式的毛衫肩部造型适用于时尚、休闲类服装。马鞍肩肩部结构是在袖山部位多织一块类似矩形的织片,然后与毛衫的前后片相连,编织成形后袖山多织的部位将正好位于肩线部位,其袖山部分多织的一块类似于服装中的肩袢,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适用于时尚和现代感强烈的服装。全成形毛衫肩部运用局部编织工艺可以形成多变的肩部效果。
2.1.1 肩部结构的设计
在马鞍肩肩部结构的设计中,地组织为平针组织结合局部编织工艺,设计重点是肩部形成肩斜的部分,局部编织形成的肩斜形状符合人体结构,贴体性和舒适性更好。
肩部结构中使用局部编织多是采用两边的织针逐渐退出编织,中间的织针继续编织的方式。在全成形毛衫肩部的编织过程中,后下针床织针编织后片,后下针床的线圈会移圈到前上针床以便于顺利编织。前下针床负责编织前片,前下针床的线圈会移圈到后上针床以便于顺利编织。
2.1.2 肩部结构的应用
编织时,全成形四针床横机先同时编织左右袖和衣身3个圆筒,然后在腋下平收之前,左右的袖筒逐渐向身筒进行移针,从而3个圆筒合并为1个圆筒进行编织[5]。在编织前片右侧的肩斜时,前下针床右侧的织针逐渐退出编织,但是线圈不从织针上退下,一直挂在针勾上,直到要编织前片左侧的肩斜时,这些织针才重新进入编织。编织后片肩斜采用同样的编织方法,但在编织前片肩斜时,左右侧是分开编织的,先右侧后左侧,而在编织后片的肩斜时则是两侧同时进行编织。局部编织在编织过程中基本上是以2个横列为一组进行编织,织针退出编织时在织针交界处的布面上会产生孔洞,此时需要使用吊目来进行补洞。吊目进行补洞是在织针交界处,该针走1针浮线后机头改变编织方向,织针回到原位,线圈即可将布面上的洞补上。图2为进行吊目时织针的动作。以前片右侧肩部编织补洞为例,四针床全成形横机机头是3系统结构,包括2个翻针系统1个编织系统,因为只有1个编织系统,所以机头编织时有方向性,分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编织2个方向。肩部编织时机头从右向左编织1横列正针再从左向右编织1横列正针,该横列部分右侧的织针退出编织,但是线圈扔握持在针勾中,编织到该横列最后1个线圈时先是前1个线圈不选针,也就是不进行编织,最后1个线圈再进行吊目。下一横列编织时从此横列不选针的织针开始,机头从右向左进行编织。
图2 吊目时织针的动作
局部编织工艺应用在下摆,能够编织出具有较强设计感的毛衫款式。设计时,可以设计出前短后长的毛衫下摆,也可以设计出左短右长或是左长右短的裙装下摆,不对称的下摆丰富了毛衫的款式。
2.2.1 不对称下摆的设计
不对称下摆分为前后不对称和左右不对称。图3为不对称下摆。前后不对称下摆编织时毛衫的前片或后片停止编织,而另一片则使用局部编织工艺继续进行2横列为1组的编织,从而形成前后差下摆。左右不对称下摆编织时毛衫的左侧或右侧停止编织,而另一侧则继续进行局部编织。在下摆中使用局部编织工艺,可丰富毛衫的局部造型,用于一些时尚风格的服装。
图3 不对称下摆
在毛衫设计中,使用局部编织工艺形成不对称下摆具有设计感。通过调整局部编织的横列数,进而设计出斜度不一、造型各异的下摆。在编织不对称下摆时,毛衫的组织花样应以简单为主,从而突出毛衫的结构造型美。
2.2.2 不对称下摆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筒裙的下摆左右是对称的。但是左右不对称的下摆更能体现服装的时尚感。在不对称设计中多用斜线和自由线来体现不对称效果,斜线在不对称设计中体现了方向感。
结合局部编织工艺,设计左短右长下摆的筒裙(图3(b)),编织时通常是2横列正针或者2横列反针为1组,并且这种左右不对称的裙摆前后是对称的,所以2横列正针编织完成后紧接着便是2横列反针的编织,所以在增加局编织行数时通常是4或是4的倍数横列。在开始局部编织时,机头从右向左编织1横列正针,在正针最后1个线圈使用前吊目。接着机头改变编织方向从左向右从前吊目右侧相邻的线圈开始编织1横列正针。之后机头从右向左编织1横列反针,在反针最后1个线圈使用后吊目。最后机头改变编织方向从左向右从后吊目右侧相邻的线圈开始编织1横列反针。在进行下一组编织时,之前退出编织的部分织针重新进入编织,所以此时的编织长度比之前4横列的编织长度要长。这样按组逐次递增,最终与筒裙的裙宽同宽,之后便可以继续进行筒形编织。
该不对称下摆是顺应机头编织方向以4横列为1组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要注意机头方向与织物造型的配合,同时要注意进行吊目的位置,使机头可以及时回转保证编织的顺利进行。利用局部编织技术编织出不同形状的斜线形下摆,增强了针织服装的时尚感。
局部编织工艺应用在喇叭裙接片,能够编织出裙摆宽阔的裙子。在设计时,可在喇叭裙接片中采用不同行数,不同编织长度的局部编织,以呈现出不同的接片造型,编织出的喇叭裙造型各异,丰富了服装的造型。
2.3.1 喇叭裙接片的设计
喇叭裙接片是喇叭裙的一部分,全成形喇叭裙由各个接片组成,接片之间的连接不需要套口,直接进行筒形编织即可。在喇叭裙接片上采用局部编织工艺不仅可以增大裙摆,还由于编织过程中采用了前吊目和后吊目,而在喇叭裙的布面上形成了一些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在裙面上一个一个的排列,形成了一条条的直线。由点成线再由线装饰整个裙面,形成了特殊的肌理效果。整个裙面是平针组织,这些因局部编织工艺而形成的吊目在平针组织上反而形成为一种装饰[6]。
在编织接片时,设计的花型要考虑到组织图案的连续性,增加其美观效果。在毛衫设计时,要尽可能在各个接片上对齐组织图案,但如果裙面采用的是平针组织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2.3.2 喇叭裙接片的应用
接片造型的变化是丰富喇叭裙裙摆款式的基础,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丰富喇叭裙的款式,增加服装的美观性。
喇叭裙接片主要采用局部编织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在机器上采用横向编织的方法。横织竖用的喇叭裙裙摆比竖织的裙摆更大,因为竖织的喇叭裙裙摆的宽度受到横机机宽的限制不能太大[7]。而对于横织的喇叭裙,机头的右侧编织腰头,左侧编织裙摆,裙摆的宽度不受机器宽度的影响,利用局部编织的方法可以织出裙摆宽阔的喇叭裙。编织时,接片中裙摆与裙子腰头同宽的部分采用筒形编织,多余的部分则采用局部编织,以4个横列(2横列正针2横列反针)为1组,织针逐渐退出编织或者停止织针逐渐进入编织以便形成梯形的接片,增大喇叭裙的裙摆。
图4为接片组织中局部编织的织针编织图。编织时,机头从右向左开始编织1横列反针,接着机头改变编织方向从左向右,从上一行反针的左侧相邻织针开始编织1针后吊目,之后编织与前一行等宽的反针[8],前下针床编织时也是如此。要注意的是,每4横列为1组的局部编织,前后针床进行吊目的织针前后对应,也就是说前后针床局部编织的长度是相同的。下一组编织时,部分织针退出编织,编织长度减短,以此类推形成从左向右依次递增的斜形接片边缘造型。若在下一组编织时,暂时停止编织的织针进入编织,编织长度增加,以此类推形成从右向左依次递增斜形接片边缘造型。
图4 接片组织中局部编织的织针编织图
图5 肩部“降落伞”编织前采用局部编织工艺的毛衫
交替重复编织,通常编织6个左右的梯形接片可以形成喇叭裙下摆。全成形毛衫运用局部编织工艺进行设计对设计者的工艺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设计时既要注意喇叭裙接片间图案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编织时机头的方向性,避免编织错误。
局部编织工艺在弧形结构中的设计与应用主要是在领部和腰部,可使领部与腰部的形状更加符合人体结构。领部和腰部的造型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丰富全成形毛衫的局部造型,并且也可以减少套口工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料,符合绿色制造发展趋势[9]。
局部编织在领部结构中的设计与应用主要是在肩部“降落伞”之前的编织,“降落伞”造型主要是通过收针方式形成的,编织后的毛衫肩部像降落伞一样由几个接片组成,如图5所示。这种肩部造型前后片的弧度都未涉及到局部编织,但是由于毛衫的领部前领深大于后领深,为了让前后领形成高度差,就会在前片的“降落伞”编织前加入局部编织形成前领深。在“降落伞”肩型中局部编织运用在梯形接片下面的弧形中,从而体现前后领差。“降落伞”编织前的局部编织是2横列为1组,前片编织时左右两侧领部是交替进行的。后下针床编织后片,机头从左向右编织1行反针,编织长度为领宽。前下针床编织前片,机头从右向左编织,编织1行正针在到达右侧领深位置时进行前吊目。然后机头从左向右编织,在吊目的织针上不选针也就是不进行编织。从吊目右侧相邻的织针开始编织1行正针。机头从右向左,后下针床再编织后片1横列反针,反针采用的是筒形编织的方式,编织长度仍为领宽。接着机头从左向右编织,前下针床编织1行正针,在到达左侧领深位置时进行吊目,吊目后机头改变编织方向,从右向左进行编织,这样循环编织,前后领就会形成高度差,毛衫穿着会更加舒适。
局部编织在腰部的设计与应用,主要是应用在裙子的“下落”和裤子的“困势”部位,如图6、7所示。裙子的“下落”与裤子“困势”的造型很大程度决定了服装的合体度与服装的款式。筒裙后腰“下落”的量一般在0.7~1.0 cm。同样在全成形裤装的打版过程中需在后腰形成“困势”,裤装的背面将会更加贴体。
图6 全成形裙子的“下落”
图7 全成形裤装的后片“困势”
对于裤装来说,局部编织主要是形成后片的“困势”。裤子后“困势”设计是裤装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决定了裤装的外观款式造型与合体程度,是裤子结构设计的关键。在全成形裤装“困势”,编织时,先是编织2个筒状织物,在编织到裆部时2个筒状织物合并为1个筒进行编织。之后一直进行筒状编织,在编织到后片腰部的“困势”时,前片停止编织,后片进行局部编织[10]。先是机头从左向右编织1行反针在最后一个线圈上形成后吊目,机头从右向左,形成后吊目处不进行编织,在后吊目相邻的左侧开始编织,编织一段距离后再次形成后吊目,如此重复编织。每次机头改变方向时都有8个左右织针退出编织。在开始编织和结束编织时,退出编织的织针数量与8针相比略有差异。通过局部编织在裤子后片形成弧形,该结构可使裤装更加合体。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服装中的设计与应用变化多样,既可以形成斜线结构又可以形成弧形结构。总体来说,编织原理简单,但是在掌握编织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且合理安排机头运转方向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毛衫的设计与运用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局部造型设计方法,为全成形毛衫的款式开发进一步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