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华
(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第一中学,山东 枣庄 277100)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5年公布的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并呈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体育锻炼的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足。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且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容易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使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开展体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当前初中阶段广泛开展的体育教学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了初中生体育锻炼时间,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初中学校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背景下,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如何?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发挥其在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运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某地区26所初中大课间开展情况,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开展项目、学生参与意愿、开展效果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26所学校都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说明当前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得到了普及。
持续时间是决定初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运动量的重要因素,对所调查的26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有3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占比11.54%;有16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时间在30~40 min,占比61.54%;另外有7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30 min以上的锻炼时间对于初中生来说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且与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能够满足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项目将影响学生锻炼的兴趣及效果。对所调查的26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项目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展比率最高的是体操类项目,包括广播操、武术操、健身操、自编操等,有22所学校,占比为84.62%。这是因为体操类项目形式简单,容易学会,且适合学生集体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不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但体操类运动形式比较单一,大多让学生重复练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长期进行体操类项目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培养。开展项目比例排在第2位的是球类项目,有14所学校以球类运动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球类运动是学生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且随着当前国家大力推行足球、篮球进校园,球类运动在学校普及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因为初中生身体发育条件尚未成熟及部分学校硬件条件的设置,如一些学校没有足球场,从而限制了球类运动在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有4所学校学校开展了民族传统类运动项目,包括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折纸等。此外,分别有7.69%、23.08%的学校是以新型体育项目和其他运动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总体而言,当前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以体操类项目和球类项目为主。
表1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项目调查 n=26
对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愿进行调查发现,有33位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持“非常愿意”态度,占15.07%;有89位学生持“愿意”态度,占40.64%;有48、33位学生对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持“不愿意”“非常不愿意”的态度,分别占21.92%、15.07%;另外有16位学生表示“无所谓”。可以看出,大部分初中生愿意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但是仍然有部分初中生不太愿意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参与的意愿不强烈,积极性不高。
对所调查的26所学校57位体育教师对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价进行调查发现,49.12%的体育教师对当前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十分满意,认为能对初中生产生较好的锻炼效果;26.32%的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比较满意,但认为其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21.05%的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一般;最后还有2位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不满意,认为效果比较差。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较为满意,认为其开展效果较好,能对学生产生显著的锻炼作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还有待提高。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学校硬件和软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排在前3位的是“学校场地不足”“学校的器材设施不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说明当前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设施器材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足够的硬件条件支持。对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方面因素进行调查发现,排在首位的是“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其次是“学习任务过重”,排在第3位的是“缺乏体育运动兴趣爱好”,说明当前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观原因,而学习任务过重是学生层面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客观原因。对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家长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发现,排在前3位的是“以孩子的学习为重”“支持力度不够”及“安全隐患”,说明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没有得到彻底扭转的情况下,家长仍然以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为重,忽视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在对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方面因素进行调查发现,排在前3位的是“学校场地不足”“学校的器材设施不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硬件条件仍然有待改善。学校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重视学校体育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一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学校周边现有的场地,如周边的地理环境资源及社会体育场馆;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购置体育设施器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不够积极,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不足。一方面,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以体操类项目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体操类项目虽然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但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另一方面,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形式比较单一,大都为所有学生都统一操练一个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锻炼要求。在当前的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兴趣不足不仅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影响到锻炼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为增强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除了广播体操之外,还可以开展武术、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学生的需求;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进行创新,除了让所有学生都练习一个项目、标准化一之外,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运动项目,或者采取游戏、比赛等活动形式。
为激励学校、班级、教师及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性,应该分类建立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质量进行评价,从组织管理、硬件条件、制度保障、活动成效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分别建立对班级、教师、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体系。对班级从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整体出勤率、锻炼表现、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则从参与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工作量、取得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则从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锻炼积极性、体育运动水平和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一个客观、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对学校、班级、教师及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
体育教师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决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加强体育小时队伍建设是提高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的必然途径。一方面,加强对体育教师组织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向激励,将其纳入工作量,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教师在组织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的培训,提高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水平,为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