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芳,赵 婧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广东杨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663)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是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4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也是中国武术教育研究发展重要的40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1]。从此,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纷纷对40年来的发展进行历程回顾、经验总结、问题剖析、前景预测。中国武术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40年来经历了非常重要的发展历程,且现阶段在研究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已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基于此,研究以“武术教育”为关键词,以1978至2017年为时间区间,将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平台检索到共444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审视中国武术教育发展历史、客观地总结发展经验、深入地反思存在问题,以及合理地预测发展趋势,旨在为中国武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中国的武术教育起初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延续的手段源起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原始社会[2]。在经历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后,中国武术教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进入了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特别是1978年以后,武术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行。从武术教育研究的文献量呈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教育大致经历了最初起步阶段、崭露头角阶段、蓬勃发展阶段以及波浪上升阶段等四个发展阶段。
“国何以强,强于民;民何以强,强于尚武”[3]。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全面化、协调化发展为武术教育提供了更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1978年至1989年的10余年里,国家针对武术发展先后设立专门机构,成立各级武术协会;将武术作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设置,业余体校专业武术运动员的培养;各地武术协会及武术馆舍、辅导站、训练班的建立为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为武术教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武术教育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初步探索阶段。
在1990年至2004年这15年里,针对武术教育的研究的文献可以说“时有时无”,发文总量共7篇,年均发文数量未超过3篇。
图1 (1990-2017)我国武术教育研究文献数量走势
其中主要有,《从中国武术教育的历史沿革谈武术教育的作用》(李连生),通过对中国的武术教育上溯原始社会,下至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后,再次强调武术教育的主要作用为“修身养性”和“尚武精神”。《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武术教育》认为中国近代武术教育的兴起是西学东渐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4]。《弘扬民族体育,重视高校武术教育》针对高校武术教育现状提出,通过建设一条顺达的习武通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武术师资队伍,建立一个武术科学研究中心,即“三个建设”教育策略加强高校武术教育[5]。《对我国民办武术教育沿革与发展的研究》对我国民办武术教育发展沿革、教育制度、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入讨论,并针对存在问题做出对策分析[6]。除此之外还有《少林武术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对策》、《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等。可以看出,崭露头角阶段的中国武术教育研究主要内容多集中在价值功能、历史沿革、教育制度、课程设置、高校武术教育、民办武术教育等方面。
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中国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武术团体汇聚于此,这让世界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武术的同时,也让本领域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武术教育。自2005年至2007年3年中,关于武术教育的年均发文量由原来的不足3篇增至12余篇,发文总量达到近40篇,是过去15年的5倍。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武术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武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反思、探索与争鸣。在2005至2010年的6年中,学术界对于武术教育研究文献近百篇,中国武术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特点一:此阶段,研究者针对中国武术教育进行了持续性、系统化、深入化的关注与研究。如从2006年开始,李龙针对中国武术教育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关注与研究,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十多余篇研究成果,以及专著——《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针对中国武术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特点二:此阶段的研究呈现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校的连续性、纵向性研究新特点。如《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针对幼儿武术教育的意义、教育特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系统探讨[7];《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剖析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8];《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途径》站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中提出构建高校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大教育观[9]。
特点三:此阶段研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研究内容由起初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历史沿革、教育制度、课程设置等逐渐趋向于对武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探讨等,并开始对武术核心价值层面的关注。如《当代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研究》、《学校武术教育多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构想》、《论武术教育思想及其变革》等分别针对武术教育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思想变革等进行研究,如《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育中的开展状况与研究》等着重对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进行研究。
在2011年至2017年的7年里(如图1所示),武术教育研究相关文献大量涌现,中国武术教育研究进入了波浪上升阶段。此阶段,研究者们审时度势地站在全球化发展大环境下,探讨中国武术教育发展问题,如《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价值》、《文化复兴视野下武术教育的责任研究》等。研究者在对武术的教育性与民族性、技击性与审美性、责任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着重对武术教育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武术教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10]同时在此阶段,研究者在一如既往地对武术教育改革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将武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由物质、制度层面向着精神文化核心层面转变。如《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学校武术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等。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武术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崭露头角、蓬勃发展、波浪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后,逐渐向着系统化、多维化、深入化方向发展。如今站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武术教育呈现出始终与时俱进探索新途径、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路径。
图2 1978-2017年我国武术教育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2.1.1 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与“单打独斗”
由图2可见,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在武术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在图2中,机构之间的连线关系与节点之间的距离代表相互之间的合作状况。因此可知,在武术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密切合作关系。而相反,发文机构相对较少的科研机构,诸如北京体育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等则显现出相对孤立的研究状况。研究成果的多少与研究机构团队合作的紧密与匮乏有着因果互应关系。由此不难推断,研究成果多的机构往往是非常注重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者,而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团结协作者,往往也是研究成果产生较少者。
团队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有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因此在全球化共同发展的当代社会,要实现领域研究的繁荣化、持续化、创新化就必须改变研究领域的“单打独斗”现象,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以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武术教育发展新常态。
2.1.2 研究机构的差异性区域分布
从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表(见表1)以及所属的区域分布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从事武术教育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与各区域行政中心城市在各地理大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密不可分。如上海体育学院所在城市——上海市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区;北京体育大学所在的城市——北京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技、教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河南大学所在的开封市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占据着区域教育资源分布的独特优势;苏州大学所在的苏州市,不仅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而且是优质教育资源富集城市。
表1 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与区域分布情况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竞争存在的基础,竞争又为协同的产生提供前提[11]。因此,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内部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强强联合、互帮互助的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者与研究机构聚焦中国武术教育研究前沿,全面、系统分析武术教育存在问题以及及时有效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机构,应该在开放合作和协同发展理念下,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将研究前沿项目、优秀科研人员,以及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充分共享,以助力我国武术教育研究持续推进。
研究者在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主体地位,某一领域的研究者对该领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该研究领域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为评判科研人员水平的一种依据,科研工作者的能力与其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正相关,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数量代表着科研能力[12]。据统计,40年来参与我国武术教育研究的作者约400余名,且通过《中国武术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网络共现图谱》(图3)可知,在本研究领域王岗、邱丕相、李龙等人研究成果较多。
图3 1978-2017年我国武术教育研究作者合作图谱(注: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名作者,且发文量越多的作者,图中显示的节点和字体都越大)
同时还发现,研究成果较多的作者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研究团队,相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的作者则呈现相对离散的分布状态,即存在“单枪匹马”研究现象。因此,在武术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呈现高度集中与相对离散分布状态。不难看出,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的形成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大量呈现,而研究者的相对隔离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者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取得。因此,与研究机构之间要加强协同合作一样,研究者个人在进行研究时也应该加强协同合作意识,且研究成果突出者应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带领团队成员在本领域进行系统、深入、持续的研究。
为更深入地了解近40年来我国武术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的相关情况,研究根据高产作者图谱信息统计出排名前十的作者所在单位、研究起始年份和主要研究方向等信息。(如表2)
表2 我国武术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相关信息统计
由上述统计表可知,研究成果较多作者所在单位主要集中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这两所高校。因此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学者们在武术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形成了较为浓厚且相对持久的研究氛围,为中国武术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宝贵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作为研究内容最重要的凸显表征是研究的核心。从我国武术教育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4)可以看出,近40年来在我国武术教育研究领域出现排名前5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武术教育(294次)、武术文化(32次)、学校武术(20次)、武术教学(20次)、民族精神(19次)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武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
图4 我国武术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图谱
CiteSpace5.0软件中的突增词探测(burst detection)技术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并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 burst term)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然后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确定研究的发展趋势[13]。也就是说,通过生成地关键词热点时区图,我们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我国武术教育研究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研究热点领域,以更准确地捕捉本领域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术教育研究热点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武术教学、武术教育、价值功能等,发展到21世纪初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等,逐渐向着文化传承、武德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不断延伸。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将我国武术教育研究主题时区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2003年,领域内的学者们将关注点更多地定格在“武术教育”本身,主要围绕武术教育进行价值功能与历史沿革等方面的研究。此阶段的研究是热点相对单一化、集中化;第二阶段为2004-2010年,武术教育研究视野逐渐开阔化,分散化,高校武术、武术教学、武术文化等成为研究热点;第三阶段为2011-2017年,此时期的研究热点多聚焦于文化传承、尚武精神、民族精神等方面,呈现出深层化、多维化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的40年来,研究者始终以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将关注点由武术教育延伸至武术教学、价值功能、传统文化、体育教育、武术文化,直至近几年的文化教育、尚武精神以及探究武术教育改革等问题上。
武术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对武术教育研究的持续性与不间断性。如今,站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的当代中国,正为努力实现民族共同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而支撑民族绵延发展经久不衰的强大推动力,始终是被民族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即民族精神[14]。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学者们清晰地认识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是实现我们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强大推动力,遂以全球视野来观照和审视中国武术的发展、民族精神的承继。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与传承者,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正义和谐等民族精神传承。武术教育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十分稳定和持久的作用力,故应不断地延续和发展[15]。 中国武术教育的研究者们将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武术教育视为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重要手段,与时俱进地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反思。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武术教育研究仍将会聚焦于文化传承、尚武精神、武德培养、教育改革等问题上,进行持续的研究与深入的探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武术教育研究在经历了阶段性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呈现出差异性区域特点,也展现出多维度、深层次发展态势,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主要有:
首先,武术教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将会继续保持持续、稳步的动态发展态势。因此,本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审时度势地时刻站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加强科研人员及科研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历时性与动态化相结合地对武术教育进行全面化、系统化、深层次的探究;其次,经济的发展于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宗规律,而目前我国武术教育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因此这为我们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建立了信心。未来我国武术教育将会逐渐挣脱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桎梏,缩短发展差距,最终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最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国际浪潮中,坚持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早已成为我们民族实现复兴的必要坚守。而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中,武术教育始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