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周路平
8年后办理离职时,京东中层员工刘钟公忍不住喟叹:原来最好的时光是刚上市那会儿。
2014年,京东以上市击碎资金链断裂的流言,内部士气一路高涨。有很多人像刘钟公一样,手握的期权从纸面数字变成大盘上翻飞的财富。
在当年的集团年会上,刘强东放言:京东要成为一家“国民企业”,未来要实现万亿元销售收入,员工数超60万,以及做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没几个月,京东搬入位于北京亦庄、由三栋楼构成的新总部。
一名接近京东的分析人士称,在他看来,京东上市后本应马上开始进行变革和新战略布局,但他并没有看到期待中的“动手术”。
仅仅两年之后,京东的好日子遭遇考验:2016年营收增速第一次低于50%。那一次,刘强东从幕后回到台前,诊治大公司病,提升组织效率,并顺手换掉了京东商城CEO沈皓瑜、市场副总裁熊青云。
作为创始人,刘强东信奉的是一切失败,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不行。
眼下,京东再次陷入低谷。在质疑与唱衰声中,刘强东还是在“人”上先做文章:宣布淘汰10%的高管、3名CXO先后去职、取消快递员底薪、实行996……外界看到一系列激烈的变革举措。
只是刘式铁腕当下够用吗?“在我眼里还没有动刀。管理层裁掉80%,剩20%足够了”、“现在就是靠老刘在强力推,但这是不可持续的”、 “老刘意识到根子上的问题在哪了吗?”多名京东受访人士期待更为狠辣和徹底的变革。
他们并不怀疑刘强东目前的举措,能让京东再往上走到一个小高峰,但如果根源性问题没有解决,曲线很难持续向上,接下去该怎么办呢?
毕竟形势已经今非昔比。
在一些员工心里,京东已经好久没打胜仗了。
“京东商城是做成功了的,别的都没有很成功。”刘钟公对《财经天下》周刊回顾说。他估算,这几年,京东内部至少做过上千个App, 但消费者能记住的,可能只有京东商城、京东到家和京东金融等少数几款。
京东核心业务电商、金融、物流,三条战线如今正陷入焦灼,只是程度不同。
刘钟公看到,京东很多创新型业务都是起步早,却没有做成。比如快递柜业务,现在一二线城市的小区基本被丰巢、近邻宝占据,实际上京东布局更早,而京东拼购比拼多多更早上线,但在内部一直不属于主航道,投入的资源有限。
“我看到的京东项目都是腰斩,包括京东到家,试了一两年不行就卖了;拍拍关了;京东智能也是越做越小,从子集团变成了一级部门、继续下降为二级部门,现在叫IoT事业部……高层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大家能看到的就是眼前发生的变化。”另一名员工在离职后表达了他的迷茫。
至于增长型新业务如云计算,战略意义是认识到位了,但早期方向不明确,也贻误了战机。京东云前员工周哲记得,2016年刚宣布做公有云时,策略是快速在二三线城市扎根,当时销售被分派到各区域拓展市场,但不足一个月,销售全被召回。因为换了新的副总裁,战略和架构要推翻重做。此后,在三个月一大调、一个月一小调的混乱节奏中,副总裁级高管走马灯般更换,京东云业务越来越边缘化。
从这些未做成的业务来看,京东给人以战略定力不足的印象。但几位京东员工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京东干的是“弯腰捡钢蹦的辛苦生意”,它并不是一家靠技术和信息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靠进出货差价和十几万快递兄弟送货的零售企业,挣的是链条里很末端的钱。按照刘强东的说法,“不会太冒进的投资”。
在一些员工看来,未做成的部分业务,也是刘强东本人脱离了实际。两年多前,刘强东提出要做智能冰箱,并且亲自抓这个项目。在集团年会上,他花很大篇幅描述智能冰箱,比如加了屏幕和摄像头,在用户鸡蛋快吃完时,会自动在京东下单;在厨房做菜时,冰箱可以提供菜谱,“就像你的妈妈一样站在你旁边教你做每道菜”。而通过冰箱食物,生鲜数据、用户口味、籍贯、家庭成员构成、孩子几岁等都可以为京东金融提供数据支持。
“主意很棒,但说实话,这个冰箱需要你有一个很大的厨房,东哥自家的厨房当然非常大。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国人的厨房是放不下冰箱的,都放在客厅里,只有富人才需要这个东西。”刘钟公记得,因为销量问题,智能冰箱比普通冰箱的售价还更低,项目砸了很多钱,最终还是黄了,团队负责人也离开了。
而这背后也折射出困扰京东多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京东的用户到底是谁?它背后的组织架构是为谁搭建的?
刘强东曾说:“京东未来的目标客户是中国真正的中产阶层,我就要这个阶层的销售额。”他还特意强调,中国中产阶层群体的崛起,将决定电商行业究竟谁能成为老大。
“京东是一个很高冷的企业。”刘钟公这样评述他曾待了8年的企业。如果按税务局的数据,工资一个月5000元以上交税的人也就6400万左右。
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曾到京东为员工做过分享,京东一些人士觉得她分析得非常到位。她把电商用户分为三类:大明、笨笨和小闲。大明对自己的需求极为清楚,买完即走,比如男人买衬衫、3C产品;笨笨有需求但自己并不明确,像女人逛街,会流连很久后再下单;小闲纯粹打发时间,光看不买,甚至还想着占便宜。
京东目前的定位和组织架构都是服务大明用户,刘强东提出的“效率、成本、体验”,正是为这一群体服务。但如今大明用户增长见顶,京东要获取其他两类用户,则需要另一套思路和打法。
“老刘已经跌到谷底,只能靠业务再创业。”京东前高管如此评价刘强东当前的境地。
但这场翻身仗并不好打。京东核心业务电商、金融、物流,三条战线如今正陷入焦灼,只是程度不同。电商增速下降已是不争事实,金融、物流的突围也着实不易。
京东真正做支付是在2013年,比支付宝晚了足足十年。但如果不是2011年京东商城因为支付宝费率较高,宣布双方闹掰,刘强东仍没有意识到支付的重要性。
2013年,刘强东同意两年至少砸20亿元做支付时,看起来决心满满,但此后支付接连错失至少两次机会。
一次是2014年3月8日,微信入股京东,微信支付要以零手续费成为京东商城的支付方式之一,这让刚刚起步的京东支付很是被动。一位京东金融内部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回忆,“当时京东支付团队在辽宁大厦同谈判者僵持了一天一夜,据称京东金融负责人陈生强当时的口令是——“微信支付接进来,你们就别回来了”。
但后来交易撮合人、高瓴资本张磊绕过京东支付团队,直接让刘强东跟马化腾敲定了协议。多年后,前述京东前高管评价京东与腾讯的合作,用了四个字:“完全失败”,“这也成为京东内部最近被整的那帮所谓老臣的各种借口。”他们认为,腾讯的流量转化不成电商,否则腾讯不会卖掉自己的电商拍拍网。这呼应了梁宁的用户归类:腾讯用户小闲居多,只逛不买。
支付的另一个机会窗口是2014年下半年,监管对头部互联网金融公司“严加看管”,为第三方支付留下空间,但由于种种限制,京东未能撬动这次机会。
如今,作为京东新的增长引擎,京东金融板块京东数科表面颇为风光:拥有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保险、农村金融、金融科技、城市计算等11大业务板块,去年7月B轮融资后,估值超200亿美元,且2018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刘强东对金融业务寄予了厚望。他在2017年初对外宣布,京东金融3年增速达到800%。他认为,10年后京东70%的利润将来自金融业务。
不过风光背后的两个关键问题,像一道沉重的阴影,叩问着京东数科CEO陈生强:如何保持业务增速?能否改变当前的收入和利润结构?而京东金融未来估值多少,全靠陈生强团队的作答质量。
“我觉得没戏。”同《财经天下》周刊谈及增速挑战时,京东金融前高管杨斌措辞沉重。尽管他全程强调,不会谈及京东的负面,但涉及业务时又难抑悲观情绪。
阴影的源头在于金融业务与商城业务的强相关。当商城增长陷入停滞时,金融业务增速很快就会受到波及。而未上市企业如果不能保持一定增速,投资人是没有信心的。
京东金融对京东商城的依赖还体现在营收结构上。另一名京东金融前高管卫辉透露,尽管京东金融旗下有多条业务线,但消费金融的利润贡献占到90%以上,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京东白条甚至早于蚂蚁花呗。虽然2015年白条等产品就开始走出京东,但目前消费金融仍有95%以上的业务量来自京东商城。
利润结构过于单一,有可能让京东金融在估值上被与同样利润结构的消费金融公司如360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为刘强东旧部)等作对比。換言之,京东金融要撑起现在的估值,必须有多元化的业务、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否则自己讲的故事就圆不了。”
“老陈很急,内部调整也挺剧烈的。但我看不懂他的调整是在干什么。”在杨斌看来,京东金融的战略不够明晰。
2016年监管趋严,不允许金融科技公司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后,京东金融开始战略转型,更多强调金融科技。
2018年升级为京东数科后,京东金融开始改讲一个2B的故事。按照CEO陈生强的话,京东数科的商业模式是B2B2C,中间的B是银行等金融机构,C是个体及中小企业客户。京东金融未来将不再经营金融资产,而是只为金融机构提供底层技术服务。
卫辉坦言,陈生强上任之初就很清楚,京东金融要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必须摆脱对京东商城的依赖。最近几年,他们也尝试过很多方法拓展外部业务和流量,但因为受内部管理、执行等各种羁绊,效果并不明显。即便当下力推的银行服务,卫辉也没有看到对银行机构的太大变化,比如京东数科推出过一种类似联合贷的业务,其主要作用只是为银行引流,业务本质并未改变。“基本上看不到京东金融还有什么举措,去拓展外部客户。”
“内因”成为业务羁绊,是多名受访对象忍不住吐槽的地方。一名京东金融前员工称,京东钱包和白条两个产品曾经斗得特别狠,“两个团队,干的事相似”,双方互抢资源、争月活和下载量。之后钱包被收归到京东金融App旗下。
陈生强在2018年也曾提到,京东金融过去以产品为核心而不是以客户为核心,造成了用户运营和用户拓展层面上各自为政,形不成很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但他同时承认,说服团队转型的过程十分艰难。
受限于监管等原因,另一巨头蚂蚁金服近来也强调科技服务。据媒体获得的一份内部材料显示,蚂蚁金服计划2020年的技术服务营收达到60%以上,支付占30%,金融要降到10%以下。
转型对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而言,都是一场并不轻松的战役。不同之处在于,蚂蚁金服有支付可以分担营收压力,支付宝早已走出淘宝体系,业务体量庞大;而京东白条业务仍然严重依赖京东商城。
考虑到阿里、腾讯在打车、新零售各场景掀起的支付大战,京东支付没做起来,确实有客观原因——在两大互联网巨头掀起的一天能亏几千万元的战役面前,任何其他企业打下去都是“家破人亡”。在金融领域,刘强东的对手们已经不是当年海龙大厦里誓言要把京东耗死、仅有500万美元资产的中国台湾代理商。
陈生强上任之初就很清楚,京东金融要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必须摆脱对京东商城的依赖。
京东另一核心业务物流,最近质疑声颇多。京东物流已经连续亏损12年,其中2018年亏损总额达28亿元。“如果这么亏下去,京东物流融来的钱只够亏两年的。”刘强东在集团内部信中透露的数据,一时间成为外界热议的焦点。他认为核心要降本增效,所以取消快递员底薪、下调公积金比例、提高外部揽件提成。
不过在杨斌看来,这是刘强东的“战略摇摆”。京东前高管张远桥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京东物流创建之初,国内整体仓储物流水平属于比较low的阶段,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当年砸钱建立自己的体系,判断和选择是对的。但放到今天,社会化资源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环境变了。
“你不要看京东物流已经是个恐龙,恐龙其实是最脆弱的,环境稍微一变化,恐龙就得轰然倒塌,所以,京东物流要做变化去生存。”张远桥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自2017年4月成立物流子集团,京东物流业务开始强调对外能力输出,其角色也从自营业务的服务支撑者、成本中心,正式转化为盈利工具。
“京东给出的寄件价格,高于普通物流,比顺丰稍微低一点,它现在就是要跟顺丰抢这个市场。”但是,任何组织架构的设计都是为战略而生的。
刘强东对外分析当初做物流的目的:“并不是跟市场上的快递公司相比,而是为供应链服务。”当年的数据统计,一件货物从工厂到消费者,要搬运5到7次,而京东物流的终极目标是搬运两次。
“京东的快递员只送货不接单,我们每天夜里把每个快递员第二天要送多少包裹、送货路线都通过信息系统计算好,北京的快递员一天可以送150个包裹……这个模式很难应用到市场上的快递公司,因为他们既送货又收货,快递员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谁打电话进来,他有等待时间。”刘强东说。
这样的物流模式,如今要跟顺丰PK,难度很大。“之前,京东单向物流非常简单,就是从仓库把货放到大车里,大车运到小区接货点,接货点再给派送员,派送员送给用户。
“双向就不一样了,你要从客户那里接收五花八門的包裹,送到全国五花八门的地方。首先,它的货物不是规规整整的,我觉得这个分拣中心的结构与原先那个千差万别。其次,顺丰的体系基本上是走空运一天,京东要达到这种效率,它原来那套货车的体系肯定不行。京东还要投入高成本,它能不能亏的起?”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京东应该考虑从比较重的模式下部分抽身,比如非核心区域的末端配送可以众包,而且当下也没必要每一环节都亲力亲为,比如刘强东此前提出的打造冷藏冷链仓配一体化的第三张物流网,其中部分链条是否可以交予社会资源配置,以减少投入?
如果将京东物流置身于行业大背景之下,可以看到,数字基础设施变革让产业链条向上延伸,物流业正从快递到快链的转型,京东的优势是掌握控制节点,比顺丰、通达更有数字供应链的全流程穿透力。
但短期来看,京东迎战准备不够,可能制约对外开放力度。一名接近京东物流的人士透露,京东物流团队很年轻,他们熟悉仓配,但进入供应链时,处理方式莽撞且简单粗暴,让管理层头疼不已。“举个例子,面对不同场景,比如生鲜、干货和卫生用品,根据产业特点,要提供差异化服务,但京东人才储备捉襟见肘。”
不过相较之下,他更担心京东受资本压力,进而失去战略定力。“战略布局初期,大家都在埋弹药,过于注重眼前盈利不现实。就看刘强东是否有足够忍耐力,孤注一掷。”
“张晨不走,也没啥权力。”欧阳无忌隶属于京东技术团队,大学毕业后进入京东,但他没有见过张晨,只知道这是 CTO的名字“,不知道他干过啥”。
一方面是刘强东在技术上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京东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引擎依然和技术关联不大。
2019年3月15日,京东集团CTO张晨宣布卸任,距他入职京东不到四年时间。
技术一直不是京东的强项,但却是刘强东这几年在公众场合提及最多的字眼。贝索斯一直对外强调,亚马逊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零售公司。在刘强东看来,京东也应该如此,亚马逊成了京东在资本层面对标的样本。
2015年,京东对技术进行架构调整,把技术部门从业务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大体系。这两年,京东明显加大了对技术人才的引进,招揽了包括亚马逊、华为、IBM和微软等某个技术的首席科学家。
2017年年会,意气风发的刘强东在年会上把所有焦点放在了技术上,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用了三个感叹号,决心在未来12年,要把京东做成一家纯粹的技术公司。
“如果京东不改变,不重新认识自己,全面改造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好日子也就只有5到7年。”这是刘强东在年会上的发言,听起来决心很大。他也意识到了京东的增长需要从快递员到程序员的转变。
他还自问自答称,一定会有人说,京东没有技术基因,刘强东是学社会学的,而他的回答就是两点,一是信念,二是对技术人才有足够的信任和尊重。“钱都不是问题。从短期来看,京东对于技术的投入没有盈利指标。某项技术发展到关键阶段,因为没有钱而突然终止,我们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然而,一方面是刘强东在技术上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京东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引擎依然和技术关联不大,几位京东技术体系的员工形容,“在京东做技术基本就是坐冷板凳。”
“京东研发没有半毛钱话语权,业务让干啥干啥,以满足业务需求为唯一目的。”欧阳无忌再次谈起他所在的技术部门,是一肚子的牢骚。相比于其他靠技术和信息的互联网公司,京东的本质是一家卖货送货的零售公司。这也决定了产销人员和十几万的快递员兄弟才是京东的核心,他们带来利润和增长。
欧阳无忌曾经给集团做过一个项目,项目结束后,领导给他们发了一封邮件,在实名感谢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产销人员的最后,提到两个字——研发。欧阳无忌在京东干了几年,等他辞职时,发现上级部门领导竟然还问他叫什么名字。“研发连三等公民都算不上,销售、采购、运营、物流、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都在我们上面。”
技术驱动在京东并没有口头上说得这么容易。两年过去了,京东内部依然是业务驱动型,“业务是老大,技术说不上话。”欧阳无忌说,“CTO张晨不是刚走嘛,都是在里面没有办法、没有地位。”
张晨是京东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任CTO,第一任王亚卿曾任Oracle全球副总裁,曾主管数据库和云计算领域的研发工作。可惜他在京东待了不满一年,而继任者李大学并没有CTO的身份,他一直是京东负责技术的高级副总裁。张晨是雅虎北京研发中心的创始人,在雅虎待了18年,2015年雅虎决定关闭北京研发中心,张晨加入京东。
对于张晨的去职,京东内外评价两极化。但京东技术体系一位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哪怕世界上最牛的技术人来京东,结果也差不多。”它里面的环境、能拿到的资源完全不能和纯粹的互联网企业相比。
他对《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张晨到京东后曾被寄予厚望,尤其是他做的“京东大脑”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把京东打造成千人千面,为不同用户推荐不同的产品,让用户进入京东后可以逛起来。
“逛不起来”,是京东商城的痛处。京东绝大部分是大明用户,他们直接搜关键词下单,10分钟解决问题。而京东整个体系奉行的“成本、效率和體验”,也是在围绕这群人服务,所以京东App的用户停留时长远低于淘宝。这也是为何腾讯的流量导给京东,但京东的转化和留存并不理想的原因。因为腾讯的用户以小闲为主,他们更喜欢的是拼多多,而不是高冷的京东。
“京东如果甘于做老二没有问题,但京东的战略是争取第一,这意味着一定要比淘宝还厉害,就要去抢用户。”刘钟公说。而大明用户群体的数量远不如其他两类,京东需要继续增长,必须要打破固有的用户层。实际上,京东很早就在努力往下沉,要吸引五环外的人群。
内部对京东大脑都很期待,希望这种千人千面的技术能给京东的用户量和GMV带来显著提升,“但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京东每次出现负面消息,GMV掉得很厉害。”刘钟公说,“基因不一样,搞个技术就一下子变成淘宝不现实,那些用户需要用‘很low的手段来拉,京东看不上。”
外企出身的张晨也试图给京东引入工程师文化,号召尊重技术,该由技术决策的事情不需要VP和M体系的人来决策。京东的职级分为T(技术体系)和M(管理体系),在京东T权力很少,无论技术多牛,还得听M来发号施令,“所有部门最大的头最后都是M”。
但工程师文化最直观的好处是,整个京东集团只有CTO体系的人可以不打卡,其他部门都需要到一定级别才能享受这个待遇。而张晨走了之后,技术体系又要恢复打卡。
贺莲舟在京东技术岗位只干了短短几个月。在他看来,京东技术体系缺乏清晰的战略和布局,“比如,亚马逊出了Echo智能音箱,京东就跟着做一做”。而在做一项技术时,投入的资源、重视程度都不够,也没有集团层面的上下沟通协调。
“在京东做技术很像在小的创业公司,但这可不是几个小弟,头脑风暴硬想就能出来的。”贺莲舟回忆,京东曾有个路由器项目,“光做路由器是没用的,它是一个连接战略,需要其他部门的合作,但最终路由器真的是当货卖了。”
京东最近两年一直在提倡做对外的赋能者,但在贺莲舟看来,从公司内部的研发到对外输出技术能力,是质的不同,是一种升维。
“如果有一天京东失败了,那么不是市场的原因,不是京东对手的原因,也不是投资人的原因,一定是我们的团队出了问题。而在团队这100%的责任中,一定有99%是我造成的。”刘强东在一本自传中曾如此反省。
这不仅仅是谦虚,这也是京东管理的真实写照。在京东,“高管战略会,当场砍业务、裁人都出现过”,刘强东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威。这就导致了刘强东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京东的战略判断。
多位京东员工认为,刘强东是有战略眼光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当年力排众议做物流,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营造一个不错的电商体验。在京东最近一系列的调整中,刘强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再次被讨论。而在京东前VP谢逊的眼中,刘强东善于深度思考。“好处是想对了就特别对;但带来的问题是,想歪了就歪了。他的战略思考现在就偏了,别人看了觉得没那么牛了。”
“老刘相信技术的价值,但恰恰因为他懂技术,所以京东的技术不行。”谢逊说的不是玩笑话,刘强东只要一看技术要出问题,马上就要求下面整改,但其实他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提出的要求也很可能是错的,而下面的人很少会直接纠正他的错误。
“一个领导者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你不清楚,你一定会走歪,这是老刘身上最悲哀的事。”
相比于他在技术上指手画脚,刘强东在金融业务上是个绝对的外行,他也很少发表看法。在谢逊看来,金融业务之所以能有起色,很大原因是金融做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京东的体系,远离了刘强东的一言堂。“否则当时京东金融也做不起来”。
谢逊嘿嘿一笑回顾道,2014年,他所在的团队向刘强东汇报完战略后,刘强东给了他们很大的人事权和财权。而且,当时也赶上刘强东谈恋爱,他并没有太多精力去管理这些他不擅长的事。
除了战略,在谢逊看来,老刘这些年犯的很严重的错误,是把一些不适合的管理者放在了关键岗位上。谢逊认为,刘强东把首席人力资源官隆雨辞退,是他在这一轮调整中做得最正确的决定。“我没见过如此之烂的HR体系,都是官僚。老刘在HR这件事上吃的亏大了去了。”
多位京东员工反映,京东HR体系效率低,制定的部分人事制度不合理。甚至离职还需要取号排队,而在媒体曝光之后,京东取消了这种做法。
京东的一些人事绩效制度表现出很浓重的人治色彩。公司曾对离职员工有过一个调研,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是,直属领导权限过大,掌握了员工的晋升和绩效,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也导致了公司管理层可以自己定制度,譬如有部门领导就规定,要求部门员工早上8点开会。“这要是在阿里,就得激起大讨论;但在京东,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
作为有18万员工、一面是白领、一面是快递小哥的极度二元化的公司,京东在面对严峻的管理难题。今年以来,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是刘强东在内部会上痛斥高管“拉帮结派、人浮于事”。
谢逊认为,造成这个局面,刘强东是最大的始作俑者。“老刘讲的好多话,其实问题都出在他身上,包括他说拉帮结派,其实是他造成的。原因是老刘的高管有几类人,他真的没办法。”
京东信奉的管理哲学是,事做不成就换人,甚至用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岗。一位京东员工对《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典型的如保险业务,一开始来了一位保险公司的人,后来换成了一个科技公司做市场的人,做了几个月没有起色,又换成了一位技术产品部门的人,最终发现还是不行,“但保险是很专业的事”。
被互联网圈广泛讨论的996制度,其实几年前就在京东的一些部门开始实施了。刘强东曾在自述中提到了小时候父亲对他说的一句很有影响的话:你想生活得比别人好,你就必须比别人做得多、比别人努力。但一味的996,并不代表真的就做得多。
“这在产销、仓储物流可能更有效。对于很多其他业务,没有太大价值。比如商城技术支撑体系的人需要24小时在线,人在哪儿不重要,出了故障立刻能找到人,就是有执行力。”
在京东,晚上7点之后开始计算加班,一些员工为了凑够加班时间,就去打羽毛球、乒乓球,耗到晚上11点,加班成了一种无谓的消耗。有一段时间,京东一些部门还严查准时吃加班餐和准点打加班车离开的人,“VP可能就找你谈话了”。
虽然京东从未在书面邮件中强制员工996,但会根据加班情况做团队和个人的排名,最终与年终奖和职级晋升挂钩,末位淘汰。
“京东的996,是我见过最无效的996。”谢逊说,到年底发奖金,考勤只有8小时的人,奖金多不了。谢逊还因为这个事情和上司吵过,他认为一些员工水平高,不需要加班就能把事情干好了,就应该给对方回报。“凡是考勤的单位一定是老板愧对员工,凡是不考勤的单位,一定是员工记着老板们的好。”
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都与利益分配相关,是质的问题。刘强东是个喜好分明的人,虽然都是兄弟,但此兄弟和彼兄弟受到的关注完全不同。谢逊参加集团会议时发现,物流的人地位明显更高。这也导致了在利益分配上,刘强东没有完全把碗端平。而京东给员工的股票激励也相对偏少,要求更多。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归属通常是四年,京东是六年,入职第一年还拿不到股票,这么一算,股票真正拿到手需要到七个年头,激励效果也就不明显了。
让人惊讶的是,刘强东在管理上的随意性。有一年春节,刘强东请所有高管到京东总部22层吃晚饭。刘在每个座位上放了一杯酒,然后对在场的高管说,只要把酒喝完,每个人能拿到5000股股票。大部分人都很给面子,喝完拿奖励。但有两个人没喝,其中就有当时的京东商城CEO沈皓瑜,熟悉沈皓瑜的人都清楚,他从不喝酒。而对于没有喝酒的人,刘强东不但没有给股票,甚至当场点名,反而有几位没有到场的高管拿到了5000股股票。
京东信奉的管理哲学是,事做不成就换人,甚至用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岗。
“我当时觉得刘强东特别傻。”谢逊说,当天晚上的刘强东还对高管说,当年自己不知道股票值钱,所以京东最早的前台拿的股票都比在座的VP要多。高管們听着都很不是滋味,在他们看来,“我要跟你跟得早才行”。
“实际上,很多大佬说不清自己是怎么成功的。伴随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京东的成功有其偶然和必然性。”一位战略咨询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在红利消退后,企业更需要战略远见和精细化布局,大佬们也更应该懂得谦卑。“什么时候你看到刘强东不再用那么多感叹号,冷静下来思考战略,什么时候京东将可能发生更深层的变化。”
(文中谢逊、欧阳无忌、刘钟公、卫辉、杨斌、贺莲舟、张远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