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彩芳
【摘 要】自《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正式颁发后,全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逐渐被提上日程。我院也顺应大势所趋,于2018年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在此文中,笔者特就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质量展开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同类医疗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疾病;新生儿;血片质量
一、血片采集与质控方法
(一)血片采集方法
选择出生时间在72h及其以上,且充分哺乳频率在8次及其以上的新生儿,对其足跟部进行酒精消毒,而后采集足跟血,应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滤纸S&$903完成干血片的制作,并将其送到筛查中心接受检测。新生儿CH筛查,借助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DELFIA),完成受检标本中的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的测定。新生儿PKU筛查主要是借助化学荧光法进行测定,主要检测的是受检标本中的苯丙氨酸(phe)水平。
(二)血片质控方法
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标准和要求,(1)出生时间在72h及其以上,且接受充分哺乳频次在8次以上者;(2)至少2个血斑,且血斑的直径在6mm以上;(3)血斑的正面和反面渗透均匀;(4)每一个血斑均只接受过一次滴血,不存在反复滴血现象;(5)血片严禁在潮湿、污染、日光照射和长时间裸露于空气中的环境下放置;(6)血片应该在常温条件下放置和保存,并放置3-6h自然晾干,晾干后,头尾相接,在塑料袋中封口,然后放置在温度为2-8℃冰箱中保存。
二、结果分析
(一)血片分析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共筛选新生儿血片878例,其中一次性的合格血片为837例,在这837例中,男性为435例,女性为402例,详细数据见表1中的相关记载所示。
(二)血片质量
在此次研究中,不合格的血片为4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为9例。导致血片不合格的类型依次为(1)血斑在8mm以下;(2)洗脱不全面;(3)重复滴血;(4)出生时间在72h以下;(5)血斑正反面渗透不全等。详细数据见表2中的相关记载所示。
(三)复采召回
针对41例不合格血片的不同类型,我院分别采取了退片和复采举措,通过网络或是电话通讯手段,通知筛查办公室的负责人员,排除因其它原因导致的2例无需召回外,余下的39例不合格血片中,有21例成功召回,而余下的18例未能成功召回,詳细数据见表3中的相关记载所示。
三、影响采血质量的因素和措施
通过上文中,笔者详细的数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此次试验研究中,导致血片质量受到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血斑在8mm以下;(2)洗脱不全面;(3)重复滴血;(4)出生时间在72h以下;(5)血斑正反面渗透不全等。针对上述影响血片质量的不良因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规避措施。
(一)血片采集
采血技术同血斑质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选择合格的标本受检,才能够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而针对那些不合格的标本,则必须要重新采集。因此,针对相关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参与筛查的血标本采集的医务人员必须要开展严格的业务培训,促进其实操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工作责任感的增加,保证参与到血液筛查中的采血人员、质检人员和送检人员环节,均可以严格的遵循《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
(二)血片质量
在实验室的检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血片不合格的事件和现象。作为实验室的采血人员,要尽快的掌握熟练的采血技术,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尽可能的减少和改善血片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1)血斑在8mm以下;(2)洗脱不全面;(3)重复滴血;(4)出生时间在72h以下;(5)血斑正反面渗透不全等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宣传力度
借助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宣传有关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相关知识。在新生儿期,其出生缺陷缺乏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一旦有症状表现出现,便会导致不可逆损害的发生,进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孕妇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十分关键,要让他们明确开展新生儿筛查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效果,并尽早的做出针对性的治疗举措,早期的治疗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生儿疾病筛查对于促进我国人口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此外,新生儿的疾病筛查,还关系到新生儿乃至于其家庭的健康和谐。随着今后参与筛查人数的不断增加,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对新生儿疾病筛查和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规范流程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生儿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慧琴, 唐红, 吴卫东. 新疆南疆地区2013年-201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质量情况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 33(10):83-84.
[2]林春妹, 林壹明, 郑发明,等. 4480例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不合格原因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22):3215-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