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怡
【摘 要】在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农村迎来了凸显的空心化问题,使传统农村中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我国开始探寻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在此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就地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老年人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优势逐渐凸显,也成为了许多地区社会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方式之一。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本文试图从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基本现状出发,结合国际成功互助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互助养老路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空心化;农村养老;互助养老;时间银行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大量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凸显。空心化对农村的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等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农村养老资源主要靠极爱它能够提供,但由于代际关系弱化、代际资源转移不畅、家庭养老功能削弱,养老、照料、医疗等资源使农村老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我国正在不断探索新型、普适的养老方式。互助养老便是其中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之一。
二、农村互助养老
传统的主要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四种模式。但是在空心化背景下,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传统养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养老支持力度不足完全支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自我养老也存在受老年人行动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不具有普遍推广的可行性,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在养老资源方面,农村受其本身条件的限制,对农村老年人仅停留在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满足,精神需求依然存在空缺。
针对于以上问题,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发展以幸福互助院为代表的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养老的核心在于激活老年人守望相助的认知,将相互间零散的互助行为有效地组织起来,达到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开展方便及时的相互服务,并实现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目的。互助养老集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优势,具有经济投入少、社会效益好、操作性强、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等优势,在促进全社会转变养老服务观念、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促进社区和谐、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养老模式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
农村互助养老注重农村邻里及代际之间的关系,旨在把农村老年人力资源有序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服务力量,提供互助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互助养老的传统美德不断传承、发展至今,老人间互助合作的历史和社会基础较为良好,互助养老在我国农村的可行性较高。
在实践中,農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结合中国特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照料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无人照料难题相适应;与中国农村的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转型相协调;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在借鉴国外和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现实和实际出发,在地方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中总结得到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而按推广的主体大致又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河北省肥乡县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互助养老模式,二是以福建“慈善安居楼”为代表的社会民间支持型,三是贺雪峰、何慧丽在湖北和河南建立的老年协会为代表的精英带动型。以互助养老的实现场所为依据又可讲互助性养老划分为互助型社区居家养老和互助型机构养老。二者各自发挥独立作用,又相互支持、互联互通。
三、农村互助养老困境
农村互助养老这种互助型养老新模式在各地政府和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有了新的探索成果,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覆盖范围有限,落实动力不足,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财政补贴落实不到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营运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等问题,互助养老模式覆盖的范围十分有限的。我国当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仍是以政府为主要推动者。基层政府和乡村为了迎合上级精神和要求而机械完成任务指标,很难做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从老人的需求出发来实现互助养老模式。在体制中的任务指标下,互助养老发展容易成为一种应付性行为,重硬件、重绩效,而轻质量、轻创新,很难真正做到满足老年人养老的生理和精神需求满足。
其次,养老技术匮乏,老人的养老质量得不到保证,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是把握代际之间的互相照顾而开展的,由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健康来年人照顾体弱老年人,但在模式开展过程中,老人们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养老服务的技术、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与学习,多凭借经验进行照料,服务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农村卫生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脆弱,难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即使硬件设施雄厚,也存在服务人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农村互助养老还存在着许多隐患问题亟待解决。
四、农村互助养老对策
在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迎来了新的瓶颈,在有限的资源中,如何高效、最低成本利用好现有条件,发展新型养老模式愈发重要。在我国的实践中,也逐渐丰富了农村互助养老的新走向。
首先,完善农村互助规范体系。我国互助养老源自民间,民众在应对养老危机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养老策略。但历史也证明,自发性养老如果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便可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在政府层面,将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资金合理有效配置,杜绝“重娱乐轻养护”的思想和简单盲目的硬件设施投资,将补贴运用到提供服务和获得服务老奶奶人上。有条件的农村重点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利用好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资金,将各方资金盘活并真正运用到服务补贴上。农村基层组织从被动地“等、靠、要”政府补贴转向主动地多方筹集和争取资金,组织开展互助养老服务。例如,可争取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项目、争取捐款、低息信贷等。
第二,充分、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扩宽互助范围,创新互助方式。在设计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用。激活农村居民和老人自助互助的动力和热情,充分利用土地征用或流转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把握代际之间的力量。同时,可以在互助服务中融入“互联网+”,开展多种类型互助养老项目。欠发达农村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在于谋得资金,并寻找有责任心的发动者和组织者,牵头组织村中老年人、青少年参与到互助养老中,利用“时间银行”等现今互助模式,实现从传统的自愿互助转向储蓄互助。
第三,转变养老观念和态度。转变养老观念和态度包括转变社会态度和老年人态度。一方面要转变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单一养老责任观,通过宣传、推广储蓄互助养老等方式,让村民意识到养老问题的解决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自愿参与互助养老。另一方面,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参与社会,自力养老,在实现养老生理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满足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最后,提高互助养老服务水平。互助养老服务水品的实现可通过促进互助养老供给侧改革发展来实现,优化农村养老供给环境,针对农村的养老现状,利用互联网+,实现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与此同时,发挥村中代际资源的作用,引入专业护理服务和社工服务等方式,完善互助养老水平和功能,在满足老人基础生存需求基础上,增进老人幸福感,让农村老人也能获得舒心、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