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森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加大贷款规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也在日趋加剧,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强了金融监管,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以及环保力度的加大,传统产能过剩行业逐步退出舞台,致使信贷资产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加大了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因此,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只有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工作,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掩盖贷款挪用现象,部分企业缺少诚信,片面追求企业规模,跨区域经营、跨行业运作,不惜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从而导致企业盲目扩张风险和第二还款来源风险,加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准确信息难以全面掌握,只能在已经掌握的客户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研判。除此之外,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评估的秩序性以及科学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由于客户信息缺失导致商业银行审核客户信用的成本提高、审核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信贷风险的发生。
2.部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较差。
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竞争可以说是到了白刃化程度。在此情形下,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追求信贷规模和市场份额,通常会置合规理念于不顾,有的貌似合规管理,其实也仅仅是从形式上实现了合规。更有部分商业银行急于提升业绩,贪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所谓的大机构、大企业。贷款前不深入企业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即便是调查也是走走过场,贷审会形同虚设,贷后管理更是不到位,这种重贷轻管的现象有着巨大的信贷风险隐患,将会直接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3.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尽管国家近几年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具体贷款业务中操作性并不强,没有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进行相关的立法约束,从根本上起不到保护借贷者与商业银行双方的合法利益的作用,比如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与借贷相关的立法制度内容过于空洞,商业银行抵押品的保全、拍卖、处置上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以及上级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也不够严格,使得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双方可能会存在互相不信任的情况,从本质上存在信贷风险管理漏洞。
4.地方政府干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近几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商业银行放贷的行为大大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杜绝。比如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稳定,有时也会人为地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要求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即使地方大企业出现不良贷款也不能如实向上反映,不得减少和退出贷款额度,不得对该类企业进行诉讼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
二、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应采取以下防控对策
1.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认真做好信贷“三查”工作。
商业银行要想搞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下大力做好信贷“三查”工作。首先,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应当在贷款前加强贷前调查,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获得客户信贷数据,全面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通过考查贷款申请人自身现有的房屋,车辆,公司等资产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还款能力。与此同时,对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进行考察,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重点调查担保企业是否存在盲目扩张风险,是否涉及高利贷,对抵押品进行准确评估,严防抵押价值高估的行为以及抵押人是否擅自处分抵押物等。重點关注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贷款情况以及对外担保情况,以此确保担保能有效缓释风险。其次,强化“贷中审查”。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人员要认真查找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判断客户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设计授信方案前合理预判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商业银行自身也要加强对贷后业务的管理,将信贷风险管理落实到专人、专岗,加大贷后管理力度。
2.完善商业银行贷款法律监督制度,优化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依据的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法律条文出现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需要立法部门加以修订和完善。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优化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力求信息管理系统与现有的业务发展相匹配。一方面,新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有效地对用户的交易数据信息进行存储与调用,突出风险管理模块,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将客户的借款、利息等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有效监控客户的流水状态。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保护客户的私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结合第三方数据公司提供的辅助数据,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半自动化的信贷审批,并且辅助审核人员进行有效决策,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3.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加强授信政策的管理。
宏观经济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尤其是在经济调整周期时更要加强对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环保政策的研究,要强化对政府性债务、地方国企、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研判,从而制定出符合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规律的授信政策,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商业银行要调整信贷理念,优化信贷结构,严控大额贷款。在信贷业务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适度授信、统一授信、审慎授信的原则,严防过度授信,更要防控多头授信。其次,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要对不良贷款实行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管理机制,对新发放贷款形成的风险实行零容忍,从重追责。
4.杜绝政府行政干预,有效维护信贷安全。
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一些银企活动无可厚非,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支柱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本身也没有错,关键是地方政府不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干涉。地方政府在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要站在商业银行角度上考虑问题,不给企业提供信用庇护,让商业银行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减少甚至逐步杜绝政府行政干预信贷行为,这样才能够有效维护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焕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经营管理者,2017(2).
[2]德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8(2):124-125.
[3]陈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