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翠亮
我的父亲张秉敏生于1916年7月28日,山西省保德县花园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解放后,父亲调任西安市贸易局公司分公司副科长、西北地区花纱布公司采购主任、西安市花纱布公司经理、西安市商业局副局长、西安市第一商业局党组副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地师级待遇。
父亲调到西安工作时,我和母亲还有两个妹妹住在晋西北农村,靠种地为生。这时有些人对我父亲说,你在大城市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城市再找一个老婆,这样会有更好的前途。那时我父亲刚刚30岁出头,长得也高大英俊,但他对那些人说:“糟糠之妻不可弃!”1951年2月,母亲和我还有两个妹妹来到了父亲身边,从此再没有离开过。父亲从来不嫌弃母亲是一名农村妇女,他把每月发的工资全部交给我的母亲,自己只留一点烟钱。
父亲在担任商业局局长期间,因物资极度匮乏,像黑白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等紧俏物资都要发卡和审批条子。但是当父亲的大女儿我结婚的时候,他却没有给我批个自行车和电视机,当时我觉得很委屈。对于子女教育方面,父亲抓得很严,除了平时见面说教之外,每逢过节尤其是过年,碗筷摆放好之后,大家都不能动筷子,等待父亲作报告。报告的内容是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干自己的活;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好的事情要让给别人,好事千万不能抢在前头;不要认为自己是干部子弟就比别人高出一头,要团结群众听党的话等。总之,每次都要听完父亲的报告之后,大家才能动筷子。
我家共有8口人,但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工作,生活得很艰辛。有时过年过节,父亲单位给困难职工发一些补助,我家也是困难户,但父亲从来不要补助,他说应该把补助留给更困难的人。1962年,北京来陕西挑选人员去上法医学院,一共选7男3女,当时我正在西安一所重点中学上学,不但担任班干部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因各方面都比较符合要求,所以获得了学校的推荐。父亲听说以后马上找到我的学校校长,说不允许我去,要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人。校长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最终没有让我去。之后,父亲让我在一个很小的合营企业做一名学徒工,从此以后我就在这个企业干了一辈子。1964年,父亲的二女儿从师范学院毕业,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当时正好西安市委去师范学院征聘打字员,挑中了二女儿,父亲得知后,又去找市委书记让他们重新找人,说我们是革命干部,要把指标让给别人。不过,市委书记却没有听我父亲的话,坚持让二女儿来到市委工作。1968年上山下乡开始,我父亲又带头把自己的三女儿和排行老四的儿子送到偏远的宝鸡乡村里,让他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三妹在农村表现很好,很能吃苦,当时城里招人要三妹回来,父亲却再次决定把名额让给别人。常年在农村干活的三妹手被锄头弄得到处是伤,后来还是回西安住医院进行了治疗,直到现在,每当下雨天,三妹的手还隐隐作痛。
作为一个有一定权力的局级干部,他给自己的6个孩子没有挑选过一个好的工作,而且三番五次地让他的儿女放弃比较好的工作机会。有时候,我们也和父亲开玩笑说“你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了呀!”父亲听后会很生气地说:你们都是些什么思想!我们革命就是为了当官发财吗?我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你们服务的!
现在我75岁了,也成了一个有43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当过年过节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也会像当年我的父亲那样,给我的子女们作报告,以此将父亲的清正作风和优良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