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村宝

2019-05-31 13:28卫汉青
中关村 2019年5期
关键词:海淀园流动站博士后

卫汉青

2019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迎来了建站20周年。《中关村》杂志选取19位优秀代表,报道了他们的业绩和风采。张晶、毕学尧、刘文懋、霍成立、陶青、袁清波、金鑫、王鹏起……这些以80后为主体的博士后,乍看名字似乎有些嫩生,并非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咖名角。但当你领略到这些青葱新锐,如今正活跃在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S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平台、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靶向免疫、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并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你一定会从内心油然而生几分敬意和欣慰。

他们是中关村的未来之星!他们代表了共和国的春天!

中国设立“博士后制度”,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1984年5月21日,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向邓小平同志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在中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小平同志当即表示赞成。同年11月,我国“博士后制度”拉开帷幕。

设立“博士后制度”的初衷,就是为培养和造就年轻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在一些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里建立某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挑选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进站,在两三年的期限内从事研究工作,它是一种通过特殊的管理方式来培养和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在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建设上,也创下了“第一”。1999年5月4日,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这也是全国首批服务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园区工作站。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度的设立,为园区上万家高新科技企业提供了联系高校、科研院所的新途径,以及引才用才的新渠道,也为每年毕业的大量博士提供了科研和发展的新方向,更有力地推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换,助力科技企业在科研上的新突破。截至2018年底,海淀园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66家,累计与全国超过50个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408人,累计出站博士后282人,成为企业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5月下旬,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将以“智汇海淀,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中关村人才创新创业故事会”等系列活动。其实,中关村的人才故事早已闻名遐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传奇和经典。

2018年,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表彰了100人,中关村的柳传志、王选、王永民、李彦宏荣列其中。的确,如果没有这几位开拓者的奋斗努力,联想电脑、激光照排、王码五笔、百度搜索等闪亮中国和世界的品牌,也许会半途夭折,甚至无从谈起。当然,我觉得还有“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小米的掌舵者雷军等。他们列入“100人”中,毫无愧色。中关村不乏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领军人才!

2018年12月8日,海淀区委、区政府举办了一场以“致敬新时代,致敬创新者”为主题的“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其中有一个“致敬环节”,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创业创新先行者请上台。当柳传志、王洪德、纪世瀛、段永基、倪光南、王殿儒、王缉志、王永民、周明陶、戴焕忠、朱希铎、张本正、张兆东等30多位创业先驱,陆续登台接受鲜花,全场800多名观众集体起立鼓掌,情景感人。晚会上还有“创新合伙人环节,陈庆振、王小兰、薛其坤、王文京、郭为、雷军、印奇、徐立、余凯这些跨代创新人才共同举起创新火炬,照亮的岂止是“中关村创新之夜”的夜空,应该也是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的历程。

他们是中关村的村宝,也是共和国的国宝。海淀区把他们当宝来敬,实属明智之举。有才就能变宝,进宝必须招才!

中关村何以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正是因为集聚了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机构,这里遂成为中国人才的宝库。近百年来,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冰心、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赵忠尧、周培源、茅以升等群星闪耀,为中国近代文化、科技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后,更是群雄竞起,灿若星河。据统计,中关村集中了全国海归创业人才的40%左右。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国际前沿产业从这里崛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中关村的纪念活动以人才为核心,值得点赞,因为这是中关村乃至中国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

猜你喜欢
海淀园流动站博士后
GNSS 移动基站技术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
山西师大获批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GPS差分定位中一种新的接收机钟差处理方法
中关村核心区科技创新投入已达411.98亿元
我校新增应用经济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关村海淀园人才工作再获丰硕成果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仪式举行
五、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