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肺肿瘤穿刺活检在52例肺部恶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5-31 09:44桑纯利刘向群通讯作者王淑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组织学细胞学定性

桑纯利,刘向群(通讯作者),王淑玲,李 涛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肺部肿瘤是目前排在首位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中肺部病变主要是非细胞损伤后出现病理改变,通常情况下不易被发现,有临床症状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所以有效的诊断方式,对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肺部病变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通过对肺部病变组织学材料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来对疾病进行定性,准确性得到众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2]。为此笔者将深入研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应用在肺肿瘤中的价值进行探讨,主要目的是为在日后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以供参考,相关材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在54~74岁之间,平均年龄(65.62±2.17)岁。

以上52例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以及发热等。常规检查、痰液检查以及胸腔液检查等均未能确诊。同时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检查方式,无穿刺禁忌症,愿意积极配合,并签字确认。

1.2 剔除标准

①心脑血管疾病;②肝肾疾病;③血液疾病;④免疫性疾病;⑤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⑥精神疾病;⑦沟通障碍,且不能配合,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CT仪器(16层螺旋扫描仪):由美国GE公司提供,型号:Light speed Pro。

可调式自动穿刺枪配套设备:由美国巴德有限公司提供,切割活检针型号:18G和20G。

首先给予CT平层扫描,对患者病灶位置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设定扫描层厚:5~7mm;(2)对病灶位置进行局部扫描,将十字光标确定病灶区域最大直径,穿刺点为光标与病灶最近的金属相交处;(3)对病灶位置和皮肤的距离进行标记,并消毒,应用利多卡因(2%)实施局部麻醉,快速进针,当到达指定位置后采用CT扫描,待针尖到达病灶区域时,告知患者屏气后采用注射器(5ml)对病变组织进行采集;(4)制取标本后,取出少许组织涂片,在应用无水酒精固定,而获取的组织标本采用福尔马林液固定后送至病理科进行组织学以及细胞学检查;(5)以上操作完毕后,再次应用CT扫描确定是否发生出血以及气胸等相关并发症。

对以上52例肺部病变患者的确诊准确率进行记录。

1.4 判定标准

恶性肿瘤判定指标: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患者胸腔积液中存在恶性细胞,同时其他部位存在相同病理类型恶性肿瘤。

良性病变判定指标:病理结果为良性,穿刺活检为良性,且病灶区域稳定超过180d。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所有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展开分析,应用(%)表示,χ2检验;如P值<0.05,则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大小、分布以及胸膜穿刺次数

2.1.1病灶大小:所有患者病灶直径分布在1.3~10.0cm之间,平均直径为(3.8±0.4)cm,其中直径3~5cm患者比例最多为36例,其次为>5cm 10例,最少为<3cm 6例。

2.1.2分布:病灶位置在右下叶最多(19例),其次是右上叶(13例),左上叶(10例),左下叶(6例),右中叶(4例)。

2.1.3胸膜穿刺次数:分布在1~4次之间,平均(2.0±0.5)次,其中穿刺在2次的患者最多为20例,其次为穿刺1次15例,穿刺3次为11例,穿刺4次为6例患者。

2.2 病理诊断分析

以上52例肺部病变患者存顺利完成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技术成功率100.0%,其中恶性肿瘤45例(包括:33例胰腺癌,8例鳞癌,2例肺泡癌,1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其余7例(2例结核,1例炎性假瘤,2例慢性炎症,2例真菌感染)。组织学样本获得50例(96.15%),所有患者均亦获得细胞学样本,组织学、细胞学敏感性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CT引导下穿刺活检肺部肿瘤组织学以及细胞学敏感性[n(%)]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以上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有2例患者肺部少量出血(3.85%),3例气胸(5.77%),医护人员给予及时的处理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排在恶性肿瘤的首位。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特征,一般早期为体检中发现异常,进一步确诊后为早期肺癌,经积极治疗后,临床近5年生存率较高。多数患者出现咳嗽等症状后才进行检查。

目前对于肺癌的诊断主要靠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但痰脱落细胞学阳性检出率低,而支气管镜检查往往无法检测到周围型的肺部病变,因此,经皮肺穿刺活检检查便成为此类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3]。

CT引导经皮肺组织活检技术由Haaga引入到临床,自应用到临床中以来,早期肺部疾病的诊断率明显上升,尤其是肺部小结节病变中的贡献较大[4]。其次,肿瘤疾病中运用组织学检查,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如假阴性肿瘤判定准确,防止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可以达到尽早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其优势有:①创伤性微小;②定位准确性高;③肿块大小、密度以及周围的关系观察清晰;④不受体型(肥胖、气体以及骨骼)的影响,且成功率高;⑤可靠,安全性高,随时动态监测,操作中规避血管,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⑥禁忌症少,应用范围广等。但是该种技术亦存在弊端,病灶小即增加穿刺的难度,而在实施穿刺中角度容易发生偏差,因小病灶亦受到部分效应容积影响,当进针时还未到达病灶区域时,病灶内部会获取正常组织,进而影响检查结果(假阴性);当病灶过大时,其内部存在坏死的组织和区域以及液化,当获取样本时,极易吸收坏死组织对其准确性带来影响。此外,由于穿刺的路径长,当患者肺功能低下时,穿刺次数的增加会造成针道出血,引发气胸[5-6]。

目前,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组织学检查可以作为“金标准”应用于临床,但是却忽略了细胞学疾病诊断的意义[7]。相关数据中阐述[8]:CT引导下穿刺活检细胞学诊断具有95%以上的敏感性,该结果充分证明细胞学在疾病的定性和诊断中的价值所在。该种结果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标本取材不够时,未能找到可以定性的组织,而细胞学恰恰能够从少量的病变组织中发现癌细胞,为病变定性提供依据;②病变内部坏死、出血未能找到定性的组织。为此,应对措施是在组织学检查中为预防无定性组织,在取材中实行多点取材,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组织学检查取材要求较为严苛,需要对患者的病变位置多次取材,反复穿刺,即增加患者的痛苦[9-10],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虽然细胞学检查需要的定性组织少,但无法对病变的生化特征进行诊断,而组织学可以对病变进行准确的分型和分期。两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后敏感性显著高于单独应用,故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11-12]。

综上所述,CT引导下经皮肺肿瘤穿刺活检具有微创小、安全、定位准、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使其在疾病定性诊断中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组织学细胞学定性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36例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
殴打后追赶致人摔成重伤的行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