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文汐 乔秀宏
近几年,随着多方参与的转基因技术论争集中爆发于社交媒体舆论场中,基于社交媒体的科学传播成为转基因技术科学传播研究者的一个关注点,然而此前相关研究多针对文本,鲜有对视频内容的分析。短视频已是当下社交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直观、冲击力强、易于理解,运用在科学传播中,可通过视觉语言将枯燥、晦涩的科学信息转换成浅显易懂的画面,打破知识差异壁垒,调动多感官完成叙事含义的积累和整体情绪的形成,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迅速传播,促进公众对该议题的关注和参与。因此,本文以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转基因视频为分析对象,探索社交媒体影像中争议性科技的媒介再现与受众反馈,其中特别引入信息感知价值(message sensation value)这一指标,试图分析争议性科技议题的视频在视觉、听觉、内容三层次上的信息特征及其效果。
该研究基于Scheufele(1999)提出的整合的框架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框架应该包括媒介框架、受众框架以及两者间的联系,作为一种媒介效果理论,该模型将框架进行了操作,划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媒介框架解释了媒介如何将信息结构化,受众框架是信息加工基模,媒介框架作为因变量,受到社会文化或组织变量和个人或意识形态变量的影响,同时媒介框架也作为自变量影响受众对信息和议题的感知,媒介框架影响受众框架,受众框架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①本研究以这一理论模型为基础,探索社交媒体影像中的媒介框架对受众框架的影响。
Millar R.(1997)认为引发社会争议的科技至少涵盖以下特征:专家团体内部对此项科技应用于社会的状况缺乏共识;涉及判断争议的证据和资料仍不完整;实际应用的结果和预测皆以几率做出而并非绝对的肯定。②目前争议性科技中转基因技术在社会中引发的争议最为突出,因此本研究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探讨争议性科技的媒介再现与受众反馈。
随着转基因技术从科学研究转向产业应用,各国传统媒体报道大都呈现出从以科学和经济为主导的进步框架向伦理、公共责任、风险等框架的转变,③相对于全国性媒体,地方媒体对该议题的架构更加复杂多元(Priest & Ten Eyck,2001,2003;Brossard & Shanahan,2003)。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转基因议题呈现因媒介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科普类账号偏向技术进步和科普框架,生活服务类账号偏向社会影响框架,中央级媒体账号则常用经济、科学和风险安全管理框架(褚建勋等,2016),意见领袖的微博倾向于使用道德人情味框架、冲突框架和后果框架(曹逸凡等,2015)。YouTube上的转基因议题视频最常使用食品安全、科技和经济、社会问题这三类框架。④阴谋论框架伴随着转基因议题的衍生而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重新框架化”。在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
RQ1:本土社交媒体影像中的转基因议题在框架类型上呈现出何种特点?
福柯认为知识即权利,信源代表着知识生产,信源分布实际上是话语权利的分配与争夺。特定信源通过“赞助框架”对框架施加影响。微博中转基因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意见领袖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形成合力(师文,2012),而主流媒体的微博账号仍对政府、专家信源有较高依赖度(王宇琦,曾繁旭,2015)。Youtube上的转基因视频中社会组织的话语权占据支配地位,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话语多作为被引用单位出现(苗伟山,贾鹤鹏,2014)。此外,研究表明,转基因报道中不同框架的主导信源存在差异。⑤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RQ2:社交媒体中转基因相关视频在信源上如何分布?
H1:社交媒体中转基因相关视频的框架类型与主导信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研究发现,相较于社交媒体,传统媒体对转基因的报道态度更为积极(Nucci & Kubey,2007;陈刚,2014)。当信源是专家、政府机构时,态度倾向多为赞成与中立,而当信源是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农民时,则以反对、中立为主(沈丽文,2015)。据此,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
RQ3: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态度倾向如何?
H2: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态度倾向与主导信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社交媒体平台的转基因议题分布呈现出了多样性,其中转基因作物或食品议题有较高关注度(纪娇娇等,2015)。⑥在媒体报道中,转基因技术的医疗运用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而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运用通常是消极或谨慎的(Eyck & Williment,2003;姜萍,2012)。现有研究尚未对不同议题的框架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RQ4: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议题类型如何分布?不同议题类型的主导框架和态度倾向存在哪些特征?
信息感知价值(Message Sensation Value,缩写为MSV)表示信息形式和内容上的视听特征激发感官、情感和唤起反应的程度,⑦是导致被感知到的信息感知价值(Perceived Message Sensation Value,缩写为PMSV)的信息属性。本文关注的是MSV在视频中可以被信息生产者创建或操纵的结构特征,包括视觉特征、听觉特征和内容形式特征。这一系列信息特征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组合起来吸引注意力。⑧研究者们发现高感知价值的信息通过营造紧张气氛、快节奏和戏剧化等方式可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情感反应(Palmgreen et al.,2001;Pechmann et al.,2003;Palmgreen et al.,2007),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Kang et al.,2006)。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问题和假设:
RQ5: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MSV水平如何?不同议题下的转基因视频的MSV水平如何?
H3: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视频制作者类型与MSV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H4: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框架类型与MSV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目前,国内研究倾向于讨论媒介呈现而少有关注受众反馈的。国外研究表明,社交媒体视频的MSV水平越高,越容易得到更高的点击率和更高的评分⑨,MSV水平越高、内容倾向消极,观看量越高;较长时间的视频,中立框架和典型消费者信源能获得更多评论。⑩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RQ6:社交媒体中转基因议题视频的框架包裹、信源和MSV水平对受众反馈(点击量、顶/踩、站外展示和评论量)有何影响?
本研究对优酷网中的转基因相关视频进行抽样,做内容分析。之所以选择优酷,是因为它是国内最早的视频网站之一,也是目前视频网站的三强之一,且其较早引入UGC模式,可通过优酷指数获取用户反馈数据。
本研究以“转基因”为关键词对优酷网视频进行搜索,共搜索到有效视频1920个,每页显示20个视频,共96个页面。对这些视频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以随机数字1开始,每页抽取第1个和第11个视频,共抽取192个,删除重复与无关视频后有效样本为184个。
1.视频的基本描述属性
主要包括视频时长、视频制作者、视频类型。
2.视频内容
框架类型:依据谢君蔚和徐美苓(2011)统合的进步、危害、关切三大框架包裹,再根据样本的具体情况调整具体的框架类目,详见表1。
表1 框架类目
信源类型:包含政府机构/官员/政治人物、基因科学领域机构/科研专家或人员、NGO组织/人士等13项。一个视频若信源超过三个,则按比重分别选取排在前三的信源。
态度倾向:包含反对、中立、支持三项。
信息诉求方式:包含理性诉求、感性诉求两大类。
议题类型: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食品产业运用、转基因技术医学运用、转基因动物、其他五项。
信息感知价值(MSV):在Susan等(2003)信息感知价值的测量指标基础上做局部调整。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和内容三个维度,具体指标见表2,具有某一指标特征的记为1,否则记为0。
表2 MSV测量指标
3.用户反馈
主要包括观看量、评论量、顶、踩、站外展示五项。
两位编码员随机选取样本外的10个视频,根据Holsti公式对编码员间的相互同意度和复合信度进行测量,结果分别为89%和94%。
优酷上的转基因视频以新闻和资讯为主,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居多,专业媒体机构和用户是视频制作主体(见表3)。其中上海文广的“smgbb新闻”“smgbb”以及“北京电视台”相关视频上传量位居前三,可见京沪两地主流媒体在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社交媒体视频内容传播上较为活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媒体机构制作的内容不仅通过自行上传产生影响,还会通过用户的编辑加工和再框架化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表3 视频基本特征
1.框架特征
表4框架类型的分布结果显示,转基因议题视频的框架建构偏向于使用危害包裹(76%)和关切包裹(73%),进步包裹仅占10%。其中专业媒体机构制作的视频以关切包裹为主,知名人士和普通网民等个人用户制作的视频则以危害包裹为主,框架使用背后体现着视频制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专业媒体和个人在转基因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立场分立和框架争夺(见表5)。马丁·W.鲍尔等(2011)曾指出媒介呈现的任何事件都不是现实的镜像,因为经过了戏剧化处理。视频形成的文本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的话语,它调动多感官的参与,展开意义的生产与传播。构成框架的语言对于设定争议情境、界定争议的议题、召唤各种心理表征、提供基本工具讨论当前议题具有强大力量(Pan & Kosicki,1993)。为此,基于RQ1,本研究详细剖析了转基因议题的框架类型和框架装置的特点。
表4 框架类型分布
表5 不同视频制作者所采用的框架包裹(%)
χ2=57.426,p<0.001
(1)进步包裹
只有9.8%的视频采用了进步包裹。其中市场前景框架侧重于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框架则侧重于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新发展、新突破。
进步包裹惯以阐述事实和解释说明的方式实现理性诉求,将类比、隐喻作为外在框架装置。“当我们以一种隐喻表示事物,也是选取一种方式建构现实,它构建起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信仰体系,特定的经验领域如何被隐喻化,是话语实践中斗争的关键。”(诺曼·费尔克拉夫,1992/2003:181)以《转基因吃了会出人命吗》这一视频为例,用长满金币但叶子脱落的大树来隐喻转基因技术商业化后被污名化的情况,这种隐喻为公众提供了一种直观自然的理解该议题的方式。
63.6%的进步包裹视频来源于纪实、严谨的电视新闻资讯,将实验人员研究过程、实验对象的视频记录、两会答记者问、研究结果报告作为论据,用研究人员、政府官员的现场声、谈话和播音员的解说词辅助论述原理、政策,弱化了视觉与声音的修辞效果。
进步包裹视频的外在框架构建了一个因果推理装置,即转基因技术经实验以及政府监管重重把关后具有可靠性,在粮食增长、疾病治愈方面具有发展潜力。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从此,加强科普宣传就成为转基因研究与推广的重要任务,而用进步框架强调转基因技术的积极意义,这是传统的转基因科普所采取的举措。
(2)危害包裹
39%的视频含有危害包裹,其中健康疑虑框架尤为突出,48.4%的视频以健康疑虑作为主导框架;其次是阴谋框架,这类框架中转基因被赋予“合谋操纵”的政治化色彩,视频制作者认为这是有预谋、有组织地改变人类发展逻辑的技术,比如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消灭垃圾人类”计划的一部分。危害框架视频除实验过程和研究报告外,大量使用报刊新闻、非基因领域专家的发声作为佐证。危害包裹的视频有很强的偏向,经常选取负面新闻,激发受众的紧张情绪。70.2%的危害包裹仅提及风险,这对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存在一定的误导。
含有危害包裹的视频通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阐述事实(98.9%)、解释说明(67%)、恐惧诉求(41.5%)和唤起情感(40.4%)是排在前四位的诉求方式。勾勒风险的框架装置在标题和影像中均有体现。标题上,惯用拟人的修辞,例如,《转基因的前世今生》运用拟人的方式揭秘转基因技术的来龙去脉。含有危害包裹的影像倾向于通过对比、排比、夸张等修辞来增强影像的感染力。比如《转基因吃了会出人命吗》对比欧盟国家的强制标识制度,反衬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缺乏立法管治;《转基因真相披露》由一个个央视和地方卫视新闻节目中的转基因负面报道剪辑拼接而成,以排比的方式实现内容空间的再造,强化叙述目的,同时用主流媒体信源增强传播内容的可信度。这些视频还会使用夸张的手法营造恐怖氛围,比如借助尖叫鸡录制视频,大张的嘴和萎缩的翅膀凸显出转基因鸡外形发生的巨大变化。相关研究表明恐惧情绪会增强人们的风险感知(Siegrist et al.,2005;Slovic,1987),恐怖氛围的营造容易唤起人们的恐惧心理,放大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感知。
视频内容的推理装置整体倾向于先果后因,先交代结论或负面立场,再依托公众、专家等出镜者严肃的表情和肯定的论述基调,详细介绍实验过程、事件发展,最后呼吁人们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政府加强管理。
危害包裹对应的是公众对转基因技术风险的疑虑和担心。在2010年,转基因的3个安全证书发放,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提上议程后,转基因风险的不确定性开始备受关注。以基因科学家为代表的“挺转派”在传统媒体中是主导信源,而普通公众、意见领袖、NGO组织在传统媒体中相对弱势,于是转而选择社交媒体作为“主战场”,表达自己的疑虑和反对,因此危害包裹大量存在于社交媒体的转基因相关内容上。
(3)关切包裹
包含关切包裹的视频最多,占40%,其中54.9%含有关切包裹的视频仅提及风险。关切包裹按照参与主体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妥善管理框架,二是针对公众的参与或教育框架。关切包裹视频中以妥善管理作为主导框架的视频比例相对较高,反映出人们对政府监管的迫切期待。
关切包裹视频以理性诉求为主、感性诉求为辅,通常于视频末尾采用可视化流程图、数据报告与采访凸显问题,号召政府严格监管,呼吁企业回应质疑,外在框架装置修辞相对克制,视觉修辞常使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推理装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立场渗透于科学知识或负面事件中,唤起公众关注与反思;二是由论题展开,利弊对峙,比如食品安全方面的院士阐述转基因技术的科研价值。同时,呈现遗传学研究领域专家持反对态度的表述,以启发式思考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现阶段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较为忧虑,而转基因技术安全管理尚存漏洞,农业部对转基因生物的信息公示不到位,公众参与渠道相对有限,这也是关切包裹较为突出的原因。
2.信源分析
针对RQ2,社交媒体的转基因议题视频的主导信源分布较为分散,非官方信源也成为了框架定义者,与官方信源声量相当,彰显了社交媒体平等赋权的特征。但在官方信源内部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基因领域专家缺位,在样本视频中以基因领域专家作为主导信源的视频仅占4.3%,而非基因领域专家为主导信源的视频占比则达到16.8%(表6),这一方面表明基因领域专家未能与公众在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建立有效的对话,另一方面说明随着转基因技术商业应用的推进,该议题的探讨已从单纯的专业技术范畴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转变。
表6 信源分布(%)
针对H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表7),框架类型与主导信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χ2=183.81,p<0.001)。进步包裹和关切包裹主导的视频对政府和媒体信源的依赖度较高,危害包裹则倾向于引用非基因领域专家和NGO组织信源,这表明信源的选择有着极强的主观性,视频制作者往往会根据框架的设定来选择性地使用信源,以满足某种框架装置的需要。
3.态度倾向分析
关于RQ3,样本视频所反映的态度倾向以反对(45.7%)和中立(45.1%)为主,这与传统媒体中立和正面为主的立场迥异,这种差异化的态度倾向为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和立场。针对H2,态度倾向与主导信源有显著的相关性(表8)。政府机构和基因领域专家整体呈中立的谨慎态度,产业研发人员偏向于中立或乐观,非转基因领域专家和NGO组织均以反对为主。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出现两极化,一方是以崔永元为代表的反转派,一方是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挺转派。媒体机构以中立为主,部分倾向反对。公众表示反对的意见超过半数。这表明不同信源的立场显著分化,行动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话语竞争,社交媒体成为了各种利益相关者竞争的象征性场所。
4.议题类型分布
关于RQ4,转基因视频所涉议题以转基因农作物运用(63.6%)和食品产业运用(45.7%)为主,动物运用(2.2%)和医学运用(7.6%)极少(表9)。转基因医学运用的支持率远高于农作物、动物和食品产业运用的支持率,后三类议题采用危害包裹的比例较高。相较于医疗运用,农作物、食品和动物运用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潜在风险引发的疑虑促使人们以危害和关切包裹架构议题,借由视频表达诉求,呼吁监管。
表7 主导信源与主导框架之交叉分析(%)
χ2(df=88)=183.81,p<0.001
表8 态度倾向与主导信源之交叉分析表(%)
表9 议题类型与态度倾向、框架包裹之交叉分析表(%)
5.信息感知价值分析
关于RQ5,在信息感知价值上,听觉结构层面被使用得最充分,尤其是声音饱和度和背景音乐(表10)。例如,《转基因真相披露》中超市录制的同期声叠加了市民难辨别转基因食物的画外音,后面衔接音效实现画面调度的转场,利用声音饱和度增强了真实、丰富感,而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里雄浑悲壮的打击乐音营造出凝重、深思的氛围。根据编码结果将MSV的11个指标加总后除以样本个数,本研究发现样本视频内容整体的MSV水平较低(MSV=1.09)。一是内容和视觉结构层面对视频剪辑技术的要求略高,二是视频内容里新闻及资讯占五成,这决定了叙事方式以平铺直叙为主,而非过多使用戏剧性的技巧展现影像魅力。各类议题中,转基因动物议题的MSV水平最高,达1.79,这类议题最常运用恐怖图片以及音效来提高信息感知价值。
表10 信息感知价值分布表
方差分析数据显示,不同主导框架(F=10.74,p<0.001)和视频制作主体(F=46.99,p<0.001)下的MSV水平存在显著差异,H3和H4均成立。以危害包裹(MSV=1.68)为主导的视频MSV得分显著高于关切包裹(MSV=0.52)和进步包裹(MSV=0.45)视频。危害包裹最擅长利用节奏紧张的声音效果激发受众情绪,剪辑出有演示效果的画面来增加说服力,这些戏剧性因素提高了MSV水平。知名人士独立制作(MSV=2.39)以及用户制作(MSV=1.47)的视频MSV水平显著高于专业媒体机构(MSV=0.32)。受制于专业属性和以新闻为主的视频类型,专业媒体机构通常采用较为理性、客观、克制的方式再现转基因议题,而个人出于表达诉求的需要,为唤起公众的关注和情感,往往倾向于用各种戏剧化的手段突出框架,尤其以崔永元为代表的知名人士多为媒体人出身,内容制作经验丰富,比普通网民更擅长操作各种视频结构特征来提升MSV水平,从而达到动员集合行为,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如表11所示,样本视频平均观看量达11399次,平均站外展示数达927次。针对RQ6,为避免视频时长干扰到视频特征间接影响受众反馈,本文将视频时长作为协变量,采用方差分析探索媒介再现诸变量对受众反馈变量的影响,而研究结果发现,信源对受众反馈各变量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主导框架类型对受众反馈变量存在显著影响,转基因动物议题视频的MSV对受众反馈也存在显著影响。
表11 主导框架类型的受众反馈
注:*p<0.05,**p<0.01,***p<0.001
1.主导框架包裹类型对受众反馈的影响
危害包裹主导的视频,受众的关注度(观看量)和参与度(评论、站外展示、顶、踩)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框架包裹。心理生理学理论研究者认为,对威胁生存的负面信息的关注和记忆是人类生存的本能(Lang,1990;Lang et.al,1996)。危害包裹中强烈的负面倾向对受众注意力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危害包裹所包含的强烈的健康疑虑、丰富的戏剧化元素也是唤起受众注意和参与的重要原因,正如此前研究表明,一个议题的框架从技术措辞(Term)向戏剧性措辞转变是推动科技相关议题参与范围的关键因素(Nelkin,1992)。
2.不同MSV水平的受众反馈
整体而言MSV水平与受众反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五类议题中,转基因动物议题视频的MSV与受众反馈变量有显著相关性,其MSV与观看量、评论量、收藏数、顶数和踩数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1),但站外展示与MSV无显著相关,这表明提高MSV水平可以唤起人们的关注与评论,但对视频的分享扩散并无显著作用。已有研究显示,唤起乐趣最容易使社交媒体平台上与健康相关的推文得到频繁转发(So et al.,2016),用户自我实现、人际交往、环境监测的动机和良好的信源特征是驱动人们进行网络资源分享的要素(孙会,李丽娜,2012;Scanfeld et al.,2010)。转基因动物议题视频与个体利益的关联度相对较弱,71.3%来自非官方机构/人士,信源可靠度低,视频中恐怖、恶心的镜头较多,降低了受众观看后的分享意愿。
相较传统媒体相对均衡的呈现,社交媒体影像中的争议性科技图景出现严重失衡。以转基因技术为例,健康疑虑框架以及关切包裹占据了主导,进步包裹在整个图景中微乎其微,态度倾向以中性和负面为主,正面立场视频占比不到10%,转基因农作物和食品产业运用议题构成了主要图景,仅有不到10%的视频与动物以及医疗议题相关。尽管信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转基因领域专家几近缺位。受众的关注和参与也存在显著失衡的现象,危害包裹视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远高于进步包裹和关切包裹。
社交媒体影像中转基因技术的失衡图景背后是非官方机构和草根群体与权威机构所展开的解释性抗争。面对官方信源主导传统媒体,健康疑虑、公众关切等框架得不到足够关注的情况,意见领袖、草根阶层以及NGO组织利用人们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切的心理,用健康疑虑、妥善管理等框架来架构转基因议题,并通过充满戏剧张力的影像唤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将其所偏好的危害与关切包裹置于显著位置,在社交媒体场域取得解释性竞争的压倒性优势。这种重新架构有助于动员更广泛的行动者参与到该议题中,也有助于促进该议题整体传播视角的多元化。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失衡图景很可能放大危害,造成信息的失真与误导,使得公众对争议性科技产生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公众对科学的客观理解与理性参与。
为此,有必要调整和规范社交媒体中各利益主体的行动框架,搭建争议性科技议题科学传播的良性治理结构。科普机构、转基因领域的科学家应摒弃对社交媒体的偏见,积极主动地进入社交媒体与公众对话。在社交媒体上通过视频进行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科学传播,应注意在内容上坚持科学的同时,运用生动的、戏剧化的包装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同时辅以网络意见领袖的参与推动,才能实现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的迅速扩散。此外,还需要从单纯的事实性科普转向包含兼具事实与价值输出的科学传播,不仅从科技进步、市场前景等宏观层面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框架化,更应从促进健康等涉及公众个体利益的微观层面架构转基因技术议题,站在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上,回应公众关切,推进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引导公众在全面科学了解争议性科技的基础上参与讨论。此外,面对公众和基因领域科学家在不同舆论场各说各话的局面,还应搭建平台,促进政府、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围绕争议性科技展开更加广泛的对话。政府、科学界应在与公众共享价值立场的基础上良性沟通,听取各方意见,协调不同话语,从而使建设性的决策成为可能。
注释:
① Scheufele,D.A.FramingasaTheoryofMediaEffec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49,no.1,1999.pp.103-122.
② Millar,R.ScienceEducationforDemocracy:WhatcantheSchoolCurriculumAchieve?In R Levinson and J.Thomas.(Eds.),Science Today—Problem or crisis? New York,Routledge,1997.pp.87-101.
③ Nisbet,M.C.,& Lewenstein,B.V.BiotechnologyandtheAmericanMedia:ThePolicyProcessandtheElitePress,1970to1999.Science Communication,vol.23,no.4,2002.pp.359-391.
④ 苗伟山、贾鹤鹏:《社交媒体中转基因食品的媒介框架研究—基于美国YouTube视频网站的案例分析》,《科普研究》,2014年第9期。
⑤ 谢君蔚、徐美苓:《媒体再现科技发展与风险框架演变—以基因改造食品为例》,《中华传播学刊》,2011年第20期。
⑥ 纪娇娇、申帆、黄晟鹏等:《基于语义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平台转基因议题研究》,《科普研究》,2015年第10期。
⑦ Philip,P.,Lewis,D.,Elizabeth P.L.,Mary R.,David H.,& Nancy G.SensationSeeking,MessageSensationValue,andDrugUseasMediatorsofPsaEffectiveness.Health Communication,vol.3,no.4,1991.pp.217-227.
⑧ Morgan,S.E.,Palmgreen,P.,Stephenson,M.T.,Hoyle,R.H.,& Lorch,E.P.AssociationsbetweenMessageFeaturesandSubjectiveEvaluationsoftheSensationValueofAntidrugPublicServiceAnnouncemen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53,no.3,2003.pp.512-526.
⑨ Paek,H.J.,Kim,K.,& Hove,T.ContentAnalysisofAntismokingVideosonYoutube:MessageSensationValue,MessageAppeals,andTheirRelationshipswithViewerResponses.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vol.25,no.6,2010.pp.85-99.
⑩ Wen,N.,Chia,S.C.,& Hao,X.WhatdoSocialMediaSayaboutMakeovers?AContentAnalysisofCosmeticSurgeryVideosandViewers'ResponsesonYoutube,Health Communication,vol.30,no.9,2015.pp:9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