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炜

2019-05-31 03:47曹炜
世界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设计

1980年代中后期,作为“老八校”之一的哈建工学院规模还很小,学院老师虽少却名家辈出,其中两位老师令我印象深刻。

一位是刘志和老师。刘老师早年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设计,能由他来做我们首个课程设计的领路人十分荣幸。老师话不多,设计功力扎实稳健。指导设计过程中强调草图绘制,他用6B铅笔在草图纸上一张一张地推敲功能关系,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职业建筑师设计思维的刚柔并济——用理性的思维,完美平衡了建筑设计实用性、功能性与美学的关系,给当时的我很大的启发。

另一位是邓林翰老师。印象中邓老身着蓝灰色中山装,常以严谨的学者形象示人,颇受学生拥戴。1987年邓老出国交流,归国后思维观念发生了改变,常教导我们:“思路再放开点,要创新!” 1980年代国内同西方国家在城市发展规划上存在差距,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用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富有时代性,设计师的眼界和创造能力尤为重要。老师当时已是建筑大家,却仍在变革创新中不断征途,令我备受鼓舞。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资本运作推动了城市建设进程。随着基本建设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城市建设速度超过科学设计周期。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周期大幅压缩,导致城市规划缺乏概念筹备和认知积累。前期概念思考不充分,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表面上迎合发展增速,实则给整个城市以及人与建筑的沟通体验、文化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实质性危害。从长远来看,眼前快速增长的经济效益背后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摩擦成本。

设计行业的发展应尊重客观规律,将最佳的思维传递给决策者,健康的运作、筹划与思维整合。从整体规划、城市的意向性设计、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等各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控、贯彻执行。中国有很多大型的寒地城市,以哈尔滨为例,拥有千万人口且冬季气候寒冷,人们生活交际、出行交通尤为不便,地下交通的空间体系发展对城市而言成为了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国外有很多城市,如日本东京、加拿大多伦多都引入了地下城市的发展模式,在寒冷地区打造的地下城市空间可以将商业、酒店、交通等建筑功能联系更加紧密,不仅便捷行人出行,将商业动线与客流动线结合,而且可以满足市民消费、休闲体验,从而助力地区经济发展。

建筑师应为城市深层次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空间,用建筑的可变性来适应城市的发展,如地下的城市空间,可以统一化、模块化处理。设计时应多给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可扩展的“弹性空间”。因此,在设计前期应该推敲细化,需要在规划层面具有全局观,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研究,给城市规划的概念阶段以充分的周期去探究衡量对人、城市的发展价值,进而给城市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1 中牟县文化艺术中心

3 金河湾·凯宾斯基酒店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建筑的存在反映着文化的积淀,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基因。然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存在差别的,经济发达的地区会衍生出符合区域特征的文化传统或建筑风貌,必然会冲击落后地区的建筑风貌,落后地区的盲目跟从会使该地区丧失地域的文化传统,新旧浪潮的冲击会改变部分地区的建筑风貌而形成脱离地域特征的表象,造成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抛弃传统文化并逐渐丧失地域特色和区域竞争力。

设计师在城市设计中,应依托文化传统,借助新材料、新技术所提供的技术保障,创造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产品。建筑师应更多关注城市问题,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提炼城市的传统文化,塑造地域性、个性化的建筑风貌。传承文化并不是机械的照搬符号,而是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炼符合时代特点的内容。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在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中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符合传统精神和现代审美的优秀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应根植于广大群众的劳作生活,扎根于城市及地域建筑之中,建筑师应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灵感,从城市定位、整体规划、区域控制、详细布局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在主管部门的控制下有序发展,同时结合新技术,注重品质与创新,从而为城市奉献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2 哈尔滨市哈西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东广场)

4 国家(威海)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