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工大的求学始于1981年秋天,17岁懵懂小子踏进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那座厚实坚固的大楼。1992年初春,结束建筑系首个博士毕业答辩,匆匆南下广州任教,母校变成了回忆中那宽宽的走廊,那里匆匆而过的先生大都是大土木领域的中坚,曾经熙熙攘攘的学长们也成了今天活跃的学者、大师。而体会到哈工大教育的严格与扎实,是远离母校之后的奋斗岁月。无论在广州还是在美国,一方面,哈工大的教育夯实了我在体育建筑、城市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令我受益终身;另一方面,哈工大培养了我持续性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不断挑战的创新渴望,这也是至今,我感悟理解母校的核心部分。希望有益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当下的教学与管理。
1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2008奥运摔跤馆)
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对建筑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筑学教育需要对应新的行业发展形势作出转变与调整。国家城乡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品质的要求,对建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重心,已经超越以往主要满足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需要的单一“工程设计”指向,转向关注社会发展、宜居环境、文化价值等综合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实践深受急功近利思想其害,对建筑教育形成许多误导。总体而言,建筑学院教育的目标是面向未来,而与现实的衔接需要精心慎重对待。建筑教育应与现实问题相向而行,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硬性对接。尤其在当今建筑师从业环境恶劣、社会需求品味不高的条件下,过分强调对接是以损害学生未来为代价的。
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开放,使中国建筑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并且在竞争中经常处于弱势。其原因既有内在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外在的决策者不学无术、妄自菲薄的问题。在国际交流中,我们经常看到作为教师极力希望避免的问题,比如思想僵化、语言空洞、刻意表现、主观随意、套路明显,顺从老师,盲目崇拜,其核心是缺乏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建筑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反应。
回顾1980年代的哈建工土木建筑教育,是扎实基础、多专业融合、国际视野、不敷窠臼、锐意进取。而过往扎实的教育体系,其结晶,是今天土木建筑专业毕业生在多方位的领军现实。
2 淮安市体育中心
建筑教育发展至今,积累传承,改革创新成为持续的努力方向。由于学制、学位、课程大纲等趋于统一,建筑教育确保特色就显得极其困难。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今天,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综合,教育研究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就要突破学科视野,理论思维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而工程思维则着重在具体性与价值性。就建筑而言,古老的知识体系依然需要学习。维特鲁威、勒·柯布西耶的论著依然需要学习。数字时代,表达工具日渐丰富,转化、交流。建筑学科学制最长,课业最沉重,执业的需求决定了建筑学科终身学习的重要本质。在教学体系无法轻易改变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平行的途径,激发创新性、自主性学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定位就是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有深度专业视野与协作研究精神、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扩大各种国际交流,通过合作教学、举办国际展览的多样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由思想的营地。2008年以来,学生的营造训练日益强调。过程中教师转为引导性的,学生被推到了一线,直面问题。同时,学院的专门化教育也开展起来,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设计、绿色建筑3个专门化教学为同学走向研究性学习打开了大门。
38年前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连续10余年的学校生涯教给了我很多。执教华南理工大学的28年里,母校的熏陶激励着我。两个学校共同的脚踏实地、求真创新精神,为教学、科研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感谢母校,哈工大。□
3 广州西区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