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欣,余 洋*
(垫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重庆 408300)
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能性持续增加。关于PCI治疗后长期临床疗效的报道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然而,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通常具有诸如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症状,容易合并糖尿病。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进行独立治疗[1-3]。并需要与治疗相关联,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本研究分析了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如下。
选择我院70例2017年1月~2018年2月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62~78岁,平均67.25±2.67岁。男女分别占19例和1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程1年~22年,平均(12.68±1.28)年。观察组年龄62~78岁,平均67.68±2.61岁。男女分别占20例和15例。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程1年~22年,平均(12.62±1.21)年。对照组、观察组资料可比。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常规给予调脂、降低血糖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常规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术前3~5天给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口服,每天一次,氯吡格雷每次75 mg口服,每天一次。术中Judkins进行冠脉选择性造影,结合病变情况选择合适指引导丝,成功穿越狭窄病变之后送入球囊扩张,并在球囊扩张后给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以残留狭窄低于20%为成功标准。以TIMI血流分级血流3级为血运重建。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口服,每天一次,氯吡格雷每次75 mg口服,每天一次。持续治疗1年。
比较两组疾病疗效;血管再通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
显效:病情恢复正常,血管再通,心功能好转2级,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好转1级,症状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4]。
SPSS 20.0版本处理;实施x2、t检验;检验水平: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有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如表1。
表1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n(%)]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生活质量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生活质量变化幅度更大,P<0.05。如表2。
表2 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生活质量比较(±s)
组别 n 时期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室射血分数(%) 生活质量观察组 35 治疗前 45.26±1.96 62.52±3.11 38.13±0.35 61.25±3.11治疗后 36.11±1.13 42.15±2.11 48.21±0.21 95.04±3.11对照组 35 治疗前 45.26±1.34 62.89±3.11 36.94±0.31 61.21±3.24治疗后 39.25±1.79 54.48±2.11 37.22±0.31 84.02±3.55
观察组血管再通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时间更好,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时间分别是1.57±0.25 d、6.13±0.57 d,对照组血管再通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时间分别是6.35±2.79 d、15.23±1.55 d。
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P>0.05,其中,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面色潮红1例,呕吐1例,总发生率是8.57%。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面色潮红1例,呕吐1例,总发生率是8.57%。
冠心病经常合并糖尿病发生,这是因为糖代谢异常和脂质代谢异常之间关系密切,且在高血糖环境的影响下,血小板活性显着降低,并且具有更强的粘附和聚集,这很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另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血小板聚集,激活生长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增殖而导致冠脉狭窄,且狭窄越严重,管腔越小,病变越严重。因此,糖尿病治疗冠心病比较常见,其早期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具有创伤小,无胸廓切开术的优点,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常规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疗效、血管再通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时间、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生活质量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P>0.05。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察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可获得较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