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丽华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行业企业职工培训近年来有所发展,就其现状来看,经济效益不明显,培养质量饱受争议。高职院校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角色,必须在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文章主要从高职院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质量评估机制以及职工继续教育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建议,旨在帮助企业培养培训出更多有技能、有素质的劳动者。
[关键词]职工培训;体制机制;高职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1174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1职工培训
职工培训是指企业或企业相关部门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丰富员工知识,提升员工技能,改进员工工作态度。常见的培训形式多样,有企业内部开展的,也有聘请外部培训单位完成的。近年来,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有所发展,这一方式能有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2体制与机制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1]本文就“机制”的方面给予研究和建议:保障机制、与党政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评估机制、继续教育机制。
2国内外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现状
目前,我国在职职工教育培训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标准,都是企业根据技能及业务需求,采取不同形式教育培训职工。职业院校开展的行业企业职工培训近年来有所发展,就其现状来看,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一些职业院校不愿接受培训项目,培训质量饱受争议,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投入较少,设备场地师资不够理想。
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享誉世界,多国对此都有所借鉴。其职业教育包含: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转行培训。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有关专业部、劳动与社会秩序部组成了校企合作的决策机构,对校企合作(包含行业企业培训)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德国所有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要按照决策中枢制定的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由行业引导,以能力为本位,在教育与培训之间相互衔接。国家管理与职能框架(NGAF)是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最高决策机构。培训质量借助资格认证体系——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AQF)进行检验。而国家技能框架(NSF)的主要任务则是为职业教育和培训设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满足行业需要的培训课程。
3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现状及进展情况,我们对武汉市多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也对本校其他学院正在开展的企业培训进行了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组成员通过走访和文献查阅整理出目前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培训方式方法单一
培训方式仍以讲授为主,部分院校的培训课程已经实现理实一体化转型,但“做”的比例仍然不够,职工动手机会有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和职工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每个职工的情况了解不够,培训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一般培训结束后对学员的考核由培训老师自己完成,测评方法单一,测评方式一般沿循高职院校课程期末考核的方式。培训结束后缺乏跟踪、评估及反馈,学校不了解职工在返回工作岗位之后,培训对实际工作的效益,也不了解企业对培训的认可度,导致部分员工甚至合作企业消极对待培训,疲于应对,让培训流于形式。
32师资队伍胜任力欠缺
这里指的“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教师成功完成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思维模式和个人特质等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现在高职院校通过“双师”评定有效地改善了过去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但各个学校“双师”评定标准不一,认定条件不同,总的说来,对教师技能掌握层面的要求不高,相对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在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时,仍显得实践经验缺乏。
33培训课程实效性不强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乏存在这种情况:请个老师,找个教室,就完成了一次培训,根本不管培训内容对受训者有多少用途,意义有多大。职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培训课程的不适用性,培训工作的敷衍了事,不能通过培训对企业产生直接的价值,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培训产生反感。
4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体制机制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重点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2]《决定》要求:职业院校利用已有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强调了各级各部门完善相关支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发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培养培训更多有技能、有素质的劳动者。[3]
41建立并完善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机构。职工教育培训因为有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目前一般由相关学院自行组织开展。学院可设立企业职工培训办公室或成立社會服务工作专门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并给予其明确权责。责任部门及责任人要切实了解企业需求,认真研究培训方式方法,整合企业及学校资源,规划出有针对性、有实际效益的培训课程及培训项目。积极拓展培训市场,不断扩大职工教育培训规模,努力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为企业、培训职工在社会效益和职工成长方面做出贡献。
第二,建立好职工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培训师资库,专任教师经过专门培训及相应考核后获聘为企业培训师。同时,吸纳社会上专业能力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企业职工培训兼职教师。每次培训的内容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建议在培训工作开展前组织相关教师研究培训内容及培训课程,了解职工学习特点,形成完整的培训资源包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培训模式。
第三,制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保证每一期培训顺利进行。这些制度包括受训职工日常管理制度、教师上课考勤制度、培训经费使用制度等。让职工培训工作长期稳定统一规范地进行,使培训管理有所遵循。
42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
第一,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近年来,国家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鼓励一线职工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作为职业培训主力军的职业院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主动对接党政相关部门,主动承担培训任务,主动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第二,主动对接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涵盖了本行业的相关企业,它们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对其行业内的企业情况最熟悉,也最了解企业需求。所以,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互动合作,开展技能鉴定工作,提高技能证书的权威性和认可度,甚至可以通过加入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的权威性、行业性和服务性把职业院校打造成行业的培训基地、实验基地。
第三,主动对接企业。多年来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未能寻求到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眼下,职业院校可利用场地、设备、师资多重优势,主动联系企业,为企业提供职工教育及培训平台,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合作双赢。
43建立并完善职工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和培训质量不理想有直接的关系。要保证培训质量,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对每次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工作,要建立相关评估机制。
第一,对组织工作进行评估。一般内容包含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职工日常管理(考勤、技能考核、学习态度)、教师管理(教师出勤、教学态度)等,确保实现培训目标。
第二,对质量效果进行评估。一般通过对职工进行理论知识测评、实践动手能力测评,考查职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建立职工培训档案,记录培训考核情况,为日后职工继续教育提供参考。
第三,培训评估一般包含校内评估和企业方评估。条件允许,还可邀请第三方评估,如行业协会或行业专家团等。多方位评估有效保证培训质量,有助于职业院校长期稳定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
44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探索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衔接,为部分职工获取大中专文凭留下后门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必须重视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创建学习型企业。针对这一需求,职业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
第一,成立组织机构。由校企双方相关领导组成培训管理小组,根据职工需要和企业发展,结合场地、设备、师资、时间等条件制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及培训项目。
第二,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每一期的培训学员要登记入册,记录学员基本信息、培训学习内容、资格认证和培训考核情况,方便在后期继续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项目。
第三,尝试探索培训与学分转换。职工通过培训已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在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教育)过程中可以免修相关课程,根据相关资格证书转换课程成绩。
第四,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库,本着“共享、共建、共用”的原则,企业职工可通过账号安全登录之后,进入平台进行学习、查询资料,也可以自己定制学习包,还可以上传学习资料(经过专人检验合格之后)。这一方式为企业职工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7e0dd59fb9f3f90f76c61b52html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
[3]尹子云关于职业院校构建职工教育培训新机制的思考[J].广西教育, 2014(43):181-182
[4]龐晓玲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优势、意义及问题探讨[J].教育(文摘版),2017,12(11):254
[5]王琦高职院校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 2016(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