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肖云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在不断提高,许多幼儿园都将园本开发的课程资源和现有课程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在幼儿园是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的,而每个班级的幼儿又各有差异,所以园本课程必须走向班本化,最终成为适宜班级幼儿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该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实施?这是当下幼儿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在学习文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关美国高瞻课程“单项深度法”的文章,它的实践精要是“引入—拓展—创作—反思”,我们将此精要融入班本课程的建构中,进行了实践尝试。下面以中班班本课程《环保小卫士》为例,阐述单向深度法的具体实践路径及应用策略。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教育中大量的课程资源应该来自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样资源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多是一些零碎、细微的事情,教师只有抓住细节中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打开有效的教育之门。因此,建构适宜班级幼儿的班本课程要注重从生活中引入。
1.结合生活找到班本课程内容的引入点
班本课程的生发要从理解幼儿的生活、游戏、活动及经验之间的关系开始,教师应该看到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生发出一系列内容,特别是幼儿当下生活中有兴趣的一些点。在《环保小卫士》班本课程形成之初,教师发现部分幼儿会关注有垃圾被丢到了垃圾桶外面,并常常会来告诉老师。在解决孩子“小报告”的时候,教师带孩子讨论了“怎样处理好垃圾”这个问题。在讨论中教师发现,幼儿从这件事中产生了很多兴趣点,于是逐步跟进支持,延续创设了一些活动内容,形成了班级主题课程《环保小卫士》。这其中的引入点就是微小的“乱丢垃圾”事件,孩子通过对这个点的研讨与后续的观察,又发现了其他问题,如幼儿园户外的一些场地上没有投放垃圾桶。随着活动的延续,教师支持幼儿关注着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去讨论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借助幼儿对兴趣点的积极关注和探究,支持他们不断拓展活动范围和内容,为构建班级微课程提供了基础。
2.依托生活挖掘班本课程资源的引入口
课程实施中资源非常重要,教师要细心关注幼儿园现实环境中的条件和资源,并积极引入到活动中,让幼儿投入有趣的、有效的活动中去,满足幼儿积累新经验的需要。开展班本课程《环保小卫士》过程中,幼儿在想办法解决幼儿园场地上垃圾桶较少的问题时,对于足球场上要不要放垃圾桶产生了争议。于是,教师带孩子到隔壁小学的足球场进行了现场观摩并展开研讨,从而解决了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课程活动中,教师还组织孩子对园内垃圾桶进行多次观察,支持幼儿了解垃圾桶的标志和功能;投放废旧的保温桶,让孩子自主设计垃圾桶;用收集的废旧报纸、广告纸做垃圾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幼儿与教师通过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不断地丰富了班本课程资源。
语言交流是孩子表达、表现的主要方式之一。关注孩子的语言交流有助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从而找到课程延展的方向。在《环保小卫士》课程线索引入之初,教师就从幼儿的语言中挖掘到一些课程拓展的内容。现以一则案例来说明。
背景:孩子们在户外场地观察时发现,户外玩耍时擦鼻涕的纸找不到垃圾桶放,孩子之间就此产生了一些交流,教师进行了倾听和记录。
琪:这边很远都没有垃圾桶,我们可以跑到其他地方找垃圾桶丢进去。
玮:这边这么大一个操场都没有垃圾桶,跑去教室丢吧。
琪:跑来跑去太麻烦了,我们的教室还在二楼呢!
桐:有的小朋友是丢在草地上的。
博:那就是乱丢垃圾了!不可以!
鸣:我们买一个垃圾桶放在那里,就行了!
韬:我跟爸爸妈妈说去买两个。
博:我外公外婆也可以买。
雅:我讓爷爷奶奶也买。
琪:我们可以自己买。
玮:小孩子哪有钱!
琪:对哦,我们没有钱。
鸣:应该让老师买!
鸣:要不让打扫卫生的人买吧。
通过倾听孩子的语言,教师发现孩子们关注到幼儿园场地上垃圾桶不足的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任务抛给孩子,跟进指导。最终,孩子们想到向园长反映存在的问题,又在与园长的交流中得到要设计垃圾桶投放分布图的任务,由此,他们继续进行观察和统计。幼儿与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课程的生发点,使课程内容不断获得拓展和延伸。
好的课程一定是有目的的,而且这个目的是层层推进的。为了让班本化课程有效开展,教师需要调研本班幼儿的思维与情感特点、已有经验、兴趣需求、学习上可能的共性与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课程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为了有目的地支持班本课程的深度发展,教师要从环境创设、幼儿行为观察和班本教研三方面同步展开。
1.创设适宜的环境支持班本课程深度发展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情感、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能支持班本课程开展的环境,不但需要拥有教育价值,而且必须具备实用性。班级环境创设与优化应该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入手,也就是要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支持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环保小卫士》班本课程的开展中,除了利用幼儿园的大环境和自然资源之外,班级的主题环境也随之进行了跟进与调整。随着幼儿相关作品的增多,教师还利用互动展板支持幼儿交流、分享和展示。环境支持不仅鼓励了幼儿大胆创作,还为幼儿的持续互动提供了平台。另外,材料支持也是环境支持的一部分,幼儿设计垃圾桶时,教师在美工区提供了大量材料,如各色丙烯颜料、碎布、毛线、包装纸等,让幼儿在创作中有充分的选择权,满足他们活动的需求。
2.观察幼儿的行为支持班本课程深度发展
在實际开展班本化课程时,教师要着眼于班级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而不应止步于班级特色的追求。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要聚焦到幼儿多感官的、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上来。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审议,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教师在审议时要结合“通过教育来满足生活进步发展的需要”这一教育精神,把孩子在生活中的行为作为主要的审议内容。在《环保小卫士》班本课程审议中,教师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发现,课程实施对孩子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影响。有的家长说:“最近孩子特别讲卫生,自己不乱丢垃圾,也不让小妹妹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比以前讲卫生了,外出时有垃圾会装在口袋里,找到垃圾桶再去丢。”保育老师也配合教师做了幼儿行为观察记录,结合孩子的行为,评价他们在课程活动中的发展,审议课程的实践意义。教师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中看到了班本课程开展的价值,更加坚定了班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3.以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支持班本课程深度发展
班本化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既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关注过程中幼儿兴趣的变化,实时调整活动安排。因此,教师在支持班级课程的行进中,要基于自己的观察和真问题深入地开展班本教研。以下是一次《环保小卫士》班本课程教研的片段记录。
肖老师:今天孩子们出去实地观察时很兴奋,几个核心成员带着大家到处跑,感觉他们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的任务,就是去到处转转了。最后记录纸的分享有些孩子比较敷衍,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跟着说,出现了有的场地上放许多垃圾桶,有的场地上放很少的现象,还有很多地方孩子没关注到。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来说说下一步要怎么办。
徐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做的记录上只能画出一个角落,有的画出两三个角落,他们画不出一个场地上的整体位置,所以记录比较杂乱。
李老师:今天我在户外时,也听到有孩子在一起交流,感觉在南场地他们放的垃圾桶比较多,可能是因为这几周都在这边玩的原因。
肖老师:是的,琪画的设计图纸就是在南场地的足球场上放4个垃圾桶。李老师说的有道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实地观察。还有徐老师说的我也发现了,你们说如果提供简单的场地平面图,是不是对他们有帮助呢?这样孩子们在整理记录进行汇总时,就能更直观地看清楚位置了。
李老师:可以,我们就画一幅平面图吧。
徐老师:我们的幼儿园很大,画一幅大的平面图,对于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可能挑战太大了,他们现在还只能关注到一些角落。
肖老师:徐老师想得很周到。我们可以利用园所建筑物的自然划分,把场地分为北场地、中间场地和南场地这三块进行呈现,孩子出去观察后再一个一个场地分享和汇总。我刚才看到园长时跟她说了一下今天遇到的问题,她建议我带幼儿去小学观察一下,说不定会有收获呢,我觉得也可行。下周一继续进行实地观察和分享交流。在活动中孩子还有一些其他发现,我们也来说说要怎样支持。
本次班本教研中,教师发现孩子已经关注到不同的场地了,但是他们的记录表征能力还有限,最多只能记录两三个角落的位置,所以教师讨论要提供各个场地的平面图,作为支持。另外,教师还关注到孩子考虑的点比较多,如一些孩子想到“垃圾桶不能放在走路的地方”“垃圾桶的距离不能太近,会浪费”“垃圾桶的距离也不能太远,不方便”等问题。教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后,尝试把幼儿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抛给他们,从幼儿的实际水平与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支持,这样的班本教研无疑会让孩子的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教师在尝试借助“单项深度法”的理论精要去开发和建构班本课程时,发现班级的生成课程内容日益丰富起来,在观察与评价时也看到幼儿在一些领域超越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水平。但由于孩子的兴趣及教师的关注点不均衡,要想达到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还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教师课程的“拿来主义”一定要转变
教师要改变之前“离开了专家研发的教材就不知道要干什么”的状态。幼儿的课程应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身边的事物,班本课程要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进行生发、整合,这样就会发现课程不仅更受孩子欢迎了,还在不知不觉中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需要。下图是中班《环保小卫士》课程开展后整理出的小主题网络图。从网络图可以看出,班本课程以幼儿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内容为主线,跟随幼儿在活动中生发出的兴趣点,不断延伸与拓展,班本课程的主题也随之展开,涉及多个领域,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课程实施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之前,许多教师理解的课程实施就是进行集体教学;而现在,教师发现只要孩子在探索与其兴趣主题相关的内容,不管是集体教学、区域活动还是户外探索等,都是实施课程的方式。课程无处不在,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实施《环保小卫士》班本课程中,幼儿在晨间活动时,可以去观察垃圾桶的使用情况;在美工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设计自己喜欢的垃圾桶;在建构区,可以进行垃圾桶的建构,还能设计不同造型的垃圾房图纸;在散步时,大家可以观察交流“哪些地方有垃圾桶”“这个地方的垃圾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等问题。
3.认同课程参与者的多元化
教师要认同,在幼儿课程实施中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之前的课程实施任务基本是由班级教师完成的,大家觉得课程内容必须是教师教的东西。现在,课程实施者以班级教师为主,也会让一些辅助者加入进来。如果孩子在相应的领域经验更丰富,就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辅助者;《环保小卫士》班本课程中,在解决买垃圾桶问题时,园长也被拉入课程中,给予孩子支持;在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时,幼儿园的清洁工和小区的垃圾管理员也都是访问的对象。
总而言之,建构班本课程是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应顺应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努力在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资源,并采用适宜的策略,促进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建构属于幼儿的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保障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