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在古诗文赏析中的应用

2019-05-30 01:53张素凤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铠甲本义缝隙

张素凤

一、什么是“寄于形”的隐含义素

隐含义素是指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未进入释义系统的附带义素,是“那些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义素”。不同类别的隐含义素有不同的探求方法:对于“寓于音”的深层隐含义(即核心义素),“语音线索是我们认识和研究词的深层隐含义的重要途径”,即根据同源词之间“音近义通”的规律,以语音为线索归纳同源词的共同核义素;对于“依于义”的隐含义素,一般以词的显性意义为依据,借助与词义相关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以及心理认知规律等,分析、阐释伴随词义的潜在义素,因此词义是探求这类隐含义素的重要线索。除了这两种途径,隐含义素还有一种可依据的探求途径,即利用语词的书写形式—汉字形体——来探求。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显然,其中引申义赖于产生的“本义的特点”不同于本义,它往往不进入释义系统,而是依附于本义的隐含义素。如“落”的本义是“草木花叶等脱落”,蕴含着“离开母体”的意义特点,“离开母体”并不进入释义系统,属于“落”的隐含义素。这种依附于本义的隐含义素,其探寻途径不仅要追溯到词的本义,还要追溯到词的本义赖于抽绎的字形构意。因为汉字构意是结合语言意义分析出来的字形构造意图,是语义的具象化、可视化,所以,字形构意不仅是抽绎概括本义的重要依据,也是抽绎“本义的特点”即隐含义素的重要依据。我们称这种从汉字构形中抽绎出来的隐含义素为“寄于形”的隐含义素。

隐含义素没有进入字典辞书的释义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隐含义素的作用可以忽视。隐含义素就像生物体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虽经多代变异却仍对语词的使用有着不可忽视的规约作用,是词义引申发展的内在依据和线索。汉字构意的具象化和可视化特点决定了“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此非常适合用来进行中小学诗词教学。本文以“开”“发”为例,具体说明“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在古诗文赏析中的应用价值。

二、隐含义素显性化有助于增强诗文意象的画面感

隐含义素具有隐含性和潜在性,因此利用隐含义素解析古诗文时,首先要将隐含义素显性化。下面以统编本教材古诗文中的“开”“发”为例,具体说明。

1.“开”的隐含义素在诗文解析中的应用

范仲淹《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课下注释把“开”解释为“指天气放晴”;欧阳修《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课下注释把“林霏开”说解为“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即把“开”对译为“散开”。这两种解释都很准确,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把“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特点显性化,并融入文意理解中,则“连月不开”的意象更为具体生动:连续几个月天空都被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就像一个闭合的整体,连个缝隙都没有。这样就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雨笼罩、不见天日的环境中,从而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样,“开”的隐含义素显性化也使“林霏开”的意象更具体,更具画面感:雾气把树林笼罩得严严实实,一点儿缝隙都没有;太阳一出来,阳光把雾气驱散了,像掀开了罩在树林上边的盖子。这样就使太阳出来雾气散去的意象在读者眼前活起来,动起来,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2.“发”的隐含义素在诗文解析中的应用

“发”的隐含义素“由此处到彼处”可表示具体人或物的位置变化,译为“出发”。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上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郦道元《三峡》(八年级上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中“发”的意思是“出发”,即由此处到彼处;其中“发”的宾语分别是代表此处的“清溪”和“白帝”,可见“发”的语义焦点在“此处”。

“发”也用来表现抽象事物“由此及彼”的变化,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上册)中有两个“发”字:“舜发于畎亩之中”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两个“发”都含有“由此处到彼处”的意思,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发”侧重于“此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发”侧重于“彼处”。由于隐含义素的侧重点不同,两个不同语境中“发”的意义也不同。“舜发于畎亩之中”中“发”的意思是“发端、兴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舜从田地之间被起用。不难理解,“发”的隐含义素也包含“彼处”(指舜的功绩),但这里强调的是其出身“此处”,因而“彼处”被弱化而不出现。“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发”的意思是“显现、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发”的隐含义素也包含“此处(内心)”,但这里强调的是“彼处”即“在声音中”,因而“此处”被弱化而不出现。同样,《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下册)“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和《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发”的语义焦点都是“彼处”,意思是“显露,表现出来”,这里不再详细分析。

可见,隐含义素显性化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诗文的意义,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深刻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三、隐含义素显性化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文意义

李贺被称为“鬼才”“诗鬼”,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常常刻意创新,因而显得晦涩难懂,后人在理解上常常出现分歧。他的代表作之一《雁门太守行》(九年级下册)“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注释就有各种不同的说解,以下通过“开”的隐含义素,对这首诗重新进行解读。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用黑云压城的自然天气状况作喻,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形势,对这句话的理解基本没有什么分歧。对“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理解则分歧很多,统编本教材注释为“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这样翻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开”字的意义没有落实,因而诗中“开”字显得多余;二是说铠甲像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与铠甲的颜色特点不符,同时与上联“黑云压城”的衔接有点突兀,逻辑上说不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从“开”的隐含义素入手来分析。根据“开”隐含着“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过程,则作“金鳞开”的事物在“开”之前应该呈闭合状态,即看上去是一个没有缝隙的囫囵整体;这个事物“开”后的样子是中间裂开一条条缝隙,看上去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那么,这个原是闭合整体而后裂开缝隙像金色鱼鳞一样的事物到底是什么?课下注释把这个事物看成铠甲,的确,排列整齐的铠甲跟鱼鳞十分相似。然而,根据“开”的隐含义素,如果“开”的对象是铠甲,则众多铠甲在“开”以前应该是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这显然不合情理;同時,铠甲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在阳光照耀下也不会呈金色。如果“金鳞开”的事物不是铠甲,那应该是什么呢?联系上句“黑云压城城欲摧”,“金鳞开”的主语也可能是黑云,或者说被黑云笼罩的天空。如果把“金鳞开”的主语理解为“黑云”,则以上问题都可得到解释。

第一,与“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特点相符,“黑云压城”表现的是空中黑云“开”之前一点缝隙都没有的囫囵整体状态;“金鳞”(一片片金色鱼鳞)是对空中乌云裂开一道道缝隙状态的比喻。第二,“金鳞”之“金”的意义得到落实,太阳光照在裂开缝隙的一片片云上,把一片片云都染成了金黄色,用“金鳞”比喻十分贴切。第三,从“黑云压城”到“金鳞开”,既是对天气变化的描绘,又是对战争形势变化的比喻;“黑云压城”比喻敌军的强大攻势和守军的险恶形势,“金鳞开”比喻战争形势出现了转机,出现了一线希望。第四,对这一线希望和转机的来源也有所交代,即城内守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况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无所畏惧。这样,这一联诗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用“黑云压城”到“(黑云)金鳞开”的自然天气变化,象征守军将士的处境由艰难险恶到逐渐出现希望和转机。

可见,从“开”的隐含义素出发,通过将“开”的隐含义素显性化来解析这首诗,使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诗意变得十分顺畅,意象更加具体生动,其诡丽奇峭的语言也迎刃而解。同时,对诗意的合理解释也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诗中象征、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法。

诸葛亮《出师表》(九年级下册)“开张圣听”的课下注释为“扩大皇帝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从词的隐含义素看,“开”包含着“圣听”由闭塞到打开的变化,它与“张”的“扩大、增大”明显不同,因此“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打开被堵塞的言路,扩大圣上的听闻;而不应该像课下注释那样,把“开”的意思省略掉。

四、隐含义素显性化有助于理解诗文炼字之妙

“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也可用来表现花瓣从蓓蕾的闭合状态到张开、绽放为花朵的变化,即“开放,绽放”。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上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年级下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陆游《卜算子·咏梅》(八年级下册)“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秋瑾《满江红》(九年级下册)“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其中“开”的主语分别是“菊花”“梨花”“梅花”“黄花”,都是花,“开”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它们由蓓蕾绽放为花朵的变化,这与“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特点”十分吻合。而《庭中有奇树》(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中用“发”而不用“开”,因为主语是“绿叶”,意思是从绿叶中“长出,生出”繁盛的花朵,也含有“由此及彼”的意义特点。

欧阳修《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野芳发而幽香”,课下注释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即把“发”解释为“开放”,把“芳”解释为“花”。这样解释是否合适呢?根据“发”的隐含义素,文中“由此处到彼处”的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发”的主语是“野芳”,即“野芳”由此处到彼处,这正与“芳”的本义“芬芳、芳香”能够发散的特点相吻合。因此“野芳发而幽香”应该解释为:野生花草的芳香散发出来,(空气中)充满了清幽的香气。课本把“芳”辗转解释为“花”,把“发”解释为“开放”,是不恰当的。

可见,“花”与“开”搭配,形象地表现了花瓣由闭合的蓓蕾绽放为花朵的变化;“芳”与“发”搭配,形象地表现了芳香由花朵散发到空气中的变化。这与动词“开”“发”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由此处到彼处”十分吻合。由此可見,隐含义素显性化不仅有助于辨析“开”“发”的词义差别,而且可使诗文的炼字之妙既可“意会”,又可“言传”。

猜你喜欢
铠甲本义缝隙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对峙
雨的缝隙
铠甲选购指南
鲜花铠甲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