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学分析及策略

2019-05-30 10:48:04周华艳
语文建设·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说明文课文文章

周华艳

统编本语文教材确立了“让语文课往课外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的理念,以及“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法,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则由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上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读课的课型定位,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落实自读课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不待师讲,自能读书”乃至“不需要教”的境界。

笔者结合教材的编写体系及具体课例,结合“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的两个核心理念——“包容、自主”,提出四种教学策略,以便有效实施自读课文的教学。

一、借助阅读提示、批注策略

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没有设置练习,目的是加大学生自主阅读的力度。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提醒和解释,既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文设置的旁批,主要是提示学生课文的重点、疑难、精妙之处。阅读提示和旁批的编写有其充足的考量。原因如下:一是基本性,阅读提示和旁批旨在给广大师生一种最为基本的阅读指引和路径,不同的自读课文教学均有章可循;二是关联性,阅读提示和旁批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二者与整个单元其他方法的提示又是紧密联系的。教师要把握其内在的体系和隐含的路径,引导学生思考批注背后的东西;要将阅读提示、文本、旁批作为一个整体深入研读,引导出深入精彩的自读课堂,创设开放的自主阅读空间。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结合阅读提示和批注就能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想象的魅力。文中旁批有三个,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三个批注的导向是人物形象、文体特点、生活联系。教师可以结合这三个旁批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并运用阅读提示的比较阅读发挥想象力,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其学习重点一是朗读,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正在于诗一般的语言。本课的阅读提示也为教师提供了品味语言的范例(“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方法(“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和路径(“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朗读并细细品味”)。教师以此辅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既完成了课文的学习任务,又让学生在自学时有的放矢,真正收到实效。

二、由扶到放、由教到用策略

“自读”,顾名思义,是自主阅读,而“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由阅读”,更不能沦为做习题式的阅读或读读记记背背式的阅读。它理应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专业而高效的“自主阅读”。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能够由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的内容尽量不要去讲;另一方面,自读不等于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加强对于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等等。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梦回繁华》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已经有所认识,对说明文知识和说明文阅读的策略应该能够初步把握,所以本课学习不必再对说明文知识条分缕析地归纳讲解,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作为说明文的特征,进一步体会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四个问题: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2.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3.你认为阅读此类文艺性说明文,该用怎样的方法?4.推荐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设计自读课教学,不能局限于“这一篇”,而要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围绕单元目标,确立自读方向、重点。课堂上运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的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自读课的初衷——“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法迁移、运用,更好地开展学习。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霍懋征所实践的,用以一带二、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教学,不仅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而且让学生读得多,眼界更加开阔,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加丰富、更加牢固,能力的提高也就更快了。

三、主题式学习策略

统编本教材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内容还是教学重点、难点,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在设计自读课教学时要有全局意识,把文本放到整个单元中去看,甚至放到整册书中去看。弄清文本在单元以及整册书中的作用,明确训练点,以“一课一得”理念把知识点分解到各堂课、各步骤中,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如果面面俱到,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什么能力也没有形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多目标往往等于无目标”。因此,在梳理的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弄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章的共性。

结合“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中的主题式学习特点,我们可以围绕单元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开展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第二单元散文诗两首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把三篇文章组合成为一节组文朗读课——现代诗朗诵课。学生通过朗读,解决了课文批注中的问题。另外,针对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我们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唤起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用相同题材设计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提高。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第四单元自读课文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把这两篇整合在一起,进行以“个人成长”为主题的阅读,这些文本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整合归纳既可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视野。通过本篇课文探索同类文章写作的方法和规律,可以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能体现自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策略

同一单元内的教讀课、自读课是通过互相配合,共同达到单元目标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停留在备“这一篇”上,而要从彼此配合的角度思考得法与用法的配合以及能力迁移问题。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在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中可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知识来品析课文。

除此之外,还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培养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借助“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的“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文章。结合阅读提示开展教学时可拓展汪曾祺的美文《翠湖心影》《我爱我的家乡》,形成以写景散文为专题的群文自读课。以赏析写景语言为契机,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加以适当分析。取之于同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又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仅适合朗读,更是在拓展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加深了解作者的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语言和写作风格。学生可以从中摘抄优美语句,获得不同的启示。拓展延伸可以把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

总之,有效的自读课文教学就是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再成为空谈。教师的教学需要集众家之长,兼容并包,跳出一篇课文的“单打独斗”,不再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教师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对所有的教学资源整体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循序渐进,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说明文课文文章
说明文阅读专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