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主题词”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2019-05-30 01:33
成才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题词导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中杀出重围,一直是我思考的课题。经过多年实践,我发现完全可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采用一种叫做“主题词导学”的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主题词导学的教学意义

1.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度

何谓主题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用来表明图书、文件、文章等主题的词和词组。”不管是什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我们都会确定一个或几个与课文相关的关键词,我们称之为“主题词”。例如,在语文《松坊溪的冬天》一课中,它的主题词就是“冬美”;在数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它的主题词就是“特征”;在社会课《我的一家》一课中,它的主题词就是“和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可以由不同的改建组成学习路径,教师可以沿着这个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一个主题词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内涵,主题词与主题词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主题词,构建一个关系图,而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图,就是导学路径图。如:

主题词的提炼,与教学的重难点的相关,也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度相关。通过课文主题词的提炼,教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路径,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开展课文的整体阅读和学习理解。

2.实现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突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主题词来源于教材的内容,主题词的提炼既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把主题词作为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媒介,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

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的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为了使重难点一清二楚,备课时,我们会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题词进行精确提炼。比如:我们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梳理的难点是“圆的特征”。为了突出该重难点,课堂上,老师便围绕“特征”这个主题词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学生通自己动手将圆片进行对折,然后观察和测量对折后的折痕,就能很快在探究中得出圆的“特征”,即“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了解课堂中某些概念性强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很难。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主题词“特征”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直奔中心,直捣黄龙,很快突破重难点。可以说,用主题词引导教学来突破重难点,省时省力,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3.促成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出,任何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以一定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的,没有概念,就没有知识网络的形成。任何创新也都必须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对旧概念的理解,就没有对新概念的掌握;没有发现两个概念之间新的联系,就不可能创新。

学生接受知识,首先是从接受概念开始的,而概念就表现为一个一个的词,尤其是课文中的核心词、主题词。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遴选出主题词,正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最佳学习路径。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主题词的作用是解读文本、组织教学。教师从文本中选取出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或体现教学目的)的字词作为主题词。而寻找、确认、解读主题词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进行课文解读、文路梳理、教学目的确定、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而学生也能够通过主题词的牵引不断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高效。

二、主题词导学的实践探索

(一)主题词的选择策略

主题词虽然是一种无需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但绝不是说,随便从文章中摘取几个词语,都可作为主题词。实际上,主题词的界定和确认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规则:一方面,主题词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主题(教学目的),具有指向意义;另一方面,所选用的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一个主题词对应文章的某块内容,也可以把几个主题词联起来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或实现一个完整的目的。具体来说,主题词的选择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

1.从文题出发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那个“眼”,窥探出诗文的主要内容,比如:古诗《秋思》,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一个“思”;再如《索溪峪的“野”》的关键点就是“野”。但是一篇文章确定一个主题词往往还不够,还要寻找与核心主题词相关的拓展主题词。如:在《快乐王子》一文中,核心主题词是“快乐”,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教师还可以选择另外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善良”,一个是“真诚”。选择这两个关键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事件中去了解人物形象,即让学生从小燕子帮王子做的那些好事中去体会人物的宝贵品质;同时,教师选择的“善良”“真诚”这两个关键词又是紧紧围绕“快乐”这个主题词来展开的,它们为学生理解王子的“快乐”做了充分的铺垫。可以说,这几个主题词的遴选,不仅理清了文章的文脉,也揭示了“快乐”的真正内涵。

2.从单元导读出发

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话题组织单元的,围绕单元话题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时代精神、生活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文章做课文。以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本册教材25篇课文,分为八个单元,单元话题依次是“快乐少年”“骄傲中华”“爱在人间”“新奇发现”“自然奇观”“科学想象”“感悟生命”“花与生活”,那么主题词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些话题选择。如:“快乐少年”可着眼于“快乐”,探寻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少年;而“骄傲中华”则可着眼于“骄傲”,探寻我们的国家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等等。

3.从目标设置出发

文章常读常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语文课文,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因此,在确定主题词的时候不一定要拘泥于作者的本意,可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来选择课文关键词。如:《大雁归来》这篇文章,许多人把它定位为环保教育,但是在阅读中教师却发现,作者利奥波德详细描写了大雁的鸣叫和飞翔过程。教师认为,自由鸣叫和自由翱翔是大雁的天性,这和文章最后提到的“野性”——天性,是一致的。于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解读把本文的主题词确定为“野性”,而为了表达对野性的理解,又确定了“缄默、窥探”作为主题词,其中“缄默”主要从人类的缄默以及面对大自然的喧闹之间形成对比,而“窥探”主要从大雁面对人类时的顾忌以及面对大自然时自由的翱翔之间形成对比。通过“缄默、窥探”这两个主题词的对比解读帮助学生明确了“野性”的含义,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主题词是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来选取的。

4.从情感燃点出发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词语蕴涵情感,作者情意的表达常常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那么主题词的选取就需找准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以此展开教学,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如:《秋天的怀念》中反复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史铁生的母亲在临终前对双腿截瘫的儿子撂下的一句话。初读这句话,可能觉得没什么,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后再来体味“母亲”说的这句话,我们就会发现,“好好儿活”这个主题词正是我们要找的精神和心灵的入口,把“好好儿活”作为主题词,教学大有文章可做。

(二)主题词导学的方式

确定了主题词,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主题词来导学了。而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主题词实现导学目的,了解清楚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主题词在导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1.理清主题词之间的关系

语文主题词导学就是一种以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词汇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从而理解全篇课文,突破教学重点的教学策略。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作为教师,一般都把讲清楚主题词,确立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当作课文教学的重点来处理。以语文学科来说,有的课文选取一个主题词,其主题词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的课文需选取几个主题词,那么主题词之间就有一定的关联,可以是从属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多个主题词的排列,要反映出各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性要求,要力求做到有利于明确文章的思路脉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更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祝你生日快乐》这篇文章讲述了“我”为我的朋友约翰生日无人过问而担忧,而“我”的妈妈出乎意料地买来蛋糕为约翰庆祝生日。通过这件事赞扬了“我”和妈妈真诚对待朋友、热诚关爱朋友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种人性的宝贵品质,本课的主题词定为:“窘”“交往”“乐”“爱”。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约翰的“窘”——因生活的窘迫被同学嘲笑而没有朋友;然后,了解“我”与约翰的“交往”——通过交往“我”了解了约翰;之后,约翰收到妈妈生日礼物的“乐”,既体现了他个性的活泼,又体现了他从“我”和妈妈身上感受到的“爱”。这样一步一步,使课堂教学逐层递进、逐层深入,实现了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

2.围绕主题词提出学习问题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是与教师如何引导密切相关的。如果让学生围绕主题词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容易得到激发。例如:六年级语文《囚蚁》一课,设定的主题词为“囚”,那么围绕“囚”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就是:“囚”什么?为什么“囚”? 怎样“囚”?“囚”的结果怎样?解决了这些疑问,文章自然就读得懂,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利用主题词整合教学内容

荀子曰:“不全、不碎、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或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主题词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将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教师引导之处整合起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用主题词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将主题词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这些小问题来整合课文内容,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主题词,弄清了它们与课文需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使课文的整体面貌一目了然了。

4.利用主题词设计教学环节

语文主题词导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主题词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恰当使用能使语文课堂显得既简单又精致,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利用主题词串联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是主题词的重要作用之一。比如:古诗《秋思》围绕主题词 “思”设计了这样的四个教学环节:一是课前谈话,引入“思”文;二是初读古诗,理解“思”意;三是精读古诗,感悟“思”情;四是品悟写法,深化“思”境。这四个教学环节让整个课堂教学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读——品——悟——写”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在这条主线索的引导下,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写作热情等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内容则成了学生深化学习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它的呈现完全服从于主线索展开的需要。主题词的引导实现了课堂教学环节的简化,让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浑然一体,又有层次、有梯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要注意主题词是词,不是话,也不是短语,主题词不宜过多、过大。无论什么教材,一节课的主题词都不宜过多。因为主题词是教学的中心,是难点,多了,中心就突出不了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找准主题词帮助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这是主题词导学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主题词导学重难点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