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安 莫敏丽
2015年11月27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1/10,国家级贫困县28个,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或边境地区,减贫、脱贫任务艰巨。
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西减贫、脱贫成绩斐然,“2016年,广西有111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脱贫人口数位列全国第一,减贫速度排全国第二;2017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出台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办法,落实52.3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投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67亿元发展扶贫产业;2016—2018年,广西仅用三年时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8万人;2012年以来,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实现1999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
《广西日报》作为省级党报,是省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宣传阵地,肩负宣传党和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传递扶贫经验和信息,营造扶贫氛围,鼓舞扶贫士气,凝聚扶贫共识,履行舆论监督等重要使命。因此,对《广西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对于探讨新闻媒体如何完善精准扶贫报道体系,助力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广西日报》有关精准扶贫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为研究对象, 从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报道地区以及报道内容“精准”等方面来考察《广西日报》的精准扶贫报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所呈现的报道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上述研究问题,结合报道样本的内容,建立本研究的类目表。在此基础上对所搜集的报道样本进行整理、编码,并将数据录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来勾勒样本报道所呈现的特征。
1.报道体裁
报道体裁是指新闻报道在思想内容、安排结构、表达方法、使用语言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2]不同的报道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报道体裁分为消息、简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深度报道六种。
消息、简讯、图片新闻对信息展示相对浅层,而通讯、评论和深度报道则是对内容的深层次挖掘。
2.报道来源
报道来源是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本研究将报道来源划分为以下四类:
(1)官方:包括政府官员、扶贫干部、扶贫专家等。
(2)贫困群众:扶贫对象、脱贫群众等。
(3)新闻记者:体现记者或报社观点的报道归于此类,如评论、社论等;
(4)其他:没有明确的消息来源,如“据悉”、“据了解”的消息,或者除去以上三类人物的其他群众,如扶贫志愿者、扶贫医护人员等。
具体做法是,一篇报道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就将其作为新闻来源;一篇报道多种观点,哪种观点出现次数最多,就将其作为新闻来源;一篇报道没有任何人发言,仅描述精准扶贫事实,将其新闻来源划分为官方。
该项考察的是新闻报道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精准扶贫活动中的哪一类主体?哪一类人被报道得最多,或者谁最经常通过媒体发声?
3.报道主题
结合“区域新闻”专版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一篇精准扶贫报道所侧重的具体内容,本研究将报道主题分为:
(1)产业扶贫:有关贫困地区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第一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第二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的报道。
(2)健康扶贫:有关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报道。
(3)教育扶贫:有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技能培训、法律宣传、乡风文明宣传等方面的报道。
(4)社会扶贫:有关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捐资助学、合作社扶贫模式、电商扶贫、党员干部扶贫、法律援助、就业帮助等的报道。
(5)政策保障扶贫: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各县市自行实施的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关注留守儿童、妇女等重点群体的报道。
(6)日常工作扶贫:有关领导视察慰问、党员扶贫活动、工作计划、建档立卡、扶贫成绩、个人脱贫典型的报道。
(7)科技扶贫:有关在贫困地区推广科学技术和种植养殖良法、推广特色产业科技等方面的报道。
(8)金融扶贫:有关信贷支持、扶贫资金支持脱贫的报道。
(9)就业扶贫:有关社会和国家提供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报道。
(10)扶贫经验建议:有关各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经验的报道。
(11)国际扶贫:有关国际间互助扶贫、国际扶贫经验介绍的报道。
报道主题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该项的目的是考察媒体对精准扶贫报道的侧重点,其与广西精准扶贫工作的侧重点是否吻合,是否反映了广西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
4.报道区域
报道区域指的是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具体市县。《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所涉及到的报道区域,按照地市划分:百色、河池、南宁、崇左、防城港、柳州、桂林、来宾、贵港、钦州、玉林、北海、梧州、贺州。
该项主要考察在精准扶贫报道方面,媒体报道的数量和密度是否与各地市的贫困人口分布、贫困程度及精准扶贫难度、成绩等相一致,是否存在地域报道失衡的现象。
5.报道内容的“精准”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讲话》提出了“六大精准”要求: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报道同样要做到“精准报道”,把精准扶贫的“精准”报道出来。本文将精准扶贫报道的“精准”分为六类:
(1)扶贫对象精准:建档立卡识别真正贫困人口的工作。
(2)项目安排精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实施项目安排,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3)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
(4)措施到户精准:将贫困户纳入现代产业链,以具体的措施帮助其脱贫致富,如合作社产业组织模式、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捐资助学、搬迁补贴等。
(5)因村派人精准:干部支援、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制度。
(6)脱贫成效精准:对脱贫结果反复考察,防止“被脱贫”等虚假现象。
该项考察的是“区域新闻”专版地精准扶贫的报道主要突显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哪些方面的“精准”,是否有所忽略。
“区域新闻”专版是《广西日报》专门用于报道广西14个市区的重大新闻,主要报道区内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政治会议、扶贫工作和成绩、文化活动等内容。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6年广西减贫111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减贫人数排全国第一位,减贫速度25%,排全国第二位。2017年,广西减少贫困人口95万人,减贫速度27.8%。因此,本研究选择广西精准扶贫成绩显著的2016、2017两年内《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的精准扶贫报道(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为研究对象,更具典型意义。
经初步查阅发现,2016-2017年《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对精准扶贫的报道数量多达上千篇,而且报道的频率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研究者的时间、精力等因素后,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首先,选取《广西日报》2016年1 月 1 日至 2017年12 月 31 日的24个月;其次,从每个月中抽取一周,共抽取24周;然后,在抽取的24周中,除去周六周日(这两天没有“区域新闻专版”),每周连续抽取2天;最后,在抽出的48天的《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中筛选出具体的精准扶贫报道,以篇为单位对所得样本进行编码。
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区域的具体资源、条件、环境和贫困户的具体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本研究将精准扶贫报道界定为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报道类型包括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凡报道的标题、导语或主体内容中有“扶贫”、“脱贫”、“减贫”、“精准脱贫”等关键词的,或者内容中包含与“扶贫”意义接近的词语,如“贫困户”、“脱贫致富”等,均作为研究样本采集。图片新闻以文字说明为参考对象。按照上述方法抽样,本研究得到有效样本154篇,其中2016年82篇,2017年72篇。
通过统计,154篇样本中,消息97篇,占总报道比重为63%;简讯3篇,占总报道比重为2%;通讯31篇,占总报道比重20%;评论9篇,占总报道比重5.8%;图片新闻14篇,占总报道比重9.1%;深度报道0篇,占总报道比重0%。
表1 样本报道体裁的分布
由此可发现,消息类报道为《广西日报》“区域新闻”精准扶贫报道的主要体裁,通讯也是常现体裁,图片新闻、评论、简讯和深度报道所占比重小,出现次数也少。消息简要快捷,能在有限的篇幅里给读者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于一周才能在《广西日报》上出现一两个版面的市县,消息能尽可能多地并且及时地展示该市县的精准扶贫动态,如建档立卡、产业发展、领导下乡等日常扶贫工作。通讯是具体详细地描述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在精准扶贫报道中通讯主要描述具体市县的产业发展情况,展示脱贫成绩。描述具体人物也是以扶贫干部为主,鲜有专门报道脱贫群众的通讯。
此外,图片新闻占比重近十分之一,评论和简讯也有相应比重,报道形式相对多样。《广西日报》是严肃的党报,精准扶贫的报道更应该是有深度有内容的,但是在抽样报道中深度报道为0篇。以简明扼要的消息为主,深度报道为0篇的状况反映了《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的精准扶贫报道整体上显得浮光掠影,缺乏深入挖掘。精准扶贫报道不仅要让读者知晓扶贫的最新动态,还要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对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献言献策,让贫困人口“真脱贫”。
表2 样本报道来源的分布
官方的新闻来源报道数量最多,占总报道比重达82.5%,《广西日报》作为广西最有影响力的党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责无旁贷,并且来自官方的信息往往会更加准确、有据可循。这可以解释官方报道来源的高占比。正如台湾学者罗文辉指出的:对媒体和记者来说,一般会偏向官方以及对己方有利的消息源[3]。
报道来源于贫困群众的报道数量仅有16篇,占总报道比重的10.4%,贫困群众在媒体上发声的机会太少。内容大多为扶贫对象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肯定、扶贫对象的脱贫愿望、扶贫干部带动村民一起脱贫等,报道中鲜有涉及脱贫群众的脱贫经验、个人主观认知的变化、个人能力发展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等。在精准扶贫报道中贫困群众应为主体,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把报道做得更深入人心。
新闻来源于记者和其他的报道占总报道比重不足10%,记者的新闻来源主要是评论,记者在评论发表个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其他的新闻来源更少,除去一个新闻来源是扶贫志愿者,另一个新闻来源就是“据悉”此类不明确的来源。说明《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精准扶贫报道的消息来源是比较可靠。
表3 样本报道主题的分布
从表3可以看到,产业扶贫和日常扶贫工作占据报道主题的半壁江山,教育扶贫、社会扶贫、政策保障扶贫的占比适中,科技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的占比极小。国际扶贫主题报道为0,区域新闻虽然说只是报道本地区的新闻,但是扶贫是全国全世界的共同任务,不能不与外界交流,不与世界接轨,不借鉴外部经验。
涉及到产业扶贫主题的样本有43篇,占总报道比重最大。贫困地区急需发展经济,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样本报道的产业扶贫主要涉及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业等。在43篇产业扶贫报道中,第一产业占比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开发旅游资源,能发挥当地优势。而第二产业扶贫的报道为零,说明《广西日报》对于第二产业扶贫的报道不够重视。综合产业扶贫报道仅有三篇,报道次数过少。
表4 样本产业扶贫报道的产业分布
表5 样本报道区域的分布
根据表5,河池、来宾、贵港出现的报道最多,防城港、贺州、梧州、北海出现的报道小于等于4篇,报道防城港的篇数为零,篇数差距大,地域报道严重不平衡。
表6 样本报道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
广西是中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南宁市有3个,河池市有7个,百色市有9个,崇左市、柳州市、来宾市、贺州市各有2个,桂林市有1个。在154篇样本中,51篇为涉及到国家级贫困县的报道,占总篇数的1/3。51篇关于国家级贫困县的报道涉及20个贫困县(见表6),还有隆安、上林、罗城、靖西、那坡、凌云、三江、富川8个贫困县没有涉及。其中有关河池市贫困县的报道篇数最多,百色和来宾次之。各个市贫困县的报道数量与贫困县数量基本相符,河池和百色的贫困县最多,对这两个市贫困县的报道也最多。总体呈现出越贫困的地区报道数量越多的规律。
广西的贫困县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样本中出现的20个贫困县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其中都安瑶族自治县报道次数最多,达7篇,其次是金秀瑶族自治县,有6篇,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精准扶贫报道中均有出现,说明《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的精准扶贫报道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是有所侧重的,有利于民族团结。
表7 样本内容“精准”报道的分布
从表7可以看出,项目安排精准和措施到户精准篇数最多,分别占38.3%和37%,主要描述的是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产业、多种措施帮助贫困户自主脱贫、提供脱贫经验,以报道最新的扶贫动态为主。资金使用精准的报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负面新闻,主要为扶贫干部贪污扶贫公款,另一部分就是为贫困户提供资本借贷服务。因村派人精准的报道为贫困地区扶贫干部的委任和做出的贡献,以正面肯定的新闻倾向为主。有关扶贫对象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报道数量最少。
通过上述对样本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广西日报》“区域新闻”精准扶贫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1)既突出扶贫更突出精准。从报道区域和报道的“精准”来看,贫困县越多的地区在精准扶贫报道上“亮相”也越多,体现媒体对精准扶贫的支持,对贫困地区额外关注。精准扶贫报道的“精准”在报道中体现最多的是项目安排精准,其次是措施到户精准。报道基本上能够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反映了精准扶贫施策的地区特性和因地制宜。(2)注重各地扶贫经验介绍和相互借鉴。精准扶贫报道的内容多样,侧重对各县市精准扶贫经验的报道,报道中有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也有通过发展合作社互帮互助共同富裕的村子,也有通过扶贫资金的帮助而创业成功的贫困户。扶贫经验互相借鉴,可以为各个县市的精准扶贫提供思路,也能为广西甚至全国消除贫困做出贡献。(3)报道量大,篇幅多,以正面报道为主。大量的正面报道,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新闻体裁是以消息为主,基本呈现出广西大部分县市的精准扶贫工作的面貌。可见《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表示支持态度,也在积极落实好国家政策,做好党的“耳目喉舌”,把政策宣传到位。
与此同时,《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的精准扶贫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1)在报道体裁方面浅层消息多,深度报道少。《广西日报》作为党媒,理应偏向于深度思考、调查严谨的报道,然而在精准扶贫报道上却没有深度报道、特约评论、新闻特写等体裁的出现,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也体现出了“区域新闻”专版记者和编辑缺乏对精准扶贫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注重策划针对各个区域精准扶贫的深度报道。(2)在报道来源方面官民比例严重失调,没有为官和民提供同等的发声机会。官方占比重最高,达82.5%,贫困群众所占比例仅有10%左右。报道过于偏重官方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经验介绍,而很少从民众视角来描写贫困群众自己如何脱贫,在脱贫中遇到什么困难,之后得到了什么帮助或者自己如何解决困难等方面的个人经验。对官方的正面报道占主导,而鲜有贫困群众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反映和改进意见,群众的声音无法传播到读者或者官员耳中,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也影响传播效果。(3)过度关注产业扶贫,特别是第一产业扶贫,对工业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和金融扶贫的关注相对较少。缺少对区内外、国内外的扶贫合作经验介绍。(4)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注较少,且缺少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视角。
总之,《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为广西14个市展示自身风采提供了新闻报道“场地”,在对精准扶贫进行正面宣传和“精准”报道上表现出色,但在报道的深度、报道角度、区内外和国际经验交流与对特殊重点群体的关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多角度全方面的精准扶贫报道,注重官方消息和精准扶贫经验,但也不忽略贫困群众的发声要求和脱贫经验,把更多一些的报道和版面留给群众说话发声,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精准扶贫的工作。注重消息的简明扼要和通讯的生动活泼,但也要有一些深入贫困群众生活实际的调查报道、深度报道和评论,让精准扶贫报道深度和广度相结合。注重贫困村贫困县精准扶贫的报道,但也要给全区其他贫困地区留出报道板块,助力全区贫困人口扶贫。
第二,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实现精准扶贫经验的相互借鉴,各县市可以减少走弯路的概率,更好地进行精准扶贫。《广西日报》“区域新闻”专版可以将各县市脱贫的经验与区外的媒体交流,或者广西县市与其他省区的县市进行精准扶贫经验交流,媒体将精华内容进行报道,让区内好的经验走出去,同样也引进区外好的精准扶贫经验,促进共同富裕。在区域新闻专版处可以多介绍些国外的减贫经验,鼓舞区内县市精准扶贫的士气,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知识面。
第三,注重策划,组织系列报道形成规模效应,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关注和报道。首先应注重策划,组织系列报道,如每个市选定一个贫困县或贫困村,每期或隔一两期都报道该地的扶贫情况。可以持续观察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脱贫情况,通过报道及时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如果被观察的县村脱贫成功,可以将其当为成功典范,将其脱贫经验进行推广。将宏观的政策落实问题分解到具体的地区,给读者带来全新体验。其次,应结合贫困地区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再次,加强对妇女儿童、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报道力度,不仅报道其受助情况,也要报道其自身的脱贫努力和奋斗过程,从生活、工作、思想等方面突显困难群众在脱贫、减贫过程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