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景
(普兰店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222)
上消化道出血为内科常见危急重症,出血部位主要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急性胃黏膜病变,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病死率高达8%~13.7%[1]。奥美拉唑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物,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血小板聚集,有效止血。生长抑素近年来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推广使用,为对两种药物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询问病史排除肝性疾病患者。男67例,女53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3.28±3.33)岁,其中急性出血性胃炎21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55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2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3例,急性黏膜病变15例,所有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均稳定,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禁水、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及静脉补充血容量治疗,对于机体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参考组采用奥美拉唑钠注射液(生产公司: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922)治疗,静脉滴注,每次40 mg,间隔8~12 h给药1次,具体依照患者病情及医嘱而定,连续治疗5 d;观察组则同时接受生长抑素(生产公司:国药准字:)治疗,首先静脉推注生长抑素250 mg,之后持续微量泵入,维持0.3 mg/h流量。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黑便、呕血症状消除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并对治疗后72 h对胃管内引流液的pH值、血红蛋白下降值进行记录;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显效:治疗48 h内呕血、黑便等症状停止,脉搏、血压等体征恢复正常,大便潜血阴性;有效:治疗49~96 h后呕血、黑便等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恢复正常,大便潜血阴性;无效:治疗96 h后症状仍然存在,脉搏、血压等体征出现波动,大便潜血阳性。显效、有效总和即为总有效[2]。
1.5 统计学分析:以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量单位采用(±s)表示,以t检验,以双侧α=0.05为检验标准。计数单位采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及止血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呕血、黑便消失时间以及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止血时间比较(h)
观察组 60 17.38±4.03 20.02±1.52 24.07±1.65参考组 60 25.39±5.17 29.86±5.09 30.20±6.85 t 8.14 6.15 5.75 P<0.05 <0.05 <0.05
2.2 治疗72 h后患者胃液pH值、血红蛋白下降值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72 h后,观察组胃液pH值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下降值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72 h患者胃液pH值及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
2.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3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参考组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便秘、1例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参考组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溃疡性病变、炎症有关,除消化道系统疾病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血管瘤、结缔组织病变等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3],同时肝硬化晚期,患者也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极高[4]。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较多,与胃酸过度分泌、大血管被侵蚀、胃部糜烂、黏膜病变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难以针病发原因进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速度与出血量,若出血量大则肠内血液推动快,此时患者出现血便,若数小时内患者出血量≥循环血量的20%或1000 mL,则判定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此时患者易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只能以抑制胃酸分泌、快速止血为主要原则。
夏永欣认为急性胃黏膜病变与胃酸分泌相对增加、胃黏膜缺氧缺血等因素有关,而胃肠激素代谢紊乱是引起胃黏膜缺氧缺血、胃酸过度分泌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胃肠激素代谢紊乱主要是由于在胰高血糖素、胃泌素、活性肠肽等激素过度分泌的作用下,胃黏膜出现广泛性坏死、糜烂等,引起溃疡、出血等。作者认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70%左右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因此主张药物治疗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奥美拉唑作为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急性胃黏膜损伤、胃手术后预防再出血、反流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使用[5]。迪丽努尔等在对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时分别给予患者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结果显示奥美拉唑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法莫替丁组(P<0.050),表明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奥美拉唑具有显著价值[6]。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方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泮托拉唑、凝血酶、奥曲肽、生长抑素等与奥美拉唑等,并发现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止血时间均短于参考组(P<0.05),表明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快速止血,促进病灶愈合。生长抑素为抑制多种激素释放的调节肽,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实验证实其生理效应与天然生长抑素高度一致,药物作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如下:抑制胃酸、胃泌素的分泌,减少酸性液体对消化道的腐蚀,改善胃内pH环境;对胃蛋白酶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减少胃蛋白酶溶解血凝块的作用,预防再出血的发生;药物促进血小板凝集,有助于形成血块,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提高胃黏膜拮抗氢离子的能力,降低胃黏膜内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等合成,促进黏膜修复,快速止血;选择性的收缩胃部血管,减少胃黏膜、胃肠道的血流量,减轻消化道内血管的压力,减少出血的发生。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考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快速止血,缓解临床症状,效果确切安全,可作为有价值的联合治疗方案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