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鲁晶
1.养殖水质条件。养蟹池为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面积0.7~2公顷,水深1.2~1.5米,池塘埂坡比1∶(2~3)。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尼龙薄膜等材料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2.池塘环境要求。培育池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水温:水温15~30℃。溶氧:溶氧≥5毫克/升,尤其是池底溶氧不能低于5毫克/升。pH值:7.0~9.0,。透明度:30~50厘 米。 氨 氮(NH3-N):NH3-N≤0.1毫克/升。硫化氢(H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淤泥厚度<10厘米。底泥总氮:底泥总氮<0.1%。
3.池塘消毒。养蟹池秋冬季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两星期,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667平方米120~150千克。
4.移植水草。按幼蟹培育池标准进行。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
5.投放螺蛳。成蟹养殖每年清明节前应投放一定量的活螺蛳,每667平方米池塘投放量为300~400千克,投放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酌量增减。螺蛳投放方式可采取一次性投入或分次投入法,一次性投入法为清明节前每667平方米成蟹养殖池塘一次性投放活螺蛳300~400千克,分次投入法为清明节前每667平方米成蟹养殖池塘先投放100~200千克,然后从5~8月每月667平方米投放活螺蛳50千克。
6.蟹种放养。放种前一星期加注经过滤的新水至水位0.6米。放养幼蟹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幼蟹放养时间为3月底至4月中旬放养结束。幼蟹放养前应用3%~4%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采用一次放足,三级放养。一次放足,就是放养的全部蟹种应一次性备齐放入。三级放养则是指对面积大的养蟹池塘,可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拦,将备齐的蟹种先放入围栏区,进行强化培养,蜕壳数次后再分级放开。
7.养殖管理。大闸蟹养殖饲料种类分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各类饲料的种类和要求为:植物性饲料可用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马铃薯、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可用小杂鱼、螺蛳、河蚌等。
各生长阶段的动、植物性饲料比例应有所不同,具体为: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饲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日投饲料量:3~4月控制在蟹体重的1%左右;5~7月控制在5%~8%;8~10月控制在10%以上。每日的投饲量早上占总量的30%,傍晚占70%。在整个养殖季节饲料投喂原则应遵循天晴可适当多投,阴雨天则适当少投;池塘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可适当多投,少于30厘米时应适当少投并及时换水;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大闸蟹蜕壳期间应适当增加投饵量。每天投喂次数不应少于两次,一般安排在早晨六七时和傍晚四五时。晴天可采取机械法在池内搅动底质,每两星期一次,促进池塘底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8.池塘水质调控。养殖池塘水位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6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8~l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深1.5米。在大闸蟹生长旺季的6~9月,每5~10天换水一次,其余时间每隔两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在整个养殖期间池塘每两星期泼洒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千克/667平方米。养殖池塘水的透明度应控制在30~50厘米,溶解氧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
9.池塘底质调控。大闸蟹养殖期间应尽量减少剩余残饵沉底,保持池塘底质干净清洁,如有条件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等,投放光合细菌)。
10.日常管理。日常巡塘可结合早晚投饵仔细察看池塘养殖大闸蟹蜕壳生长、病害、敌害等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特别在异常天气情况时要仔细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11.收获。捕捞时间建议在10~11月,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略有调整。捕捞工具建议使用地笼。地笼放置时间应根据天气和捕捞量适当调整,时间6~8小时。每次投喂时位置应固定,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米设一投饵点。投喂的饲料应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提倡投配合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应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
12.商品蟹暂养。捕捞后的大闸蟹应放在水质清新的大塘中设置的上有盖网的防逃网箱内,须经2天以上的网箱暂养,吐泥滤脏后经测定达无公害大闸蟹标准后才能上市销售。暂养区可用潜水泵抽水循环,以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暂养后的成蟹按规格,雌、雄分袋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