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 Zhang Guo
山东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于明诠教授。现为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中国字世界情”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展、第四届“牡丹奖”书法篆刻作品展,曾获“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精英奖等。
在当代篆刻家中,对战国古玺印的取法者为数众多。古玺印中的自由烂漫、不泥成法、恣肆生动的特征和其广阔的发展空间,都与今人多元、开放的思维和对形式感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
伴随着当代社会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篆刻创作主体的心态和思维也要相应地转换。怎样才能既不丢弃传统的影子,又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创出时代的新风?这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解读、阐释、改造古代篆刻艺术,因此当代篆刻家也要具备历史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方式、敏感的艺术感知等。
晋系古玺在战国玺印中堪称翘楚,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整体风格,印多为阔边朱文、笔画细劲、铸造精美,为篆刻家们所钟情。笔者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战国小古玺的学习,痴迷于小玺印细腻、精致的笔画线条和自然生动的文字构造,被其质朴烂漫的古韵、气息所深深吸引。同时,笔者也在不断丰富作品中的内涵,展现个人的理解和审美追求。笔者将自己的创作心得简略归为以下几点:
一、对入印文字造型的调整
笔者根据古文字造型多变的特征,在保证文字正确的前提下,对文字笔画的长短、曲直、搭接方式等进行改造,对文字结构进行拆解与重新排列,使得单独的文字更具姿态和疏密变化,以文字的风貌去展现古玺印奇肆生动的气息。
二、对章法布局的认识
有时为了避免印内空间经营时布字规律的“循规蹈矩”,從而将文字的繁简、大小与其在印内所占空间成反比例来处理,在小印中制造出节奏与空间的对比变化,避免平俗与呆板,同时运用边栏的残破或粘连与印文相配合,使印章具有“动势”,更有整体性。
三、对“刀”与“笔”的融合
以刀刻石是篆刻不同于书法的重要特征,然而前贤早已提出“以刀代笔”“有笔又有墨”等观点,为后代学者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作为后继者,我们应避免用刀的程式化,操刀无定法,刀毕竟是为塑造文字服务的。笔者在追求用刀精准的同时,想要呈现出笔画的力量感和书写的笔意,既保留古印“铸”的线条属性又体现“刀”的痕迹,把握印章的“古意”并体现出个人对小古玺语境的理解与运用。
所谓“印从书出、书印参同”,想要刻好印章必须对篆书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 篆书与篆刻相互生发、融会贯通是考量—个成熟篆刻家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仅就外在结构上观察,战国古文字就相当复杂。篆法对古玺印创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没有了篆书的依托就难以保证篆刻的艺术品位,古玺文字的自由多变,容易让很多印人不顾文字本身的严谨,脱离古玺的本质,从而导致篆法地位的降低和篆刻内涵的浮躁、浅薄。因此,以持久的热清投入对古文字的学习与实践是古玺创作的基础,古文字功夫不可轻视。
除此之外,篆刻理论与文化学养是支撑篆刻家实践的根本所在。艺术是要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的,艺术作品的品格与高度是要通过读书思考来渐修的。“路曼曼其修远兮”,期待自己对篆刻的热眈之心能够换得满意的收获,并且坚持走下去。
约稿、责编: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