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作为音乐教师从观察全国音乐教学观摩课入手,学习课堂所呈音现的多样形式,也从课堂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发现突出的问题,即音乐课堂教学教师缺乏对乐素养和音乐技能培养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即教师教学状态和表演状态划分不清晰;错误的教学示范,误导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缺乏对音乐课程标准与学情的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和理论观点,提出解决方法,提倡“观念先行”,倡导教师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标准,遵循音乐教育规律,注重课堂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研究。
关键词:音乐核心素养;音乐常态课;教与学
人的音乐发展是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审美的能力以及音乐表演和相应的音乐文化。它培养的是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目标内容与音乐课程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要学习音乐并且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形成对音乐的感知、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这些都是音乐的基本素养。而这些音乐基本素养是由音乐课程实现的,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每一节音乐常态课来实现的。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日积月累地培养,形成的音乐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品格与能力、促进全民整体素质提升的作用,并且这些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完成的。
刚刚在东莞落幕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音乐教学观摩课,是一场中小音乐教学盛宴,是对教师音乐专业基本功、教学智慧的检阅与考验。因为这次的全国观摩课展示,采用提前一周抽课题的形式,所以呈现的音乐课堂更贴近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常态课,音乐课堂里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音乐教学的现状的缩影。是观察中小学音乐课堂现状的窗口。回看这次21节中学观摩课,笔者对音乐课堂进行深入研究发现:
一、音乐课堂呈现各种美
(一)课堂关注音乐主体,注意挖掘音乐要素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真正的审美教育不能忽视音乐本体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不脱离音乐本体,都有挖掘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没有音乐要素的音乐课堂将缺乏音乐性、实效性。这次的音樂课堂类型多样,有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多种类型的音乐课型。大多数音乐课堂都能注重音乐要素挖掘,真正做到关注音乐主体:歌唱教学《樱花》,教师挖掘日本都节调式音阶,用按铃、木琴等乐器始终把骨干音34671贯穿整堂课,教师从导课开始就要求学生跟着按铃演唱这几个音、歌唱教学环节教师也巧妙地设计让学生用这几个音为歌曲伴奏,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式教学,真正掌握这首日本歌曲的特点;欣赏教学《非洲鼓乐》,教师课堂设计活泼且妙趣横生,突出非洲鼓乐节奏、声部丰富特点,课堂教学始终围绕音乐要素:非洲节奏模仿、多声部节奏创编等音乐活动让学生体验、感知非洲丰富的鼓乐。
(二)教师专业素养高
只有一个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才有能力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呈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这样的课堂才是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课堂。参加这样的全国展示课的教师,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推荐出来的优秀教师,他们在课堂上都呈现出高超的专业素养,或一流的唱功、一流的乐器演奏水平、高水准多媒体制作能力等。民歌教学《醇厚的中原韵》教师展现专业的歌唱能力,在教学中的范唱得到学生高度评价:“专业气息扑面而来“;欣赏教学《非洲鼓乐》,教师在导入部分呈现的中国鼓演奏《绛洲鼓乐》专业且富有热情,不仅很好地做了导入,更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高水平专业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肖邦》,教师在课堂中演奏的钢琴曲堪称演奏水准。这些专业素养的呈现无疑为音乐课堂教学提升了高度。
纵观这次音乐教学实况,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较往届得到很大提高。
二、存在突出问题
较往届音乐教学展示,这次全国音乐教学呈现出更加成熟的音乐课堂,教师更多关注音乐本体,挖掘音乐要素,但同时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素养、音乐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够。更缺乏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梳理。
(一)教学状态和表演状态划分不清晰。每次全国音乐教学课展示,都存在这样地共性问题: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多的安排自己专业特长展示,但往往喧宾夺主,适得其反,流露出明显的表演痕迹:歌唱教学《长江之歌》,教师具有较高的歌唱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把所有关于音乐聆听部分,都安排自己范唱,学生就像音乐会的观众默默地欣赏,学生对教师的歌唱也没有给予回应。包括教唱歌曲环节,全体学生的音量也敌不过教师的音量,学生就放弃参与歌唱,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主体,学生没有参与音乐活动的课堂呈现。学生没有参与音乐体验的课堂,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错误的教学示范,误导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醇厚的中原韵》在教学中范唱歌曲《孟姜女》,这是一首民族歌曲,用民族唱法演唱或者播放录音都能为教学增益,让学生感受醇厚的民歌韵味,但教师却用纯正的美声唱法演唱这样一首民族歌曲,混淆了学生对民歌的理解,给学生错误的引导,影响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缺乏对音乐课程标准与学情的分析。歌唱教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教学中简单地学唱了歌曲后,就引导学生用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展开各种朗诵,齐诵、领诵等,教师没有把握音乐教材,分析音乐课程标准,也没有对执教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没有关注音乐本体进行音乐教学,俨然把一节音乐课上成一节语文课,更别谈音乐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三、反思原因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综合来看:缺乏对音乐课堂“教与学”关系研究。
教学中是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关系。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活动,参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这样的“教与学”的实施才能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方可以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和技能的提高。这次有些音乐课堂,执教者过多地关注教学手段研究,而没有关注学生主体,没有关注给学生学习留白,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重视给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没有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应该给学生多点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讲音乐本体的时候,大多数是老师主导性的提出,由于缺乏音乐实践活动设计,很少有学生在音乐表现实践中去发现、生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才会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音乐教学的必要工作。
四、解决方法
结合以上的原因分析,基于对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衔接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现状:
1.改变观念
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学行为体现的,只有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并把它准确体现到每一个具体的单元内容中、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中,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音乐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关注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同学段不同课程标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做有规律的音乐教育。
2.研究学型
首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大纲要求,需要划分音乐课堂教学的不同学段:一二年级音乐教学“激发兴趣,感知体验”,以唱游课为侧重点、三四五年级音乐教学以“提高学生技能,激发创造表演”为主、六七年级音乐教学则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评价”为教学重点、八九年级音乐教学是“艺术鉴赏,理解感悟”作为教学侧重点。
其次,就要研究如何“学”。过多的考虑课堂中的形式、教学手段,把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而没有考虑学生在这节课里到底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音乐技能?特别是公开课更多的注重课堂上的一些细节问题或者课堂的表现形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最重要是研究学生的学,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参与音乐活动、参与音乐表现与创造活动,在这过程中体验、感悟、感知音乐。形成扎实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
3.有效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音乐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音乐课堂学习,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有效课堂。从被动学习到学生在做(音乐游戏)中学、在用(音乐知识)中学、玩(音乐活动)中学以及乐(快乐)中学。形成一套具有特色、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入重激趣—聆听重感知—体验重趣味—拓展重创造—评价重有效。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走进音乐;有效聆听才能让学生对音樂形成感知,教师设计问题、选择聆听方式,以及聆听次数等设计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感知音乐;从感知达到认知音乐知识的过程是音乐课的重中之重,设计有趣、丰富、有效的体验活动:音乐游戏、音乐活动让学生在用中学、玩中学以及乐中学;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巩固音乐知识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合作中实践、创造音乐,让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具乐趣;教师评价注重准确,不能为了鼓励学生而没有标准,要体现客观且不失鼓励。
中国音乐教育之路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靠实践者坚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自信地走下去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避免音乐教育方向偏离的免疫力,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准确前进。怎样才是正确的方向?不崇洋、不跟风、崇尚音乐教育的规律才是正确的音乐教育方向。而要做好这一些,我们必须要充满智慧,满怀爱心。作为爱美之师,我们既要做教学的武林高手,更要做学生的心灵捕手;既要展现自己的风采,更有成全学生的期盼;既要让自己享受教学,更要让学生享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