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优雅气质,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建诗教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概而言之,诗教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陶冶情操,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意义;精神
在古代,《诗经》等诗歌经典著作是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塾在内的学子们的必读书。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不读诗是不可以想象的,他们在成长历程中谁不曾受过诗教的熏陶?但让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现代以来中断了,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民族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定了负面影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失去了诗教传统滋润的中华民族似乎也同时失去了数千年来的优雅气质,变得越来越世俗、浮躁且急功近利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优雅气质,也为了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和长远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建诗教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概而言之,诗教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增长知识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以便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中小学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但我们不要忘了,诗歌同样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人文以及花鸟、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就如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以鸟兽草木之名。”如果我们要了解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那么诗圣杜甫的诗歌就非读不可,比如从其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我们可以看出动乱爆发之前唐王朝的阶级压迫之严重,阶级对立之尖锐,也就明白动乱爆发的必然性。而从《三吏》《三别》等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非但如此,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还开创了诗史互证的史学研究范式,他通过对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之诗歌的深入解读,解决了许多关于中唐历史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终于成就了一代史学大师。
二、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熟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大量反复熟读直至背诵,中小学生们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律,等文字表达技巧,乃至在平常说话、演讲、作文中引用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更有文采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在古往今来的大量诗歌作品中,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顶针、拈连、比拟、移就等辞格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学得各种修辞知识以及修辞技巧。同时,古典诗歌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美学风格,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辨析出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不同的美学风格,学生在品读涵咏各类不同诗歌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在说话作文时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三、陶冶情操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物质化、商业化的时代。科技发达,灯红酒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置身于这样的时代,学生们难免不受到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需要净化他们的心灵。而诗歌恰好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感,当读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贵权,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时,学生们蔑视权贵的傲骨就会油然而生;当读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时,学生们对底层民众之疾苦的同情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当读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学生们热爱祖国以身许国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在诗歌中,处处皆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鸟语花香,鸢飞鱼跃,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洋溢着芬芳的世界。我们知道,好的诗歌的特点是经得起反复涵咏品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歌名篇,尤其如此。正如诗圣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歌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拨动着学生们的心弦,疏导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的心灵境界,使他们脱离低级趣味,从而更高雅更高尚更高贵地生活、做人。这种诗教不是生硬的说教所能比拟的,它是春风化雨,让学生们求真、向善、爱美之心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总之,诗教是一种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而“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我们认为,在这个技术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商品化生存的时代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的生命获得诗性生存的维度。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来说就是: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