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旭虹
(本文作者为《艺术品》期刊特约记者)
编者按:
在20 世纪的艺术史中,岭南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极具代表性。尤其是岭南绘画的风格与面貌更能深入人心。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岭南书法,在近半个多世纪的人文翰墨的积淀中,也形成了它饶有特色的审美祈向。
在此,我们向大家推荐新时期里从岭南大地上走出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李远东先生。
李远东先生在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中,以魏碑筑基,用笔宏阔而飞扬,并形成了他艺术创作里的深沉底色。此外,其大草连绵飞动,激情四射,并且能融魏碑气质入于“流”而“畅”的草书之境,以此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草书风格与面貌,得到了专家及书坛的广泛好评。
此外,远东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组织者、教育家,他所主持的广东书法院以及《书法教育》影响深远。本文是本刊特约记者赵旭虹的一篇专访,依此我们可以对的李远东先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李远东,无疑是岭南乃至全国书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在书法艺术风格探索的道路上,他深入思考,将魏碑的雄浑苍劲与行草的俊逸灵动有机融合,激活魏碑,吸收大草中的生命精神,将其一并注入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在组织策划书法活动方面,他长袖善舞,敢于创新,突破常规,在省委宣传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数十年来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规格的书法活动。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由他一手策划组织的书法展览活动,累计高达数百场之多。尤其是他参与组建全国首家省级书法院——广东书法院以来,他带领广东书法院全体同仁,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推广、书法普及教育等方面为岭南书法事业的当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艺术道路相似,李远东的人生道路也不乏传奇和励志的故事。从农村孩子到石化工人,从书法老师到书法名家,从书坛名家到诗坛里手,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他完成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呢?用他的话来说,大致有两点。一、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完善自我;二、始终以一个“书法发烧友”的心态干实事。前者是他自强不息的动力,后者令他始终对书法事业保有激情和从容的心态。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远东,请他从求索、治学、统筹、弘道、荣誉、展望这六个角度,以访谈的形式分享他的艺术人生。
记者:李院长好,请问您从艺的原点在哪里?您在书艺上四十余载笔耕不辍的动力是什么?
李远东:谈起我的从艺之道,其实颇具戏剧性。初中以前,我一直在乡下读书,之后转学茂名市区。因长期生活在农村,我所使用的粤西方言与学校的普通话教学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曾一度让我很自卑。但在之后的茂名石化技校招考中,8000多名考生共同竞争200 个技校生资格,我仅以微弱的差距未被录取。这件事激发了我对学习的自信与渴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1980 年底,我顺利通过茂名石化公司炼油厂的大型招工考试,从一万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招考的50 个炼油工人岗位中的光荣一员。本应为期三年的学徒期,由于我在铆工技术考试中屡获佳绩,遂被单位破格提前两年转正。因此,工作期间的磨砺使我养成了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
再后来,车间主任发现我的钢笔字写得不错,就抽调我出来写黑板报,还鼓励我报名书法班学习。一开始,我连执笔都不会,但零基础的我经过三个多月的业余苦学后,竟然在七八十人的书法班中获一等奖。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从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书法上有所作为。
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期间的艰难坎坷难以言表。我想将杜甫的名句稍作改动以明心志:“为人性癖耽书艺,字不惊人死不休。”
壑藏崖转七言联 316cm×51cm×2 纸本 2018 年
记者:您去考天津艺术学院的契机是什么?
李远东:我一直渴望能到专业艺术院校继续读书深造。早在1985 年,我就已经得知当时全国第一个书法大专班在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招生,由启功、欧阳中石等名家领衔任教,非常权威。经过不懈努力,我如愿考取。但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找厂领导申办相关手续时,却被泼了冷水:炼油厂需要的是技术工人、炼油工人,而不是艺术家。我因此错失了一次到高校深造的机会。
现实的境遇丝毫未影响我对书法的热爱。我以书法大专生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系统地学习书法理论和创作技法。我还利用工作之余,自荐到茂名石化公司开办的中小学当书法老师,免费给在校师生讲授书法课。我珍惜机会,倾注心血在书法教学上,教学成果很明显,不少学生还连番获得书法比赛大奖,在校师生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氛围越来越浓。后来,其他学校开始纷纷聘请我去给他们学校办书法培训班。三年后,茂名市少年宫为我特别举办了“李远东师生书法展”,引起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书法展”开幕式可以说盛况空前,茂名市教育局局长、副局长,文化局局长,茂石化普教处处长,茂石化党委书记等文教系统的主要领导和许多校长都出席了。开幕式后,茂名市教育局长建议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对我在书法培训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教育局长提出:“像李远东这样的优秀教师,义务为学校培养学生,还做得那么成功,茂石化要重视这样的人才。”后来,我被破格转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了老师之后,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非常用心地投入书法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又破格评我为中级教师,这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与认可,更加坚定了我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步伐。
然而我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身在书法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只有不断“充电”,“回炉”深造才能适应发展,因此,考取艺术院校,一直是我执着的目标。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如愿考上了天津工会干部学院,攻读书画专业。在天津脱产读书的两年间,我的书法作品三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于是我以一名在校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仅有两千多名会员的中国书法家协会。
记者:可以讲一些您在天津读书期间比较有趣的故事吗?
梅岭赏梅 180cm×97cm 纸本 2018 年
李远东:刚到天津,我就十分幸运地遇见了偶像级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孙先生建议,学习魏碑可从《张猛龙碑》入手临摹,先自行练习两三个月之后再向他请教。但是我勤学苦练,一个多月后就迫不及待地拿着临摹的魏碑习作去请教他。他当时一看非常震惊,说:“魏碑你能从零基础一下子写成这样,说明你找到感觉了。”孙先生很高兴,当即拿出一支长锋羊毫,说:“小老弟啊,你学书法十几年也下了不少功夫,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一笔是合格的。”言毕,他当场示范临摹《张猛龙碑》。孙先生用很软的长锋羊毫却能写出刚劲灵动、具有正大气象的魏碑,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其中提按使转的运笔动作和节奏把握更使我眼前一亮,有茅塞顿开之感。现在回想起来,孙先生书写时心手双畅的神采依然历历在目,受益终生。
记者:在天津求学期间,您还遇到什么名师吗?
李远东:书学上有孙伯翔、孙其峰、唐云来、赵伯光、顾志新等先生,古诗词学上有高准老先生。记得当时高老先生已经80 多岁了,时任天津诗词学会副会长。他的诗词造诣很高,对昆曲的研究也很深,经常用自己谱的曲、词来唱戏。有次课上,他让我当场用粤语背一首唐诗,并向我们讲解了粤语与平仄韵律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为我日后热衷诗词学习创作埋下了伏笔。
记者:去年四月,您在广东美术馆成功举办了“‘新时代赞歌’暨‘岭南春望’——李远东自作诗联书法展”,这在岭南乃至全国书坛产生了重大影响。我留意到,“岭南春望”展览中的作品内容全部是您的自作诗词,请问您在当时是如何考量的呢?
李远东:展览能够成功举办,首先要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等上级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关怀,感谢出席当天活动的全国各地的名家与同道、朋友。我对古诗词的热爱由来已久,从小就喜欢背诵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正是出于这份热爱,这些年来我都在回味、学习古诗词并尝试以诗言志、以诗喻情。我一直认为,一名合格的书家要能读懂古诗词,熟稔其背后蕴含的时代语境与文化内涵,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摆脱“抄书”,进入诗词、楹联创作,达到诗、书互通互阐的自由“书写”境界。
十多年来,无论是出差途中的火车、飞机上,还是参会、工作之余,我几乎将闲暇时间全部用在了诗词学习上,出差带回的酒店便签、信封,旅途中的空白纸张,几乎都记满了我的诗词灵感。我访名胜赋诗、遇古迹咏物、向山水寄情,对传统文化的皈依与深挖,以文化来积淀自我、涵养自我,是我一直强调和推崇的。只有文化的支撑与积累,我们的书法艺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格调才能更高。至今,我已经完成数百首律诗的创作,希冀数年之后,我的诗词专集能够刊布。这次展览我选择了部分自作诗来进行书法创作,既是对我艺术足迹的一种展示,也是借此机会求教于广大方家里手。
当然,如同在书法求学问道过程中的艰辛探索与跋涉,我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一直深受陈永正、张桂光、周俊杰、西中文、张旭光、刘安定、蓝梦、陈楚明等诸位师友的指教。在此一并深谢。
此外,结合我数十年的艺术生涯来看,我坚信一个书家的成功首先必须建立在勇敢的社会担当与责任之上,力求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同时,还必须勤学善悟,在实践、思考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以扎实、丰厚的综合实力迎接各种挑战与机遇,如此方有可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山川风月七言联 180cm×33cm×2 纸本 2018 年
记者:在您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哪些老师的观点对您的影响最大?
李远东:20 世纪80 年代初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会定期带着书法作业到广州,向当时广东省书协驻会的王楚材和欧广勇两位先生拜师请教。当时我主要写柳体,王楚材先生对我直言:目前绝大多数人都从颜、柳、欧、赵四体入手取法,容易导致面貌雷同,要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就要另辟蹊径。他提醒我要取法高古,不能走通俗的路线。王老师还拿出他珍藏的阮退之作品启发我说:“现在很多人都临‘二王’,字写得漂漂亮亮,这些只是一般要求。你看,阮退之也写‘二王’和《书谱》,但写得那么高古、超脱、朴茂。”当时我已写了十几年的柳体,不知该如何突破,经这番话的点拨,更加坚定了我要到天津求学的想法。
记者:对于您来说,魏碑和行书创作的难点在哪?
李远东:将魏碑与行草的技法进行熔裁、萃取,继而纯化的想法,是我到天津学习之后才产生的。把魏碑的正大气象和雄浑苍茫融入行草的俊逸洒脱里,这无异于要“带着枷锁跳舞”。比如,我最新创作的丈二尺《将进酒》,就尝试把很多行草书的笔意融进魏碑里,但又不能出现太多行草书的连带笔,否则就不叫魏碑了。它既要灵动又不能写成行草,亦即“沉着痛快”,这是很难的。有不少学者、专家对我的评价是:把魏碑写活了。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还与乃师(孙老)不同。
记者:据说您是全省首位以书法专业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专家,能分享一下您的奋斗历程吗?
李远东:实际上,我在天津工会干部学院读的是大专,因为还想继续充电提升,于是后来我就考取了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本科专业,尝试探讨环境艺术和书法的关系。这些年,我虽然三次考取研究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读。但我在长年坚持创作作品参加国家级书法展、赛并获奖的同时,也在通过不断自学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在《中华书画家》《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南方论刊》等国家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及评论文章,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在此之前,广东省人社厅还没有把书法列入美术师评职称的先例。去年,我还被广东省人社厅选为高级职称的评委库专家。
记者:您在魏碑与行草的理论研究方面狠下苦功,发表了不少学术文章,您可以讲讲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和主要观点吗?
李远东:我曾经在《中国书法》和《中国书画》杂志发表过以“兴会”为主题的论文,是以怀素、张旭在酒后创作的典故切入,对潜意识融入书法创作的理念进行分析,因为角度新颖,得到很多学者的赞赏。除此之外,还有两篇有关徐渭的论文。徐渭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尤爱喝酒。通过分析他在喝酒后创作的诗词和书法,提出关注“酒神”精神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记者:您认为当今书坛在魏碑与行草的研究和创作上有何长处和短板?如何提升?
李远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魏碑,其内容多为当时歌功颂德的墓碑文辞。因此,学好魏碑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理解范本的笔法和结构特点而不是文字内容,分析碑铭的写作和刊刻的影响。其次,因成碑年代久远,绝大多数魏碑面目残缺,风化严重,在魏碑典型笔法的特点上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甚至有人称其为“野狐禅”。故从梳理风格渊源的角度来看,能否确立风格明晰的学习理路,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前提。再次,现在学魏碑的人不少,但能够开出一片新面貌的不多,有的甚至有往“丑书”方向走的迹象,故作扭捏,矫揉造作。实际上,如果真正理解魏碑的正大气象,再把它融入行草书里面,或可形成有别于纯帖学书风的特点来,引领新风。
云鹤斋诗稿 239cm×60cm 纸本 2018年
记者:在您策划的活动中,有哪些成为了品牌项目?
李远东:挺多的,比如举办最早的“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全球华人书法大赛”“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等等,还参与组织了“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和策划在江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这些活动影响深远。邀请展方面有“‘弘扬石油文化’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弘扬荔枝文化’全国百位书法名家邀请展”“‘艺税和声’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等,还有我来到广东书法院工作后连续举办了四届的“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艺术大赛”、首届“‘容庚奖’全国书法大展”,等等。
记者:在书法领域,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远东:首先,要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心,做一个能为大家做事的策展人。我也经常自我反思,如何才能在学术、艺术、组织、传播等方面策划得更好。直到现在,我给自己的定位依旧是一名“书法发烧友”,以饱满的热忱策划组织好每次的活动和展览。
记者:您首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身兼广东书法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同时兼任广州美术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等多种身份和社会责任,还有如此强大的策划和组织能力,您是如何平衡和管理好时间的?
李远东:鲁迅先生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喝茶的时间都用上了。”这也是我的时间管理之道。比如,我有不少公务、会议、接待、社交等任务,占用了很多白天的时间,但晚上即使很晚才回家,我也要回到自己的书房书桌前,认真地完成每天给自己定下的日课,练字创作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常有的事情。我在办公室辟了一间小书间,繁忙工作之余最大的放松是提笔挥毫,向往“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的境界。
自作诗八首 纸本 2018年
记者:身兼书法家的专业身份和书协组织的领导身份,您是如何为自己定义这两者的定位、责任、目标?
李远东:我一直满怀感恩之心,感恩党、感恩新时代、感恩我们上级组织信任我,给我这个平台,来为中国书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贡献。广东书法院是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全国第一所省级书法院,全力推动广东书法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您投身于书法公益事业以及书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难忘的事情?
李远东:2014 年,清远电视台台长亲自上门找到我,说清远有个地方出现了100 多名儿童同时患上地中海贫血的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每年都要给他们换血,但每人每年的治疗费要1 万多块钱,总共要大概两百万元。台长希望我能想办法提供帮助,我义不容辞就答应下来,马上组织书画家作品进行义卖,很快就筹集到200 多万元,全都捐给了患病孩子们。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组织书画家捐献了一百多万元。中山有个“博华特殊教育学校”,专门招收智障、聋哑和残疾人,我每年都给他们创作数百幅作品,募捐了几百万元的善款。
或许因为这些年所做出的贡献,2015 年我被评为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这是广东书法界第一个获得该殊荣的书法家。我把30 万元奖金全部用在了本院书法课题的专项研究上。
记者:您在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李远东:2003 年,我以艺术家代表的身份跟随全国政协组织的书画家代表团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年”,并到欧洲八国访问,同时还身兼代表团的副秘书长。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巴黎整条香榭丽舍大道都被妆点得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气息,胡锦涛主席亲临剪彩并致辞。我们的书画家代表团每个人都带了五件作品,展览开幕之后,全部作品都被卖出去了。当时我很惊讶,我们的书画艺术原来在国外这样受青睐。
自欧洲八国访问后,我又随政府组织的文化代表团先后去了澳大利亚、美国。联合国总部每年都有一个中文日,有一年还邀请我们在联合国总部举行艺术展览。之后又到过斯里兰卡、毛里求斯、南非、加拿大、丹麦、德国进行文化交流。2016 年我们在日本进行中日书法文化交流的时候,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还出席活动和我们一起挥毫交流。
这些年,我参与了很多文化走出去的交流活动,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跟我们国运是相通的。国家富裕、强大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才会更加受人重视。以前,不是说我们中国书法不行,是因为国力不够强大,即使走出去,国外有些人也没有把我们当一回事,对此我深有体会。正所谓“实力就是尊严”,对于国家、民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前提和保障。
记者:推动中国书法艺术“走出去”,通过书法讲好“中国故事”,您有何好建议?
李远东: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也当随时代,通过书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让书法活起来,使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书法。同时,怎样让书法更具有人文情怀,更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价值,我想这是用书法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思路。
记者:您的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二等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展获奖;连续入展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展。作为书法专业展览的获奖大户,您的心得是什么?
李远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书法的“捷径”就是勤奋,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学书法之初到现在,我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书法发烧友”,忘情投入,燃烧激情,永不言悔。
记者:您曾经入选“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在您看来该殊荣对您有什么影响?
李远东:这个殊荣能评上,当然是对我最大的一个鼓励。“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是由全国最权威的书法媒体评选出来的。年度人物关注的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成绩,还要从社会贡献、责任担当等多方面考量。我能评上,当然要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但我认为这个奖的意义是在于鼓励我继续把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您认为“行草十家展”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展览品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您从中又得到了什么?
李远东:像“行草十家展”这样连续举办了十多年、而且持续在举办的,既有整体品牌形象、又有个性风格的活动,全国都不多见。据说,文化部还准备立项,将“行草十家”扶持成为一个展览品牌。“行草十家”每年都要到全国一个省会城市去举办一场,每次展览都要求艺术家拿出十件全新的作品,而且对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十人共一百多幅,不少作品尺幅有一丈二,甚至更大。如此形式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行草书作品展览起来效果很震撼。“行草十家”展览品牌所到之处都是好评如潮,影响广泛。
我想,这个展览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极强的艺术纯粹性、学术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行草十家”走在一起,只论艺术,不论名份高低。在筹办展览经费上共同出力,以展览为平台进行学术交流,目的是努力把这个展览活动高质量地延续下去。
记者:在书法的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您给自己定了怎样的目标?
李远东:我的目标定位始终是:做好一个“书法发烧友”。我要在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平台上,努力地把集体和个人的书法事业开拓和发展得更好,不负众望。
记者:广东书法院是全国首家省级书法院,具有标杆作用。未来,广东书法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推广、书法普及教育等方面,有何举措?
李远东:广东书法院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书法院,于2002 年奠基、2006 年落成,2007 年作为“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组委会办公场所,2008 年正式配备机构人员入驻办公、运作,至今历经近二十年、三任院长及机构人员的开拓、努力,不断沿着良好的势头在发展,可以说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2015 年,还被评为“敢为人先”广东省改革开放走在前列一千个率先之一。这是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以及相关部门、业界对广东书法院工作的肯定与赞扬,是在上级部门和省文联直接领导下所取得的荣誉,这份荣誉属于为广东书法院做出奉献的每一位功臣。
在广东书法院成立之初,我们就准确定位,以“学术立院,创造强院”为发展理念,聘请了全国书法界在书法创作、书法学术研究、书法教育等方面影响较大、水平较高的书法家、学者、高校教授、博士等为广东书法院的专家顾问、创作员、客座研究员,这就确保广东书法院的发展有着强大学术、创作团队的支撑和后盾。
自2011 年以来,广东书法院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展览、书法比赛一百多场次,如“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艺术大赛”“首届‘容庚奖’全国书法大展”,四届“全国书法名家艺术双年展”等;在学术活动方面,举办了八届“岭南书法大讲坛”,两届“岭南书法创作论坛”,两届“岭南书法教育论坛”等,出版《书镜》近十册,《书法教育》一百多期,出版相关作品集、学术论文集百余册,学术成果丰硕。
在人才培养方面,自2012 年起,在本部连续举办了七届广东书法院书法高研班,其间又先后在汕头、梅州、珠海、茂名、清远等开办了高研班,培养、挖掘岭南书法人才,推介岭南书法精英一千多人次,惠及近万人。在书法普及、推广方面,广东书法院自2008 年启动“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组织书法家、学者、学术专家、高校教授等,走进大中小学,开展名家现场挥毫、书法文化讲座等推广、普及活动,惠及在校学生近十万人。
面对过往的成绩,广东书法院始终秉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实干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以繁荣传统书法文化为己任、契机,接下来将会继续着手构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推广、书法普及教育等方面的立体、全面、丰富的学术架构。
岁月静好 220cm×35cm×4 纸本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