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桃花扇》中曾言,“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大意是针线好久未动了,什么时候做女红啊?女红是精巧细致的手工活。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女红也开始回归日常生活。一针一线,饱含情感。
家住沧浪新城梅亭社区的周琴芬,是个做女红的能手。虎头鞋、虎头靴、小船鞋、小背心、肚兜、香囊……都是她全手工制作而成,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手工作品里蕴含的,是匠心与热爱
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威风凛凛的胡须,还有标志性的“王”字,有棉布的,有绸缎的,有单的,也有棉的……双双呆萌、件件精致。端午节快到了,这些天,71岁的周琴芬阿婆正在赶制几套虎头鞋寄回江阴亲戚家,她在家忙个不停,鞋子堆了一桌。
周琴芬,出身于江阴的大户人家。1966年插队到苏州藏书天池村,后来在苏州成家便留在了这里。说起来,她的手艺是受到奶奶的熏陶。“从小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是江阴远近闻名的才女,上过女子中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算盘打得好,最拿手的还有她的女红活。儿时最喜欢待在奶奶身边看她纳鞋底,做衣服,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女红。”周琴芬回忆,那时白天奶奶教他们几个孩子书法,晚上她就在油灯下缝衣服。从小周琴芬的衣服都是奶奶做的,既好看又舒服,让邻居小朋友羡慕不已。
周琴芬做了这么多年女红,始终割舍不下这份情怀
后来,周琴芬便自己动手学着做各种各样的布艺品。然而,过去在农村下乡,由于材料有限,只能给自家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衣服、鞋子,虎头鞋总是必不可少的。时过境迁,曾经是每家小孩标配的“虎头鞋”渐渐被世人遗忘,会做虎头鞋的人已经很少了,仍坚持在做的人就更少。
“在苏州,每缝端午,为儿孙赶制一双虎头鞋是老一辈人的习惯。老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绣着虎头的布鞋,可以壮胆、辟邪、保平安,有祝愿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寓意。”周琴芬坚持做了这么多年,始终割舍不下这份情怀。她说老人缝制的虎头鞋不仅传递着亲情,更演绎着家风。
而她做的虎头鞋,基本都是根据记忆以及奶奶留下的鞋样而放大设计制作的。她拿出自己一直珍藏着的鞋样,纸张虽已泛黄,却印刻着那个年代的手艺精华。周琴芬说,虎头鞋虽是童鞋,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制作工序繁复,从鞋底到鞋面,从布料到花样,处处都有讲究。大概有20多道工序,包括材料准备,剪样,糊面,纳底,掩鞋口,绣虎脸,滚边,铺棉花,鞋帮鞋底缝合等。最后,要用彩色毛线扎虎须,如此一来,一双既威风又卖萌的虎头鞋就完成了。
“虎头鞋大多是给满月或周岁的孩子穿的,不超过手掌大小,鞋底要软,鞋面一般为红、黄、绿等颜色。地道的虎头鞋都是手工缝制的。苏州的虎头鞋很吃工夫,做一双起码要四五天时间。”周琴芬说,虎眼、虎眉、虎嘴都是绣制而成,需要用刺绣、拨花等多种针法,鞋底用四层“荷包布”纳成,既透气又吸汗,而且布做的鞋底很柔软,适合孩子的脚部发育。
只见她戴上老花镜,左手拿着鞋面,右手将针线穿过布料。一针上,一针下,彩色的丝线在手中来回穿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夏天的鞋子用材质较薄的绸缎,冬天穿的,我会在布里塞绒保暖。再冷点,还有小靴子。”周琴芬光是做虎头鞋,就有好几个款式,更别提颜色了。细细打量这些虎头鞋,每一双都独具匠心。先看鞋底,不仅针线匀称,颜色、图案还富有变化。再看鞋头,两只虎眼栩栩如生,加上彩色的胡须,更添了几分灵气。
只要有人肯学,周琴芬都乐于教
周琴芬的女红也是在她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重拾起童年的这份兴趣。退休前,她在吴县化工厂医务室工作,当年考的“赤脚医生工作证”至今还保存着。那时候,厂里同事添了下一代,她会抽空帮忙做几双鞋。
可如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知青友人知道她女红做得好,都来叫她做,而她也从来都是二话不说,欣然答应,并豪爽地赠予对方。这么多年,她做得挺开心,早已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双鞋,光送出的就有好几百双,还有不少被台湾朋友相中带走了。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周琴芬做得很卖力。而她会做的不只有虎头鞋,小背心、小衣服、肚兜、田鸡服、帽子、香囊等也备受欢迎。就连她自己和家里人夏天的穿的衣服,有一些也是周琴芬亲手做的。
家里有一间房间是她的工作间。工具台上的工具箱、布头、鞋样、五彩线团都是她的宝贝。她平常会做一些虎头鞋的半成品,这样别人需要,就可以立马完成“交工”。
热心公益的她,还总是积极响应街道、社区开展的活动,她免费教大家做虎头鞋。之前,社区开办暑期培训班,有小朋友跟着她学做虎头鞋,最后都小有收获。
看看周琴芬做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布艺品,没有一颗安静平和的心,是做不出这样的针脚的。这里头蕴含的,不仅是她对生活的寄托,更是她对这份手艺的匠心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