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爱芹
农村学生中有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缺少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学习的机会和榜样,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沟通障碍。
如何帮助他们提升沟通能力?
班上有个叫子骄的留守儿童,脾气大,说话冲,常常与同学闹矛盾。一次课后,我叫了七八个同学到办公室更正作业,他们陆续来了后,我想起有本书要还给他,很平和地问了一句:“子骄来了没有?”回答我的是子骄大声且不耐烦的声音:“来哒——”
我猜,他多半是不会好好说话。子骄父母在外务工,爷爷脾气暴躁,在家里他没有可以学习好好说话的榜样。我站起来,微笑地走到子骄身边,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温和地告诉他:“子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说‘老师,我来了。”他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种种情况表明,部分学生不好好说话,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学会好好说话。老师要为他们树立榜样,教他们学会表达。遇到学生确实有情绪时,我们更要接纳他们,认真倾听孩子每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求,温和而坚定地教给他们如何表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发现了“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情意相通,和谐相处。我把这种非暴力沟通模式教给班里的留守儿童,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教学生按照“当我(看到、听到、想到)……时,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愿意……”的句式进行训练,让他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学会尊重与倾听他人。
一次早自习刚开始,坐在第二排的男同学不小心将稀饭洒了,弄脏了前排女同学的书包和凳子。女同学走进教室,看到这一场景很生气,正想去摔男同学的书,我立即提醒他们:请换一种方式表达。
女同学马上安静下来,平静地说:“我看到你弄脏了我的书包和凳子,很生气,我看重干净整洁,你可以帮我擦一下吗?”男同学连忙说:“我弄脏了你的东西,你很生气,对不起。我帮你擦干净吧!”紧接着他俩就开始整理课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
七年级学生安祺找我做辅导,反映她妈妈对她要求严厉,常因考试成绩不佳,被妈媽打骂。她内心不满,甚至希望外出务工的妈妈永远都不要回来。这次考试她成绩下降,可妈妈马上就要回来,她很紧张。我在给她做了辅导之后,让她主动与妈妈沟通。
比如,和妈妈说:“妈妈,在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用指责甚至打骂的方法对待我,可能是因为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父母是这样对待你的,现在你用这种方式对我,我也会学着用这种方式对待我将来的孩子,这种模式就会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如果你现在改变这种方法,不指责不打骂,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我也会学着这种理智的方法对待我将来的孩子。”
安祺将话说给妈妈听后,妈妈很震惊,还拥抱了她。安祺接着告诉了妈妈“非暴力沟通”,现在母女的沟通已进入良性循环。
留守儿童的成长值得更多的人关注,在与他们交流时,需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学会一致性表达,让他们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懂得欣赏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人。
(作者单位:涟源市六亩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