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才
家住久了,居室设施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得想办法修整修整。靠近阳台的木地板被雨水灌进过,裂了个不小的口,无法压回原样;铝合金门卡了壳,老开不顺;墙上的电器开关也不灵了;柜子的门板很多都脱落……找师傅来看过,都说小修不行,得整块地板撬开,整个铝合金门全换,开关周围的墙砖全刨开,柜子换新的。想象那工程颇大,头都大了,只好凑合着,在残缺不全的环境中度日。
那天,有个朋友来访。他是个工程人员。闲谈间,说起这些麻烦事,他说:“我不是都会,但可让我试试。”只见他托着腮帮盯着地板,沉思良久,打了个手势。很快就找来工具,在裂开的木地板上钻两个孔,一直钻到石地板,用两根钉紧紧地铆进去。最后用一根长长的马鞍型钢条,沿着木地板的一头镶嵌进去,顿时,木地板神奇地平平实实,完好如初……
一整天,他轻松自如地哼着小调,边琢磨研究动手边解释这样做的道理,有章有节,有板有眼,有些虽然没接触过,但边摸索着,终于把这些杂七杂八的难题一一解决了,而且解决得都颇有窍门,合理简捷,干净利落,美观大方,不留痕迹,并不需要大拆大刨,花钱很少,令我折服极了。看他的工作,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技艺表演,获得一种美感享受。我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手艺,他乐呵呵地说:“我很爱我的工作,我一干活就快活,一钻研就开心。”我听懂了。虽然他只是个很平凡的工人,但他对工作认真细致的态度和琢磨研究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把这些看似平常的活看成是学习、提高和创造的过程,是快乐、享受和艺术的过程,这不正是现在人们常推崇的工匠精神?
我不由得联想起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的无數劳动者以及那些从事各种技艺如艺术、美术、书法、体育等工作者,不都在默默地践行着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他们中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它包括了锲而不舍、精益求精、钻研求实和形神相依精神。不要以为只有大学问、大研究、大设计、大管理等才值得称道,在工厂的每一道工序、建设的每一次推进、种植的每一种耕作、实验室的每一个细节等,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工艺和技术含量。无数工匠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进行着辛勤和富有创造的劳动,同样可以成就事业创造奇迹。远的不说,最近评选的百名改革先锋中,就不乏这种“工匠”。譬如: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通过学习苦练,练就了“一钩准”的桥吊绝活,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只有高中学历的中铁电气化局农民工巨晓林,认真学习钻研,创新接触网施工方法114项并编写成册,为国家重点铁路建设做出特殊贡献……
古哲庄子曾经生动描写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宰牛本来是极普通的活儿,但在宰了19年牛的庖丁那里,因为熟悉了牛的全身结构、掌握了宰牛规律,所以技艺精进、游刃有余,手到、肩靠、脚踩、膝顶之处,霍霍作响,如奏音乐。每从骨缝进刀,顺筋而行,灵活轻快,如削泥片。所以,别人宰牛,因砍骨头磨损快,所以月换一刀,而庖丁一把刀用了19年,如新的一样……清朝的名人魏源说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技术熟练可把握规律,工艺精致可通达精神。这既是对庖丁解牛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工匠精神的专业解码。正如庖丁自己说的,开始宰牛时,看到的是全牛,现在则无须用眼去看,只用精神便可运刀自如。
常见一些人老抱怨自己的岗位太平凡太平淡,无出彩无奔头,因而心不在焉,得过且过。这是极大的误识与迷失。只要乐于本职,躬身苦练,匠心勤研,总会达至技进艺精,为平凡的岗位发光增辉。
(王文炎摘自《牡丹晚报》2019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