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论指导下的词汇语用学研究

2019-05-28 03:04陈新仁
英语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际张老师身份

陈新仁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词汇及其使用,是语用学与词汇学的界面研究(相关综述见陈新仁,2005;曾衍桃,2005;周志远,2006)。作为语用学若干界面研究(包括语用学与语言学其他内部学科之间的界面研究,如语用句法学或句法语用学;也包括语用学与语言学外部学科的界面研究,如认知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词汇语用学发展迅猛,在过去的20余年里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其中既有大量的理论探讨(如Blutner, 1998; Blutner et al, 1996; Horn, 2002; Wilson, 2004;Wilson & Caston, 2007; 陈新仁,2007a, 2007b,2008a,2008b;冉永平,2005,2008;曾衍桃,2005;詹全旺,2009a,2009b,2010),也有大量的应用探索(如牛宝义,2005;冉永平,2006;张新红、姜琳琳,2008;黄希敏,2011;陈朗,2014;陈新仁,2012)。

从理论视角看,现有词汇语用学研究主要采纳格赖斯(Grice)(1989)的会话含意理论(如McCawley, 1978),阐释特定词汇获得编码意义之外意义的机制;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如Wilson, 2004;Wilson & Caston, 2007; 冉永平,2005,2008),阐释特定词汇的解读认知机制,如收窄、拓宽、调整等;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如陈新仁,2007a,2008a),阐释特定词汇的构成机制;礼貌理论(陈新仁,2008b;詹全旺,2009b;钟茜韵,2016),解释特定词汇语用化的社会语用机制;语言模因论视角(如陈新仁,2017),解释特定词汇获得新用法的机制。然而,鲜有学者探究词汇意义及用法与语言使用者身份之间的双向关系。为此,本文拟引入语用身份论(陈新仁,2013a,2014,2018;陈新仁 等,2013;陈新仁、李梦欣,2016;袁周敏、陈新仁,2013),尝试探究这一问题。

1. 语用身份论视角的必要性

从孤立的、静态的角度看,词汇是一个多面体,包括构成、意义、发音、语法属性等共时维度,也包括上述各种属性发生变化、变迁的历时维度。从动态角度看,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词汇会涉及意义解读、功能解读、效果解读等。

从语用学角度看,词汇构成中的语用因素、词汇意义的动态解读与机制、词汇变化的语用动因与机制等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多的探究,相对而言,词汇(意义、用法及功能)与语言使用者身份之间的双向关系得到的关注并不多,有待深入、系统探究。这里所讲的双向关系,具体是指:一方面,由于特定词汇编码了社会身份属性,说话人使用这些词汇时就会传递其自身及其交际对象的既有身份信息以及彼此间的身份关系。在汉语中,诸如“视察”“指导”“汇报”“亲临”等动词,“大作”“阁下”等名词,“亲自”等副词都编码了身份(关系)信息。因而,在常规或默认情况下,从说话人使用的这些词汇我们就可以推断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语言使用并非总是遵循常规或默认的交际规则或方式,交际者有时为了获得特定的交际效果,非常规地使用编码身份信息的词汇。这时候,说话人尝试建构一种临时的、非常规的身份(关系)。结合语境、双方关系等因素,我们可以解读说话人使用该词汇的背后动机或试图获得的表达效果。例如:

(1)老朱原是大钟新村的门卫,后到另外一家小区做保安。这天,他来到以前工作过的大钟新村,遇到四栋的张老师。

老朱:张老师好!

张老师:是老朱啊,很长时间不见了。今天来视察咱们小区啊?

老朱:张老师拿我老头子开心了,我哪里是视察,就是来转转。

在例(1)中,“故地重游”的老朱见到以前的熟人张老师,热情地跟对方打招呼。张老师一看是以前小区的门卫,立即回应对方。有趣的是,他将对方的“故地重游”描述成“视察”。我们知道,“视察”一般都用来指(高级)领导到某单位做调研、指导工作,而老朱作为(以前的)小区门卫回到原先工作过的小区看一看显然不能用“视察”来描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老朱会认为张老师是在拿他这个老头子“开心”,并直接否认自己是来“视察”,而不过是“转转”。从老朱本人作为听话人的反应,我们可以得知,张老师使用“视察”很可能带有调侃、逗乐之意,而要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其诀窍就在于打破彼此的身份关系(业主—前小区门卫),赋予对方一种高级地位的临时身份,进而让“视察”一词获得了非常规的意思和功能。

比较上面提及词汇与身份之间的两种关系,后面这一种带有修辞色彩的情形(当然还包括其他情形,详下)在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注。尽管有零星的提及,但鲜有比较系统的探究。个中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看,语用身份论的提出为从语用学角度系统研究语言使用中的词汇问题提供了契机。

2. 语用身份论概述

身份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常见话题之一。随着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从身份本质观到身份建构观的飞跃。具体而言,身份不再被看作是固定的、先在的、给定的属性,而是具有流动的、变化的、建构的、不完整的属性 (如Antaki & Widdicombe, 1998)。换言之,身份是人们通过言谈实现的“动态的、基于情境获得的结果”(dynamic and situated accomplishments, enacted through talk) (Tracy, 2002: 17),“拥有身份是一种获得的结果,而非事先存在的事实”(Having an identity is an accomplishment, not a preexisting fact) (Tracy & Robles, 2013: 25)。

语用身份论(陈新仁,2013a,2014,2018;陈新仁 等,2013;陈新仁、李梦欣, 2016;袁周敏、陈新仁,2013)是在吸收身份建构观(如Antaki & Widdicombe, 1998; Zimmerman, 1998; Tracy, 2002; Bucholtz & Hall, 2005; de Fina, Schiffrin & Bamberg, 2006; Dolón & Todolí, 2008; de Fina, 2010; Tracy & Robles, 2013)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研究身份与交际二者关系的视角,重点考察身份的交际属性或语用属性,关注交际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选择、建构的身份如何影响说话人意义的解读、交际双方乃至第三方人际关系的调整、交际目标的实现、话语交际效果的获得,等等。该理论具体包括下列观点:

首先,尽管每个人都会有多种身份(如作为家长、作为丈夫、作为单位员工、作为某个社团成员等),但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需要不停地做出身份选择,语用身份(identity in use/in interaction或pragmatic identity)就是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发出或理解特定话语时所有意或无意做出的身份选择(甚至,交际者会为第三方选择身份)。离开语境、离开话语、离开交际者,就谈不上语用身份。说话人会选择身份发出特定话语,听话人也会选择身份来理解该话语。二者可能会就彼此当下的互动身份进行磋商。听话人选择的身份如果与说话人选择的身份发生错位,可能会误解说话人的意思,也可能会发生人际误会。

其次,互动过程中交际者选择的身份可能是他们固有的身份类型,也可能是他们临时编造或虚构的身份。例如,电信诈骗犯在与作案对象打电话时经常会冒充某个身份(如老同学、海关人员、邮局工作人员、警察等)来实施诈骗。因此,语用身份可能根植于交际者既有的社会身份,但也可能与之毫不相关。

再次,互动过程中交际者选择特定语用身份往往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行事类的,也可以是人际性的。进入交际层面的身份可以充当交际者满足其交际需求的资源或手段。互动过程中交际者选择、建构的身份可以对交际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也可以改变、重塑社会关系。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不是为身份而研究身份,而是为揭示交际者如何选择、建构、利用特定的身份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维持或重塑彼此的人际关系。

此外,互动过程中交际者选择的身份需要通过话语(包括语言与非语言手段)来建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表达资源(词汇、语法、语体、语码等)供交际者建构或表征其发出特定话语时的语用身份。

最后,交际者互动过程中选择、建构的身份会对交际产生影响。交际者发出或理解同样的话语时,如果选择的语用身份不同,会传达或得到不同的语用意义,进而带来不同的交际效果。同时,语用身份也是判断交际者话语是否得体、正当、有效等的依据 。

综上所述,语用身份具有下列特性:①交际依赖性与临时性;②动态性和可变性;③资源性;④主观性和目的性;⑤商讨性;⑥话语表征性;⑦结果性。

3. 语用身份论指导下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路径

根据语用身份论,从身份角度研究言语交际可以采用下列路径:①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解读资源,用来解读特定语境下话语的意义;②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语用资源或施为资源,用来解释说话人如何通过身份选择与建构实施交际目标;③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体现认同取向的人际资源,用来解读说话人如何通过身份选择与建构传达人际态度、管理人际关系;④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评价资源,用来解释特定话语的得体性、正当性、合法性等;⑤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阐释资源,用来阐释特定话语方式的形成机制。相应地,从语用身份角度研究词汇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类似的路径:

路径一: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解读资源,从身份角度对说话人在话语中使用的特定词汇的意义加以解读。在动态交际语境中,说话人使用的词汇经常不能直接完全参照其基本意义或词典释义来理解,而是需要结合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来进行意义调整、解读。试比较:

(2)a. 小王:局长,我这里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供您参考。

b. 经理:小李,你这个方案还不成熟啊。

在(2a)中,小王给上司提了一条建议,常规情况下,如果不是考虑得很充分,下属是不会随意给领导提建议的。因此,尽管他使用了“不成熟”,但其内心未必是这样的看法。相比之下,在(2b)中,经理在给下属小李反馈意见时指出后者的方案“不成熟”,考虑到双方的身份关系(上司—下属),他使用该词的意思就是与该词的基本意义或词典意义一致的,没有(2a)中小王使用同一词汇时所带有的谦虚、低调意味。又如:

(3)王处长:向领导汇报一下,你之前谈及考风一事,我们已经讨论了你的意见,觉得很好。

外院一位辅导员不久前曾向学工处王处长反映考风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当他在路上碰见该辅导员时闲聊几句后提起该事。显然,考虑到彼此的身份关系,王处长使用的“汇报”一词并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具体来讲,该词此处的意思相当于“告知”“通报”,并不传递下级向上级呈报信息的身份意义。同样,句中的“领导”也不可按字面义来解读。

路径二: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语用资源或施为资源,从身份角度研究说话人在话语中使用的特定词汇对其实施交际目标的影响。为推进交际目标的实施,说话人可采用很多语用—语言手段,比如使用模糊限制语、言据标记、强化语、缓和语等,而通过建构、凸显自己或对方特定的身份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如:

(4)a.你一个外行,不要指手划脚!

b.我是个外行,提的问题不一定合适。

在(4a)中,说话人为了不让对手干涉自己的事务,使用“外行”这一词汇建构或凸显了对方的一种不合适身份,与仅仅说“你不要指手划脚”相比,显得理由充分、不容分辩。在(4b)中,“外行”的用法则有所不同:说话人(如论文答辩专家)使用该词汇,建构了自己一个“外行”的身份,也许出于一种不同的动机,即为了避免可能提出不专业的问题的尴尬,当然也可能是出于谦虚。

有时,交际者会通过使用词汇为自己或对方临时构建一个完全不真实的身份,来促进交际目标的实现。这在电信诈骗案中屡见不鲜。当然,在其他场合下也会发生。例如:

(5)祖母:小姑奶奶,快起来吧,上学要迟到了。

孙女:就不,我就不。烦死了,你们能不能不喊啊。

在(5)中,某中学生娇生惯养,厌学情绪严重。不仅如此,她还经常无视其祖母的管理。眼看就要到上学时间了,该生仍不肯起床。祖母情急之下,称其为“小姑奶奶”,乞求一般地要孙女赶紧起床去上学。这里的“小姑奶奶”仿佛被赋予了一定的“驱动力”,体现了称呼语的一种辅助功能。

路径三: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体现认同取向的人际资源,考察说话人使用特定词汇试图传达的人际意义或人际态度。编码身份信息的词汇在言语交际中经常被用来建构特定的身份关系,因而应该结合语境来把握说话人的意图。如:

(6)告市民书

尊敬的市民朋友:

您好!

为全面了解当前南京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于12月15日、16日(周六、周日)组织“幸福都市”民意调查。本次调查不记名,以随机抽选形式进行(入户调查、随机问卷、电话访谈)。希望广大居民群众积极配合,共同推导南京幸福城市建设,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在(6)中,南京某街道办在上面这则通告中使用了带有“朋友”的称呼方式。与一般类似通告中仅仅使用“各位市民”或“广大市民”相比,带有“朋友”(也包括“尊敬的”)的称呼方式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反映了街道办管理工作者(试图建构)的一种亲民之风。又如:

(7)“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绩点……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

在(7)中,XX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致辞中使用了诸如“浮云”“伤不起”等词汇。我们知道,这些词汇都是一些流行语,使用者往往是各个层次的学生或其他年轻人。该校长作为一个中年人且是一名大学校长,一般是不会使用这类流行词语的。然而,在毕业典礼的场合下,该校长故意使用这些流行语,体现了一种语言趋同策略,传达了自己对学生的亲近之情,难怪会引发在场及不在场的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路径四: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评价资源,剖析特定词汇使用是否得体、得当、合法、有效。“言如其人”有很多解释,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也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从说话人的身份出发,我们可以评估其特定语境下所使用话语中词汇的合适性、合法性、有效性等。例如:

(8)刘老师,我的论文初稿已经完成,不知你明后天是否来仙林上课?要不我亲自送到鼓楼去?

在(8)中,一名同学给老师发短信,询问如何将自己的论文初稿交给刘老师。该短信中使用的“亲自”一词,使一般传递说话人具有(相对于听话人或读者而言更为)重要的身份。然而,鉴于当下该学生相对于刘老师而言是学生与教师的身份关系,该词的用法在此语境中是不得体的。又如:

(9)张老师好,我给您发了邮件。望您有空帮我改改简历哦。

在(9)中,发此短信的同学所使用的“望”同样是不得体的,理由是“望”也经常传达上对下的身份关系,即说话人具有相对于听话人而言更高的权势,可以支配对方的行为。

路径五: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阐释资源,解释特定词汇使用(共时)或形成(历时)的动因。

(10)小偷同志,把东西还回来吧!

(10)出自《现代快报》的一个报道,讲的是南钢篮球俱乐部两台装有大量球队资料的笔记本电脑失窃,俱乐部上下心急如焚,得知此事的《现代快报》记者希望借助此报道来帮助俱乐部找回电脑。从表面上看,读者会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记者在报道的标题中会称小偷为“同志”呢?从语用身份论角度看,记者这里将“同志”看作是一种交际资源,希望通过这样的措辞,与小偷建立起(临时的)同志关系,也许希望这样做可以感化小偷,促其尽快返还电脑。又如:

(11)欢迎下榻XX宾馆

(11)中使用的“下榻”一词本身携带了一定的身份信息,理论上都是用来描述重要人士入住宾馆的行为。长此以往,这个词已经发生了语义泛化,不局限于指名流达人了,以至于宾馆都这么使用该词,仿佛所有入住旅客都是VIP了。

4. 词汇选择、身份建构与人际修辞

从语用身份角度开展词汇研究,有助于我们开展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 (Leech,1983)研究,深化词汇语用学界面研究。从上节的很多例子及其分析中,我们其实都可以感觉到,含有身份信息的词汇在使用中经常带有一定的人际修辞色彩。换言之,说话人通过相关词汇的选择,给自己或对方建构某种(临时的)身份,调整彼此的身份关系,从而获得各种人际修辞效果。常见的情况包括:

1)建立平等关系,呈现民主风范。这主要出现在上对下的讲话语境下,如例(3)中王处长使用“汇报”一词、例(6)中街道办使用“朋友”一词、例(7)中校长使用流行语。有时,地位高的人还会刻意使用身份词汇抬高其下属,来逗乐、调侃,建构其平易近人的形象。例如:

(12)王主任:张总,去把这封信寄一下。

张师傅:主任拿我开心了。我这就去。

在(12)中,王是院办公室主任,而张师傅是学院聘用的临时工,帮助院办做一些零碎活。这里,王主任称呼对方为“张总”,虚构了对方的总经理身份,属于一种调侃。事实上,张师傅也知道王主任是在逗乐他,因而能够感受到其上司(至少此刻)对其的友好态度。

2)避免强加,表示尊重。这同样经常出现在上对下的讲话语境中,所不同的是,彼此间的支配权势不及上一种情形,如例(4b)中专家使用“外行”就带有避免强求对方接受自己意见之色彩。又如:

(13)张老师:吴X,我有件事想向你请教一下,拜托你帮助了解一下啊。

吴X:老师,您太客气了。请放心吧。

在(13)中,张老师请其学生吴X帮助做件事。他使用的“请教”和“拜托”都建构了一个有求于人的说话人身份,屏蔽了说话人作为对方老师的身份特征。可见,张老师没有利用其拥有的相对权势给对方施加压力,体现了他对吴X的一种尊重。

3)谦虚低调,抬高对方的面子。例如,(2a)小王使用“不成熟”一词;(11)宾馆使用“下榻”一词。又如:

(14)李兄好,最近完成小作一篇,不知可不可以请你指导一下啊?

在(14)中,发此短信的人是发给自己的朋友李XX的,告知对方自己完成新作一篇,想请对方帮助提意见。这里,他使用“小作”来指称自己的论文,而用“指导”来抬高对方,都体现了贬己尊人的策略。

4)传达善意,团结对方。例(1)张老师使用“视察”一词;甚至,例(10)记者使用“同志”一词也带有类似人际内涵。又如:

(15)张老师:这不是王大教授吗?好久不见了。今天也亲自来食堂吃饭了?

王老师:哦,原来是张大书记啊。你怎么说话还是这样刻薄啊?!难道你饭不是自己吃?

张老师:那当然啰。

在(15)中,王老师是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张老师是数学系副教授、党委副书记。王老师与张老师曾一起在国外访学。期间,二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致而经常打口水仗,但相处还算可以。这一天,二人在食堂碰面。尽管王老师并非教授,但张老师寒暄中称呼王老师为“王大教授”,并用“亲自”一词修饰吃饭行为,这种抬高对方的话语方式显然带有调侃之意(王老师使用“张大书记”回应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同事、朋友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话语现象,二人寒暄中使用的这种调侃有助于传达友好之意,对维持彼此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5. 结语

词汇语用学作为词汇学与语用学的界面研究对语境中的词汇进行探讨。动态语境中使用的词汇经常不只是交际双方既有的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而且也可作为交际者用来建构双方临时身份关系进而实现各种人际功能的语言资源。现有词汇语用学研究路径难以揭示词汇使用的上述特征,而语用身份论的提出或许为相关词汇语用现象的阐释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结合实例,呈现了语用身份论指导下的词汇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路径以及建构身份关系的词汇选择所实施的人际修辞功能。可以看到,借鉴该理论,我们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词汇语用问题探索,揭示各种词汇语用现象的语用动因,展现词汇语用选择的语用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从语用身份论视角开展的关于语用研究的一种框架性理论思考,而非基于系统语料开展的实证研究。未来应用性实证研究可以采用该理论来,探讨政治性、商务性、外交性、学术性等各类话语中的词汇语用现象,也可以用来探索翻译实践中传递身份信息的词汇的翻译问题,还可以考察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中含有身份信息词汇的习得及使用问题,等等。衷心期待词汇语用学研究迎来新的高潮。

猜你喜欢
人际张老师身份
搞好人际『弱』关系
张老师喝茶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