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2019-05-27 14:19刘静
戏剧之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近代美国

刘静

【摘 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这一渠道,时代的脚步不断翻转与前行,英美的文学作品里对于中国形象的描述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西方人脑海中对于中国的认知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样子,中国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发生着变化。我们将对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寻中国形象在近代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以及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变化,希望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些新的借鉴。

【关键词】近代;英国;美国;文学作品;中国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224-02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作品作者逐步从不一样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探寻,但是,文字下描述的中国,文章里塑造的中国形象并非是真正的中国,也不是真实的国家写照。一些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作品创作者以大洋彼岸作为起点走进中国,这些人在探究中国以及国人的阶段中,依旧是立足于外国人的层面上,从西方的文化元素为基石来进行文学创作,短时间的考察看到的是片面的中国形象,对于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风貌并不能够真正并且全面地了解,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大体的概况。英美国家的作者返回中国之后,都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族等不同的方面对中国形象进行书写,呈现的形象也是不同的。时代的不断变迁,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形象认识也是持续改变的,在文学作品展现中也有很大改变。新的形势之下,我们将英美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变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一)英国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立足英国的文学发展历史,英国的文学作品就中国为对象进行了描述,早在十四世纪的中期,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的末期,历经六个世纪的时间里,无论是在英国的文学作者的脑海里还是在英国文学的作品里,中国的形象演变均以两大不一样的面貌呈现出来,一个是正面的形象,一个是反面的形象,这两大形象也在发生着持续化的颠转。站在整体化的情况来讲,不管是哪个形象,全是英国的学者心里的中国形象,跟英国本土的文化也是存有很大的差距以及对立,因此,他们对中国形象的描述的出发点是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反衬以及自我批评,而并非从根源上去对中国形象进行评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英国的文化的精神内涵的体现。

早在14世纪的中期,在英国的文学历史里凸显出了一部关乎中国的文学大作,那就是《曼德维尔游记》,这是一部带有虚构性质的游记,让作品主人翁作为引导,借助人物吹嘘的形式对中国的美好情形进行描述,把中国的社会叙述成了人间的天堂,中国存在不同類型的珍宝瑰丽,并且,中国存在最和善的大汉君王,十分强大,老百姓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这也是欧洲文学对中国社会崇拜的一大根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五五九年,英国一位有名的地理学家经过探索,整理出了《航海全书》,这本书主要对中国的疆域面积、税收体系以及官员考核进行探讨,深入分析了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儒学思想、佛教思想以及道教思想进行阐述,在这里面提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中国人对文学是非常重视的,也是重视科举活动的,存在着一种思想那就是在优秀文章的协助下可以考取功名,因此,自幼就对孩子实行培养与教育,这部著作深刻影响着英国的文学界。

在17世纪,英国社会发起了“中国风”的浪潮,无论是瓷器还是茶叶甚至是丝绸这一系列的贵重物品都流向了英国,英国的建筑物也开始应用我国的园林样式的建筑,英国的文学作者对于中国给予了较高的期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游记》,这是马克波罗的作品,还有《中国布道记》这一部作品,作品中对于中国人才的选拔制度是极其认可以及赞赏的,并且认为官员选取可以从文学博士以及哲学家这些群体中进行,可以保障官员的品质品德,展现良好的文学素养,真正致力于国家治理,领导国家不断走向繁荣。

在18世纪,《世界公民》这部文学作品与人们见面了,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哥尔斯密斯,这位有名的文学家对中国进行了进一步描述,对国家古老的文明进行了描写,将中国的道德准则以及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在这部作品中更是应用了中国特色的故事、独有的寓言以及哲理,对英国的社会进行了讽刺,希望以此可以改善英国社会状况,推动英国社会的变革。在这个时期,英国也在进行工业革命,国力水平的提升使得他们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质疑甚至污蔑。一七九三年,马哥儿尼出使中国,用文字把中国描述成了一个十分野蛮与腐败,无比愚昧与傲慢的国家,大力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19世纪,英国开始不断进行外部侵略以及扩张,英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国家自信心也持续提高,但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是持续降低的。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以后,受到了英国等国家的欺辱,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转变成没有驯服的一个蛮横民族的形象,表现出极大的污蔑以及嘲笑讽刺,他们眼中的中国已然丧失生命力,用鸦片贩卖来消灭中国力量,用军事力量来打击中国人。

(二)近代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变迁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在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之下,早期阶段,美国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了跟英国文学作品相似的中国形象。马克波罗走进中国开展游历以后,欧洲地区不同的国家都对中国这个国家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在17世纪,基督教的教徒开始走进中国的领土进行传教,基于此也促进了欧洲不同的国家更全面充分地了解中国的社会体制以及政治体系。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存在着较为浓厚的血缘联系,文官制度是英国的专属,美国政府进行了大力的借鉴。但是,文官制度也是来源于我国的科举制度,经过演变而成。因此,美国的成立早期,对中国形象是持有很高的赞誉的,较多的名人都赞赏并且认可中国的良好形象。比如,在一七六八年,美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提出,假如在美国农业发展中能够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行借鉴,那么将会给予美国农业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在美国民众的眼中,中国人是一个勤劳又聪明的群体。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鸦片战争侵袭着中国,这就暴露出了中国的无能以及衰败。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大力进行工业革命的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强大,这同时对中国的认可以及赞誉不断塌陷,中国良好的形象荡然无存,西方国家开始大肆侵略中国,对于马可波罗时期出现的狂热大幅度冷却。美国人了解中国主要源于传教士所写的不同类型的中国游记,最有代表意义的当属中国人的性格这部著作,阐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21世纪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逐步升温复苏,美国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三部曲,作者是海思勒,这是一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全面阐释了中国社会的改变以及发展,给予新世纪时期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以及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作者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深入了解以及接触了中国范围中的老百姓,书中描述了尽管中国人十分友善,但是也存在排外心理,随后,中国的体制发生改变,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形态的认知也不断发生变化。

三、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有着钢一样的韧性。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中不断发生着改变,近代,对于英美国家来说,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中国形象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更需要正确认知以及批判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现代化的今天积极地在世界范围中树立中国良好的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感受中国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强大。

参考文献:

[1]耿强.自我期待与他者眼光——英译中国文学的阅读与接受[J].东方翻译,2017(04):39-44.

[2]迟成澳,沈琳,张静,马一鸣.纷繁深邃的动物万象汇——莫言和马尔克斯作品中动物意象之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96-100.

[3]杨吉华.“乡愁”的审美表达与“中国”历史流变的文学书写[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141-148.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近代美国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