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吸收与借鉴戏曲声腔艺术的分析

2019-05-27 14:19李陈靓
戏剧之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李陈靓

【摘 要】中国戏曲声腔属于独具民族韵味的艺术,许多演唱方式和技巧可以借鉴到民族声乐演唱中来。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充分的借鉴与吸收戏曲声腔中“字正腔圆”的艺术精华,这对于发展中国民族艺术歌曲演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训练;戏曲声腔艺术;吸收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60-02

中国戏曲历史久远,戏曲内容涉及广泛,独具民族韵味与风格。本文主要分析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对戏曲声腔艺术的实践吸收与借鉴技巧。

一、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借鉴戏曲声腔中“字正”的要求

(一)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吸收戏曲声腔艺术读书音素及四声标准。要想满足民族声乐演唱训练的吸纳与借鉴要求,戏曲声腔演唱艺术内容中的音节属于非常普遍的语音单位,也是将汉字以声音的方式体现出来。“音素”作为音节的组成部分,每个音节的音素都具有1-4个,例如,“连”-lian。共有4个音素:声母-“l”;韵头-“i”;韵腹-“a”;韵尾-“n”。部分民族歌手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吐词不清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未对音素加强掌握,并非因为读音素不够准确,而是读得模糊、强度欠缺,或者漏读某个音素。所以要想明确读出每个字,需要清楚读出音素的每个部分。特别是过度音素,不仅要维持一定的清晰度,不可含糊,还要确保音素之间的连贯性,切不可出现忽然断开的状况,这就是“运字”功夫。汉字有“四声”,四种不同的音调,即阴、阳、上、去,民族声乐自身具备着特殊的韵律美,即仰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等。歌唱虽然不同于说话,但是歌者必须咬字清晰,满足“四声”的需求,切不能发生“倒字”现象。否则定会改变汉字的真实意图。若是民族声乐的曲谱之中具有字音并未满足“四声”的需求,演唱者应依据需求添加相应的装饰音,这样不仅能正音,还能将民族声乐曲目演唱得更加丰富。

(二)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吸收戏曲声腔艺术中的“五音四呼”。民族声乐在实际演唱训练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借鉴与吸收戏曲声腔艺术,需要符合五音四呼的要求。其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属于最讲求的唱法,“五音”具体是指吐字,包括喉、牙、舌、齿、唇。唇音主要由上下唇相接触形成的音:b、p、m、f,f属于下唇与上齿接触形成的音节。齿音属于舌尖上翘,即zh、ch、sh、r、z、c、s,上下齿接近或是接触产生的音。牙音作为舌面前部位朝硬腭前部位接近或是接触产生的音,即j、q、x。喉音作为舌根朝向硬腭与软腭交界部位接近或是接触产生的音,即g、k、h。这就是中国古代分类声乐理论中的声母。“四呼”主要依据口形开合的差异,将韵母化分成撮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四类。开口呼有a、o、e,或者a、o、e与其他的声韵母结合而成的字,介母并未包含其中,在实际发音的时候应该张开两唇。做到这些,才能满足民族声乐演唱的需要。

(三)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吸收戏曲声腔艺术中的“切音出字”。民族声乐演唱在实际吸收戏曲声腔艺术的同时,通常有一些字需要延长,吐露出三部分就是字头、字腹、字尾,还可以称作为“切音”。切音具有以下几种作用。第一,为了确保吐字清晰;第二,人物感情进行良好的抒发,“以字带情” “以字带声”。充分吸纳这样的演唱方式在实际演唱民族歌曲的过程中定会收获良好的成效。例如,《兰花花》歌曲之中的第一句“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儿”,尤其是最后的“线”字就使用了切音出字,先出字头是“x”,之后出字腹是“i”,后缓出字尾是“an”,充分体现出民族声乐歌曲的悠扬与抒情,良好衬托出了兰花花的美。应正确选择切音出字,通常不会使用一些速度较快的唱段,演唱过程中比较缓慢的也并非能够做到字字切音,需要依据歌曲的内容、旋律、情绪和旋律加以确定,不然定会让人们感觉十分的不自然。

(四)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吸收戏曲声腔艺术中的“收音归韵”。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吸收戏曲声腔艺术收音归韵,收音归韵指的是应保证字尾最后的一个韵母收音准确。比如说字头、字腹都需要报得非常准确,而字尾就会变成韵脚,也会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若是将“人辰”辙的字演唱成为“乜斜”辙,比如,歌曲《渔光曲》之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云儿飘在海空”当中的“云”字(yun),其字尾的音节是“晕”(un),若是不將其收音入鼻,字尾的音节定会变化成为“ue”,也就唱成“月儿飘在海空”了。所以,唯有落实收音归韵,才能确保声乐曲目演唱的完整化,并确保准确无误地将歌曲的实际内容充分表达出来。要想将字尾音演唱准确,需要搞清楚十三辙韵母,并且严格依据每辙韵母,找出具体的收音位置与口形,这样才方便贯彻落实收音归韵,以便民族声乐演唱训练更好的借鉴与吸收。

二、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借鉴戏曲声腔艺术“腔圆”的特点

(一)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应借鉴戏曲艺术的装饰型润腔。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需要充分借鉴戏曲艺术的装饰型润腔,其具有波音、滑音、倚音三种音。犹如歌剧《刘胡兰》之中《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第一句:“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略显出原曲旋律较为平淡,缺乏充足的韵味。比如说在“来”字上使用上波音,后边的两个“道”字前边的加上加前倚音,后边的则使用上波音,在此基础下,不仅能促使咬字顺应“四声”的相关需要,还能沿着字的气势进行演唱,明显体现出民族声乐激扬的歌曲旋律,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格,以此将刘胡兰高昂、豪迈的革命情怀充分的展现出来。

(二)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应借鉴戏曲艺术的节奏型润腔。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应借鉴戏曲艺术的节奏型润腔,是指节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润腔法。戏曲唱腔非常讲求节奏方面的变化,通常一段唱腔并非单一的节奏演唱到底,经常在匀称的节奏节拍之中,运用渐快、渐慢、忽然缓慢的方式,进而确保歌曲内容的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的起伏感。例如,先催后撤、先慢后紧、大幅度撤慢等相关的唱法,在演唱民族歌曲的过程中都能合理吸收与借鉴应用。比如,《党的女儿》歌剧当中的《万里春色满家园》最后一句 “我乘春风去,我随杜鹃喊,我在天边唱,我在土里眠。”可将其处理成为由快而慢的演唱速度,让演唱者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可以将主人公当时的内心情感,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紧接着演唱后边两处下滑音的同时,能够淋漓尽致表达出主人公当时悲愤欲绝的心情,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总之,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应充分吸收与借鉴戏曲演唱当中的方法和技巧。不仅能对歌者提出在演唱中需要依据歌曲风格、歌曲内容、歌曲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并巧妙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实现艺术的再创作;还能使作品呈现出民族声乐中别具一格的戏曲特色,进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帮助演唱者将歌曲的韵味充分的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柳华方.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J].临沂大学学报,2001,23(5):91-92.

[2]李曦.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3,(6):104-105.

[3]王磊.从昆曲演唱艺术看民族声乐对戏曲声腔艺术的吸收、融合与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 2009.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