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培训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发展的质量。详细了解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梳理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为黑龙江省教师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与智力的支撑。
【关键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1-8794(2019)05-0081-06
进入21世纪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从政策、经费等多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使得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任务面临转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加强县级教师进修机构的建设,有助于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助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项目概况
(一)调研的总体背景
2011年1月,《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教师培训改革,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11月,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规划2012年至2015年间在全国开展新一轮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认定约200所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以进一步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下发通知的同时颁发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要求各地按照通知标准开展评估认定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1月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财政厅印发了《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意见》。为了全面掌握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和标准化建设进程,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成立了五个由学院党委班子成员任组长的调研团队,于2018年6月至10月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黑龙江省各个区域的县级进修学校开展了标准化建设调研。
(二)调研的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研的内容围绕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机构定位与功能、政策和经费保障、办学基础条件、队伍建设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由此可反映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黑龙江省现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政策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
项目调研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听取汇报、环境考察、座谈访谈、资料查阅、问卷调研等,保证了调研结果真实、科学。听取30所市级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研究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及工作情况汇报;重点考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校园校舍、校园网络、图书音像设备等基础性条件;召开各级教研员座谈会,了解教研队伍发展的现状、问题、困难及建议;组织召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参加的座谈会;重点访谈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代表,了解、印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发挥情况;对43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基础条件等进行问卷调研和数据统计。
二、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现状及问题描述与分析 (一)机构职能和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机构的职能和定位是一个机构或组织在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中给自己定的功能和目标、方向。[1]传统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定位体现在教育干部及教师的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四个方面。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呈现出专业化、一体化、终身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不同时期履行这四大职能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调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均整合教研、科研、电教资源服务于本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服务与组织管理。部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新的职能上进行了初步的考量和调整,如: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进行命卷、评卷、质量分析评估;部分教师进修学校融入了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探索职能,走多位一体的发展之路。但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依据《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化、高质量师资重任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仅有少数学校在与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远程机构建立协同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因此,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和定位亟待进一步明确。
(二)政策和经费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
纵观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支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教育属于非盈利性的事业,而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又是一项成本相对较高的事业,政府的财政投入就成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事业顺利发展的必要保障。调研显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然而囿于国家对于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总体投入不足,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投入不均,这就造成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社会服务中存在严重条件不足问题,制约了其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调查统计表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年度经费超过30万元以上仅占22%,而在10万元以下的占17%,没有固定经费、县级财政保证基本费用的占30%(见图1)。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经费分类统计显示:经费分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缺乏稳定性。
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不均衡,同地区不同的区县,办学基础条件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专项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上。个别教师进修学校资金严重缺乏,办学条件落后,亟待改善。现代化培训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东北部某市为例,A县将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列入县教育发展整体规划,投资500万建设办公楼,每年有30万培训经费;而B县教师进修学校一直与教育体育局共用一栋办公楼,没有独立校舍,办公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没有任何教学用房,无法满足研培需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对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将教师进修学校发展为列入当地教育整体规划,教师进修学校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缺少专项经费支持,学校业务开展和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三)办学基础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伴随着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公益性和专业独立性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重视。大多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得到政府财政预算的基本保障,办公设施设备等条件得以逐步改善。
从机构独立设置情况来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63%独立设置;非独立设置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多与所在辖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合署办公,这种情况占30%;办公用房暂未解决,借用办公用房的占7%(见图2)。距离《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基础条件中学校有独立校园校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按照《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大多数基础条件薄弱。具有能够承担300人培训任务的场所、设施完善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所占比例微小,绝大部分进修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常规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不健全,没有供学员就餐和午间休息的条件。图书资料匮乏,硬件条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研培训活动(见图3)。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县级进修学校都利用当地的中小学校或培训基地学校的硬件条件开展教研培训活动。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这是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解决自身短板问题、克服实际困难的具体作法。
(四)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效能研培活动的关键靠专任教师队伍,既要有数量足够的人员,更要有质量合格的人员。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人员规模总体比较小,专任教师50人以上的不足20%;40—50人的占15%;40人以下的占66%,其中30—40人比例较大占38%(见图4)。
从黑龙江省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队伍的调研情况来看,县级进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深入中小学校听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已常态化。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班子配备合理,年龄结构符合《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平均年龄不超过55岁”的标准。其中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在45—49岁的占17%,50—52岁的占43%,50—55岁的占40%(见图5)。
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研培人员即教研员、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无论是统计数据显示,还是实地座谈、访谈,均获悉,研培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是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据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队伍调查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中老年教研员是教研员队伍的主体构成,40—60岁的教研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其中50—60岁的专任教师数量最多,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4%。30—40岁的青年专任教师占16%,而30岁以下的年轻教研员仅占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未来发展极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见图6)。研培队伍老化,梯队建设不合理,整体素质弱,专业化水平不强,影响了研培工作的开展。
(五)专任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分析当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专任教师队伍的第一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尽管从最终学历的统计情况来看稍好,但也基本集中在本科阶段,所占比例达87%,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仍然不多,仅占2%。这一方面说明基层研培人员还是比较好学,借助继续教育手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学历层次水平;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当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任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见图7)。
根据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职称结构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副高级职称的研培人员占比较大,这与教研员专业性的职业要求密切相关,研培人员70%以上来自学校教学及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及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但统计显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40%以下的学校占19%,其构成比率与标准中专任教师副高职称达到40%以上还有距离(见图8)。
调研中发现,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达不到建设标准的问题:
其一,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研培人员队伍中部分教研员不是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进入教研员队伍的,并且许多教研员的教学水平低于最优秀的一线教师。目前,国家和省里没有出台教研员的标准和相关待遇的规定,也是最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做研培工作、研培队伍水平整体不高的重要原因。
其二,专任教师发展缺少发展平台,专业成长缺乏有力支撑。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研培人员缺少针对研培人员的专项培训,国培、省培多数是面向一线教师,而面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研培人员素质提升的项目很少。
其三,研培人员的专业成长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系统内部的支持。各地普遍反映缺少对研培人员的表彰与奖励,缺少对研培成果的认定,研培人员专业成长缺少展示、交流、评比的平台。从研培战线整体看,缺乏队伍专业标准和专业评价激励机制、办法。从省、市到区、县,均没有专门的教研员评优或评奖活动,缺少针对教研员的教研展示、交流活动。
其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科教研员配备不健全,有的学科出现长期没有教研人员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政府对学校建设的统筹管理,编制、岗位设置等方面没有给予充分保障,无法开展招聘工作;二是没有明确的教研员专业标准,导致新入职教研员的衡量准则与应有专业水平差距较大,个别学校由于受人情关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专业教研员的进入,为了拒绝“关系户”,不敢进人,反而减少了教研员聘任的机会。
(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业务开展的成效及问题
1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业务开展的成效
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专业部门,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涌现出富有价值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
(1)坚守教师培训特色,在区域教师培训改革发展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职后教师培训从未脱离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战略重心,一直受到重视和坚持。这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定位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呈现。一方面,为了满足农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者通过深入基層学校调查,了解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开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菜单,进行了大量的、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积极探索新理念下的、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通过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观摩研讨、案例分析、校际交流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等项目,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中成长,积极构建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创新教研工作机制,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教研工作方式。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以创新教研方式为抓手,引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坚持教研工作立足基层,服务学校,充分发挥了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和专长。长期以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研组,围绕“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等主题,深入课堂,潜心研究,积极探索适应黑龙江省地区课程改革真实需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研究为载体,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教研员每年开展的听评课活动、课堂教学竞赛、集体备课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设计、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注重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如“三反馈教研周”“教学开放周”“联片教研”等活动打破了校际之间的壁垒,搭建了学校之间多层次、多角度交流学习的平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已经认识到调查分析、数据采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教科研工作从过去的凭经验转向注重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重视提高教科研工作科学化水平。
(3)关注教研员研培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使得研培能力不断提升。面对新时代对研培人员的要求,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均强化对研培人员的教育引导,使广大研培人员充分理解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和任务,努力做到“高站位、宽视野、实引领、见成效”。注重发挥学科研培团队的作用,充分调动专兼职研培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制定了由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学科名师及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学科研究团队工作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提升整体业务素养。创设“参与式体验培训”“主题实践性培训”等模式,强化研培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开展研培人员专业能力展示活动,采取及时评价的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考核,督促研培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在研培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选派研培人员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参加系统培训,通过高端研修使得研培队伍业务素质持续提升。
(4)教育科研立足实践,过程管理凸显指导功能。各地在教育科研工作上,积极参与各级课题立项,并指导一线学校参与研究,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发挥教育科研对于教学研究、教育决策、质量提升、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部分市、縣科研意识较强,注重成果的提升梳理和经验推广,制定了课题管理办法,推动了区域内本土优质资源的挖掘。
(5)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借助外力发挥主导作用。各地积极为教师创造培训条件,联合社会资源共同为区域培训提供平台,共享优质教研和培训资源。一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自身条件无法改变,但是借助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校的信息技术力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发挥了研培工作的主导作用。
2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业务开展的问题
(1)教学研究创新不够,教研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各地教研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在教研理念和教研方式上缺乏创新。
在教研理念上,以传统教研思维为主,以经验为主的常规教研仍然占主要地位,缺乏用数据分析问题的实证研究,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不高。教研员在指导校本研修、提炼和推广新课改、新模式、新方法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突出。在教研方式上,多数教研以赛代研,用各项比赛扩大影响、提占位。活动组织多,深入研究少;关注结果多,过程指导少。在教研手段上,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和意识不强,教育信息化没有普遍推进。
主要原因:一是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缺乏对先进教研理念的获取,教育观念和教研思维落后,导致教研工作思路比较传统和保守;二是教研员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理论支撑和深度引领,研培能力有待提升。
(2)教育科研成果较少,研培经验缺乏深度提炼。各地研培人员主持的各级各类课题比较齐全,但是在科研立项上,高级别、有质量的课题较少;在教研成果上,不注重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缺少对研究过程的梳理和对教研内涵的挖掘,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具有借鉴价值、区域内影响广泛的科研成果较少,没有将本土的优质资源进行挖掘、推广和传播。
主要原因:一是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科研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二是个别课题管理者对科研过程管理不到位,存在过程应付、突击结题的现象;三是研培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科研成果意识淡薄,梳理提升经验和撰写教研论文的能力欠缺。
三、促进黑龙江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面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制度保障
1切实加强教研培训工作的条件保障
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关键时期的机遇,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战略要求出发,促使县级政府充分考虑教研工作的公益性质,明确将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预算,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和培训经费,为发挥研培功能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保障教师进修学校正常运转。教育行政部门肩负着对研培工作的领导职责,应强化工作协调与落实,重视和加强对研培工作的统筹规划,充分依靠和发挥研培部门的专业支撑作用。
2加快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命名一批“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以评促建,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
(二)全方位加强研培队伍建设
1建立研培人员培养和评价制度
根据新时期研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建立有利于提高研培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和评价制度。完善研培人员流动、退出机制,制定《研培人员专业标准》,对研培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对师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职务、教龄等做出明确规定。拓展渠道,选拔具有教师教育理论和研培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员和培训者。根据本地区教育事业规模和国家课程方案设置配齐教研员,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研培队伍。
2建立研培人员专业成长平台
建立研培奖励激励机制,省级研培部门应组织开展优秀教研员及培训者评选、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为研培人员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对于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做出贡献的优秀研培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增强研培工作动力。
(三)深度推进研培机制与方式的创新
1强化研培机制建设
围绕研培工作机制建设,要牢固树立研培“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即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建立基于调查研究的研培问题生成与研培工作规划制度,将研培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研培运行机制,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2推进研培方式创新
更新教育理念,服务于从注重规模增长到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研培转型需求,探索现代研培方式。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转变;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研究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模式研究转变。
3加强“三级研培”联动
建立“省市纵向指导,三级联动合作,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与培训共同体,形成各级研培机构分工合作的良性循环体系。为此,省级研培部门要加强对教研和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大对地市、县区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深度与力度。此外,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规划对各类教研员和培训者的高端培训项目,把研培人员职后进修培训纳入到各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教研人员的培训含在该计划内)之中。建立省级教育学院培训专家库及课程目录,为地市提供专家和课程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李云峰.基础教育教研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7.